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新合作,巴铁电影迎来复苏

巴基斯坦和中国究竟有哪些电影上的合作?

在巴基斯坦,有一首乌尔都语诗歌:“朋友的美好形象,就在我心的明镜之中,稍一低头,就能看见。”这句诗用来形容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真情友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众所周知,“中巴友谊万岁”一直是两国广大人民之间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然而,中巴老铁友谊深,但在电影方面的合作以及对彼此的了解程度上,人们似乎就没这么熟悉了。

面对南亚大陆这片丰饶的土地,大家可能对于印度电影会更了解。不过,作为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你可知道巴国的电影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甚至一度赶超印度成为南亚次大陆的中心。不仅如此,巴基斯坦电影和中国电影在历史上还曾有过一段相当甜蜜的“蜜月期”。

那么,巴基斯坦的电影发展究竟经历了什么?如今巴基斯坦国内的电影产业发展又如何?巴基斯坦和中国究竟有哪些电影上的合作?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娱地理”栏目,踏上南亚这片“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

从辉煌到衰败,

政治动因是最大“导火索”

有学者将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的巴基斯坦电影统称为“拉合尔电影”,因为拉合尔是巴基斯坦当时最富庶的省份旁遮普省的省会,也是巴基斯坦的文化艺术中心。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拉合尔一直是印度次大陆的电影发展中心。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在孟买放映。直到1924年,拉合尔的首部无声片《时髦女郎》(Daughters of Today)问世,而当时的拉合尔已经有了9家电影院,主要放映来自孟买、加尔各答、好莱坞以及伦敦的影片。《时髦女郎》的诞生无疑成为了本地电影制造业的开端。

1932年,印度的第一部有声片《阿拉姆·阿拉》上映,但相比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等地,拉合尔的电影业仍然不太赚钱。直到两年后,拉合尔第一部旁遮普语影片《希尔与朗恰》诞生。这部影片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因为当时最流行的是乌尔都语和印地语的影片,但没想到这部片仅是在旁遮普语圈就赚了个盆满钵满,无意中打开了拉合尔有声片进入主流发行市场的捷径。

到了40年代,拉合尔电影达到井喷式发展,一批本地知名的制片厂和公司纷纷成立。直到分治时,拉合尔已经有了6家电影制片厂。

然而1947年的分治带来了大规模的宗教冲突,这也使得电影行业受到了重创。不少制片厂毁于动乱,设备被烧毁,创作者四下流散,导致拉合尔的电影业几乎陷入瘫痪。

在印巴分治之前,拉合尔地区最重要的两个电影大亨当属罗山·拉尔·朔里和达尔苏克·本焦利。

前者于1924年创立了卡姆拉影调公司,1932年拍摄了第一部作品《拉德希亚姆》,印巴分治后举家逃亡孟买,留下的制片厂被暴徒们烧毁。后者本焦利曾在美国学习电影,1931年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帝国——本焦利电影制片厂,但也在分治后逃到了孟买,把制片厂留给了当时的法律顾问打理,直到1949年,本焦利电影制片厂宣告破产。

随着局势的趋于平稳,一批电影人从孟买和加尔各答迁至巴基斯坦,开始复兴本地电影业。1948年,本焦利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乌尔都语电影《相思》,被很多人认为是巴基斯坦的第一部电影。但也有学者认为,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前期工作都是发生在分治之前,因而并不能算独立后的第一部电影,1949年上映的乌尔都语影片《莎希达》才是建国后的第一部电影。

安瓦尔·卡马尔·帕莎是第一位巴基斯坦本土电影人,阿佳·古尔(Agha.G.A.Gul,1913-1983)是第一位尝试本土电影制作的发行商,他在1937年创办了常新电影公司(Evernew Studio),1948年接管本焦利制片厂。50年代,阿佳和安瓦尔合作的几部影片大获成功,足以和印度片相媲美。阿佳对巴基斯坦电影行业贡献巨大,他也成了真正意义上巴基斯坦的第一位电影大亨。

建国后本土电影发展的初期,最棘手的问题是要和来自邻国印度的电影同台竞争。为了保护本土电影产业,刺激国产电影的拍摄,官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限制印度电影的引进,引进一部印度片的同时必须出口一部国产片,甚至规定影院放映本国影片的时长不得低于总放映时长的85%。

在这样的举措下,巴基斯坦电影产量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1955年的19部,上升到1966年的90部。整个6、70年代,虽然印巴之间发生了第二和第三次战争冲突,但整体上的产量仍然处在上升阶段,各语种电影也有了新发展,内容和题材也更加广泛,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搏眼球的作品。

1968年,电影年产量首次突破百部,并在接下来的12年内,都保持了年产量在80部以上。到了1980年,电影年产量再次跌至61部,直到1986年才重新升至108部。然而接下来除了1989年达到了100部以外,再也没有哪一年的年产量突破百部。甚至从2005年以后,国内电影年产量已不足50部。最少的是2010年,年产量只有22部。

可以说进入21世纪之后,巴基斯坦电影业往日的辉煌,一去不返了。

巴基斯坦电影《纯洁》曾引进国内

触底反弹,“新电影运动”振兴行业

纵观巴基斯坦的电影发展,可以说与国内的政治局势、社会变迁以及经济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

21世纪后,巴基斯坦的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国内媒体全面转向私有化,而工商资本家们认为商场比影院能带来更高的利润,打着宗教的名义将电影院全都变成了地产商业,电影产业再度遭遇重创。到了2010年,国内的电影院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巅峰时期的1585座,下降至385座。

不仅如此,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内,巴基斯坦国内电影的年产量几乎始终徘徊在50部左右。这与繁荣时期的巴基斯坦的电影业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而大多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国内制片厂(多由国家电影发展有限公司持有,该公司是政府控股的隶属于文化和体育部的一个下行机构),也随着电影行业的持续萧条而陆续倒闭,直到2010年只剩下了两家。

随着电影行业的全面衰退,国内有关“重新振兴电影”的口号也不断被提出。

2003年,卡拉奇的年轻人们试图用有限的资金创作并发行电影,然而当时的电视台私有化,电影院数量锐减,只有一家名叫Filmazia的频道愿意放映这些独立制作的作品和一些老电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了2005年,很多电影人们都开始前往卡拉奇寻找机会,卡拉奇也逐渐取代拉合尔成为新时代的电影中心。

2007年,巴基斯坦私人卫星电视台GEO出资拍摄了乌尔都语片《以上帝之名》(Khuda Kay Liye,2007),大获成功。这部电影也成为40年来首部在印度发行的电影,它被看作是巴基斯坦电影新世纪以来的复苏标志,同时巩固了卡拉奇在国内娱乐中心的地位。

《以上帝之名》和《讲述》

2009年,巴基斯坦的1400多名电影业人士和GEO公司一起发起了“巴基斯坦新电影运动”,旨在促进新电影的制作和发行。2011年,《以上帝之名》的导演绍阿伊布·曼苏尔(Shoaib Mansoor)又拍摄了一部电影《讲述》(Bol),再次挽救了国内的票房。

由于几部电影取得了票房成功,2013年的电影年产量开始回升。同年,动作惊悚片《反恐战争》(Waar,2013)成为国内电影业转折的标志,200万美元的拍摄预算使它成为历史上成本最高的影片,上映后也一度成为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

2015年,巴基斯坦的电影年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这一年,票房最高的电影是一部名叫《青春不再来》(Jawani Phir Nahi Ani)的冒险喜剧,取得了470万美元的成绩,打破了《反恐战争》创下的票房纪录。同年公映的另一部动画片《超勇三少年》(3 Bahadur)是巴基斯坦第一部3D动画,同样大获成功,取得了年度票房的第6名。

《攻击》、《青春不再来》、《超勇三少年》

从2015至2017年间,巴基斯坦本土的票房冠军清一色都是爱情喜剧。2016年的票房冠军是《心爱之人》(Janaan),收获280万美元;2017年的票房冠军叫《我不去旁遮普》(Punjab Nahi Jaungi),票房成绩480万美元,打破了《青春不再来》的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ARY电影公司参与了上述几乎所有最卖座影片的发行。该公司也是巴基斯坦目前顶级的制作和发行公司,自2013年起已经发行了35部影片,并参与了许多卖座影片的续集制作,如《青春不再来2》(Jawani Phir Nahi Ani 2,2018)、《超勇三少年:武士崛起》(3 Bahadur: Rise of the Warriors,2018)、《反恐战争2》(Waar,2020)等。

虽然从数据上看,这些大热影片距离世界标准的票房大片们还有很远的距离,且巴国国内的电影市场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国外影片的票房支撑,但整体看来,这场“新电影运动”仍然从一定局面上挽回了本土电影的颓势,是本土电影人在现有的条件下对已经跌入谷底的国内电影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复苏和尝试。

此外,随着巴国电影人对行业的自救,以及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一些本土电影人也陆续被世界范围内的更多观众所熟知。

如今,巴基斯坦比较著名的电影人包括玛希拉·汗(Mahira Khan),她是巴国最顶尖的女演员之一;玛雅·阿丽(Maya Ali),主演了巴国高票房电影《蒂法有麻烦了》(Teefa in Trouble,2018);以及萨巴·卡玛尔(Saba Qamar),她是国内最著名和漂亮的女演员之一。

男演员有法瓦德·可汗(Fawad Khan),他是巴基斯坦片酬最高的男演员之一;伊姆兰·阿巴斯(Imran Abbas),巴国著名的演员和模特;以及如今在好莱坞发展势头正猛的库梅尔·南贾尼(Kumail Nanjiani),主演了美剧《硅谷》系列,以及电影《大病》。

导演方面,莎梅·奥贝德-奇诺伊(Sharmeen Obaid-Chinoy)是国内著名的纪录片导演、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目前在好莱坞发展最好的巴基斯坦导演。她的《拯救容颜》和《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接下来,她将执导漫威第四阶段的重要作品《惊奇女士》(Ms. Marvel),这将是漫威首个影视化的穆斯林英雄。

拿到奥斯卡的莎梅·奥贝德-奇诺伊

老朋友,新合作,

中巴电影交流新趋势

在2019年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中巴合作分论坛上,完成了近年来首部巴基斯坦电影《翱翔雄心》引进中国的签约。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关于《翱翔雄心》的资料,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写着这部影片是“时隔45年再度引进国内的巴基斯坦电影”。

实际上,这其中有一个误会。

资深电影工作者老余在文章中纠正道: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还一直有引进巴基斯坦电影。原来,45年前是1975年,这是巴基斯坦电影《永恒的爱情》在国内的公映时间。然而本片引进中国已经是1980年了。而且,本片的译制工作是由长影厂完成的,还获得了1980年度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华表奖的前身)。

据老余统计,从1957年到1991年,中国共引进了12部巴基斯坦电影。其中也不乏《人世间》、《不能没有你》、《纯洁》、《铁石心肠》、《天网恢恢》等一批家喻户晓的作品。

20世纪后半叶,中巴两国间的电影交流曾有过一段“蜜月期”,然而在本世纪初,巴基斯坦国家电影发展公司NAFDEC解体后,巴方没有合适的平行机构来承办国际电影的交流活动,这导致巴基斯坦国内的观众对于中国目前的新电影缺乏认识。同样的,如今的中国观众对于巴基斯坦的电影也是完全陌生的印象。

中国和巴基斯坦自建交以来有很长时间的军事领域合作历史,2013年在经济领域提出了“中巴经济走廊”的概念,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如今这一概念进入第二发展阶段,民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正陆续展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去年完成了第一部合拍片《巴铁女孩》。影片由杨谨担任导演,王小帅担任监制,讲述了一位中国姑娘与一群巴基斯坦小女孩之间“彼此救赎”的温情故事。

这部电影由中方主导,主要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拍摄完成,巴方合作公司汉内卡达电影公司(Hunerkada Films)协助中方在伊斯兰堡完成了选址以及拍摄场景搭建,实际拍摄周期近两个月时间。可以说这部影片开创了中巴两国合拍电影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在拍摄的过程中,双方的工作团队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关系。

此外,随着近两年巴基斯坦国内的改革,在巴基斯坦国家艺术委员会内成立了电影部,也为中巴电影交流带来了新的可能。2019年7月,中国电影节在巴基斯坦国家艺术委员会顺利举行,放映了《湄公河行动》《建国大业》《一代宗师》等不少优质影片。

同年9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影日”活动成功举办,中国科幻商业片《流浪地球》在巴基斯坦国家艺术委员会成功放映。这也为我国商业片未来在巴基斯坦的放映奠定了基础。

一直以来,“巴铁”的称号流传甚广,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深入民心。

随着第一部中巴合拍片的诞生,以及中巴两国之间电影交流活动的常态化,乘着“一带一路”这条船继续航行,相信两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合作也会更深更广。同时,也期待巴基斯坦本土的电影发展能够持续复苏,重回辉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