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秦兵马俑的男人去世了……

赵康民,“发现”兵马俑第一人。如果没有他,兵马俑的发现要推迟很多年。

澳门国际纪录片节原创  文丨桧善

你听说过赵康民么?
 
原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曾对BBC评价他道:“如果没有赵康民,兵马俑的发现要推迟很多年。” 
 
5月16日,这位最早将兵马俑认定为文物并进行修复的考古学家因病辞世,享年82岁。
 
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当今中国,它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无可匹敌。
 

《纽约时报》:赵康民,中国兵马俑修复者去世。
 
英国《每日邮报》:发现并修复兵马俑的中国考古学家去世,享年82岁。
 
BBC:赵康民,那个发现中国秦兵马俑的男人
 
荒野之中,散乱着几件“瓦人”残肢和一簇生锈铜箭。
 
“可能是国宝!”44年前,时任陕西省临潼县文化专员的赵康民如此认定。
 
自此,深埋于地下2000余年的秦兵马俑渐为世人知晓。
 
时间退回到1974年。
 

这一年的4月25日,赵康民接到公社的电话:“老赵,你快来,西杨村打井打出好多瓦人,头比真人还大,还有铜箭头、秦砖。”
 
这个消息让赵康民惊喜万分,凭着铜簇、秦砖以及西杨村邻近秦始皇陵的特殊位置,他当即判断村民可能挖到了秦武士俑陪葬坑。
 
此时,被挖出的文物已被弃置28天,因为无人认识,一直无人问津。
 
跨上自行车立即出发,赵康民和王进成、丁耀祖两位文化馆工作人员一路如飞来到打井现场。
 
井周围横七竖八放着陶俑的残肢,井口南壁保存完整,东壁两行通缝砖仍存,明显就是一座陪葬坑。
 

这时赵康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第二天,他带着村民清理现场,用三辆架子车把文物拉回文化馆。
 
用树脂胶黏接、以石膏填补,经过赵康民的修复,两个秦武士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样。
 
身高1.78米,身穿战袍、腰系束带、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双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
 
武士俑的发现,让赵康民当即判断:“这就秦武士俑陪葬坑,各方面都证实我的武断准确无误。”
 
不过当时还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破四旧”让不少文物遭到毁灭,害怕国宝被毁的赵康民,决定暂时“保守秘密”,等恰当的时机再上报。
 
然而回乡休探亲假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发现了此事。
 
出于职业性的敏感,蔺安稳向赵康民问东问西。
 
对记者既尊重又警惕的赵康民,还是如实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
 

蔺安稳最后问到:“这么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上报?”赵康民说:"连我还没弄清情况,怎么上报,你千万可别给我捅出去。”
 
不过,假满回京的蔺安稳还是把这事“捅”了出去,他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况反映,交给《人民日报》内参。
 
这一下可炸了锅,中央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拨款、指派考古队冒着酷暑进驻工地。
 
就这样,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战车、战马、武士、各种兵器惟妙惟肖。
 
这座丰富的地下宝藏,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
 
1987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不仅世界各地游客络绎不绝,100多位外国元首也争相参观。
 
第一位参观秦兵马俑的外国领导人,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走近兵马俑,近距离参观兵马俑的英姿。
 
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访中国,与兵马俑亲密接触。
 
秦兵马俑成了中国的国家财富,然而某种程度上,赵康民的发现者身份却从未完全得到承认,他在中国一点都不出名。
 
反而是用铲子挖到第一块文物的农民杨志发,被当成兵马俑的发现者介绍给游客。
 
多年来,杨志发都坐在秦始皇陵博物院里面,面无表情地静静为来访者签名,甚至被送到国外讲述发现的经历。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来访西安,就是杨志发介绍兵马俑的相关情况。
 
包括杨志发在内的四个农民,还被博物馆礼品店的经理请去,每月拿着300块钱的工资,专门做起图书签售。
 
而彼时的赵康民,却一直待在临潼区一个小得多的博物馆里。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都坚持戴着毡帽坐在他修复的兵马俑旁边,向好奇的游客们讲解。
 
原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说:“看见不等于发现,赵康民才是鉴定和认识到兵马俑真正价值的第一人。”
 
秦兵马俑如果没遇到赵康民,将是一场灾难。
 
然而作为研究员,发现是职责内的事,“业内都很尊敬他。”
 
赵康民的英文名片:发现、鉴定、修复、挖掘兵马俑第一人。
 
高贵的灵魂,不喧哗,自有声。
 
让我们,记住他,怀念他,感谢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