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的传输方式与效率,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我们能看到的人与物。这不,我又一次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儿时的「感恩教育」演讲视频。
▲学生集体戴口罩捂眼睛,原来是「感恩教育」.图源:澎湃新闻视频截图
动人的背景音乐,再配上讲师的鸡汤式演讲,不一会,孩子们就开始低头啜泣,眼泪迷住了双眼,而后更是向着父母深情表白:
妈妈/爸爸,您辛苦了。
近二十年后,这种套路式的演讲还能有市场,也是奇事一件了。而且感恩教育演讲的核心之一——背景音乐,如今也同样被应用于各种心灵鸡汤、成功学演讲视频中,赚走无数观众的点赞和感动。
为什么这种套路能一直奏效,视频背景音乐(BGM)又是什么时候成为了带动看客情绪的工具了呢?
为了让你沉浸于视频中,背景音乐成为了标配
视频背景音乐诞生的准确时间,现在已经很难考究了,我们只能从视频这一内容媒介的首个承载者——电影上,了解音乐是如何成为视频的重要内容元素,又如何完成工具化表达,影响你我的情绪。
有趣的是,视频背景音乐这一元素并非是有声电影时代的产物,早在电影的婴儿时期——默片时代,为电影配上音乐就已经是常态了。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成功放映了电影《工厂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在此后的十多年间,电影快速发展,从小众娱乐走向了成功的大众娱乐业,制片厂、演员、摄影师、电影院等我们今天熟悉的行业组成,在这段时间内一一出现。
▲《工厂大门》记录了工人们走出大门的场景
当时的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基本上都是默片,即无声电影,尽管画面简单,但对真实世界的复刻还是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为了不让放映机器运行时的噪音影响观影、烘托观影氛围等,不少影院都会请或大或小的乐队在现场表演,喜剧片就表演欢快的歌曲、悲剧电影则表演低沉、节奏急促的歌曲等。
这种通过歌曲烘托气氛的放映形式,今天依然存在,它们多被称为交响视听音乐会,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视听音乐会就曾在 2017 年进入中国,并在上海完成了演出。
▲图片来自:harrypotterinconcert
现场观众除了享受超大荧幕带来的视觉效果外,片中的配乐将由现场的交响乐团演奏,视听体验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不过受限于当地文化和表演人员的专业能力、习惯等因素,在默片时代不同电影院放映同一部电影,其配乐可能是不一样的,体验自然也不同,为电影配上合适的歌曲,在当时可是让不少放映人员头疼。
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这一切,有声电影来了。
1927 年,史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The Jazz Singer》上映,有声电影自此快速发展。它的出现也为电影引入了对白元素,观影和欣赏门槛进一步降低,很快电影就成为全球性的大众娱乐产业。
▲《The Jazz Singer》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从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领域借鉴学习了不少,在戏剧和文学领域已经被广大受众认可的「故事」这一内容形式,更是成为了电影领域的主流,尤其是商业电影上,这也导致现在大部分人在讨论电影时实际上讨论的都是叙事电影。
叙事电影往往强调通过剧情推进,让观众沉浸其间,以达到共情的目的,有声电影的出现虽然带来了对白,能最大程度上模仿真实世界,但这并不代表就能让观众沉浸其中。
此时,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家很早之前就做到了用音乐带动听众情绪,和借鉴戏剧、文学一样,电影人们同样借鉴了音乐这一艺术领域,通过为电影配上专属的音乐,烘托气氛、表达主人公心理状态,进而带动情绪,让观众代入到故事中。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经典电影中的音乐去掉,不到二十分钟观众就看不下去了,表示太无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老师在《电影批评》公开课上同样提到了「电影音乐其实强制让观众进入某一状态的工具」。
之所以你我看电影时为之落泪、害怕、欢笑,不仅仅是因为剧情,更是电影音乐的影响了情绪,不同节奏、旋律都会对情绪产生不同影响,节奏欢快明朗的音乐容易带动正向情绪,反之则相反,甚至还有专门研究音乐对情绪影响的学科「音乐心理学」。
从默片时代到如今,电影音乐一直以来都是让用户沉浸于电影故事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如电影借鉴了音乐、绘画、戏剧等古老艺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配乐的工具化应用也被应用到其他领域中。
文首所述的感恩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背景音乐带动学生的情绪,毕竟没有背景音乐的烘托,仅靠套路化、口号化的演讲,要让人落泪可并不容易。
当然,带动情绪只是电影音乐众多功能之一,在电影人们的前仆后继之下,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变得极为丰富。
童年阴影、时代符号,背景音乐的作用还有很多
正如上文所述,音乐在电影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带动情绪、让观众沉浸于电影所展现的视听故事当中,惊悚类电影对音乐的应用尤其多,同时也让不少音乐因为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阴影」。
1975 年上映的经典惊悚电影《大白鲨》,开启了暑期档大潮的同时,也被不少人看做是童年阴影,片中鲨鱼向主角团逼近时,电影音乐《鲨鱼》响起,尽管该配乐只有两个音符,但低沉、越来越急的节奏,让人陡然紧张,危险正在逼近的感觉油然而生。
《大白鲨》片段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片中的鲨鱼并不算太过可怕,但搭配上这激烈、低沉的音乐,效果就不一样了,《大白鲨》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就在电影放映后称「大白鲨电影的成功,有一半功劳属于配乐」,制作这一配乐的约翰·威廉姆斯也因此获得了一座奥斯卡金像奖。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除了剧情立意被广大观众夸赞,其配乐《小白船》同样引发了大量讨论,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中有网友评论其为「毛骨悚然」。
这首听起来悠扬的曲子,总是配上一些毛骨悚然的画面,像是片中露出尸体的画面,极强的反差感,同样带动了观众「害怕」的情绪。
而最近在国内上映的日本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则用一曲《summer》征服了无数观众,悠扬、平缓的曲调,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平静了下来,情绪走向平和,这也是不少人称其十分「治愈」的原因。
当然,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不止于此,作为流行文化的承载者,在电影中音乐也被视作时代的象征。2015 年的黑马电影《夏洛特烦恼》,片中主角夏洛做梦回到 90 年代,从医院走出后,随之响起的歌曲是《公元一九九七》。
这首极具时代意义的歌曲,是不少人的年代回忆,在片中则作为一种符号,意指片中主角夏洛回到了 1997 年,与电影剧情相对应。
此外,片中多次出现《相约九八》《双截棍》《那些花儿》等上世纪 90 年代传唱度极高的歌曲,显然也是以歌曲强调「回到 1997 年」这一剧情,通过音乐唤起观众记忆,以便更好的沉浸于电影所展现的故事当中。
在电影中,视觉画面和音乐就像是发生了奇特的化学发应一样,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调动人们的情绪。作为先驱者,电影在音乐应用技法上的探索极为丰富,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应用方式。
越来越火热的短视频,就是获益者之一。
短视频时代,BGM 成为了一种新的 meme
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电影这一新生内容形式的同时,也为专业电影人们提供了创作的土壤,短视频也是一样,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信息传输的速度增长了成千上万倍,也催生了不同的内容形式。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它们也借鉴了电影等领域的成果,建立了一套新的表达标准。
随手拍一段十几秒的视频,并为它配上一首歌,就是一个标准的短视频,同时平台还为用户准备了大量音乐可供备选,像抖音前期还会设立话题,引导人们完成固定歌曲下的挑战。
▲短视频应用的发布流程中,大多都有配乐环节,平台为用户准备了大量可用的音乐
这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视频表达门槛,同时也为无数的用户提供了一个模板,甚至于短视频平台还推出了剪影等专为手机剪辑而生的剪辑软件,都是为了降低用户的视频制作门槛。
这其中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快手邀请周杰伦入驻,除了看重周杰伦的影响力,他的歌曲版权也是原因之一。
短视频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智能推荐算法满足用户需求,更是因为它降低了用户表达的门槛,为普通人提供了视频制作的模板。
当然,短视频的火爆也连带着让视频配乐(BGM)火了起来,作为一首 16 年前发行的歌曲,《处处吻》就因为短视频平台再度火了起来,仅抖音一家平台话题播放量就达到了 22.8 亿。
这首带有香港娱乐行业黄金时期色彩的歌曲,为短视频赋予了一层复古怀旧的意味,和电影中将音乐作为时代符号的表达方式如出一辙,区别只是电影需要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为同一首歌曲(BGM)配上不同的视频,并以病毒裂变般的速度快速传播,已经成为了短视频平台的常态,甚至于还演绎出了对音乐做二次改编、填词创作的形式,B 站上就有这不少《处处吻》的改编填词作品。
相似的事情,还在不断发生。
在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下,视频配乐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中极具爆款潜力的迷因(meme)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