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重建电影院?

影院里相聚的亲切感 无可替代

所谓电影院精神,“就是一种走出自闭世界的开放性和可贵的交流形态”

红星新闻:在您的新书《电影意志》中您写了“重建电影院运动”,为什么把电影院的部分单独拿出来写?

王小鲁:我专门来写“重建电影院运动”这个部分其实有历史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院线电影的萧条期,很多电影院被改为商场,卖鞋卖衣服,那是电影人最为沮丧的十年左右。

2002年实施的《电影管理条例》允许个人投资电影和经营电影院,这是巨大的改变,同年张艺谋《英雄》开启中国式大片,追求画面的奇观化和唯美,虽然这一点被批评,但它对于吸引人们进入电影院起到了作用,之后3D技术等一起将观众吸引到了电影院里来,从此电影院观影重新成为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2002年开启“电影院重建运动”以来,院线电影逐渐扩张,电影产业重新变得喧嚣热闹,很多电影类型被中国电影人做了巨量的探索和开拓,电影院屏幕数量也在前年达到世界第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市生活被深刻改变了。

红星新闻:最近您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要重建电影院》被不少院线人士转,对于电影院您拥有什么样的情感?

王小鲁:因为这17年来,电影院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很多商场里卖鞋和卖衣服的店倒闭,偌大的一个购物广场往往只保存了几家餐馆和一个电影院,还有抓娃娃机。每次走进电影院,都会有非常独特的心理体验。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很多电影院被改建为卖鞋卖衣服的商场,我曾戏称这是“电影院的复仇”。而电影院几乎成为我们社交的、可以看到彼此的不多的公共场所中的一个。

它的忽然被中断,其实中断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对于电影院的精神有更为深切的领悟。虽然我们仍然可以网络交流,但是很多时候仍然无法替代一个实体性空间内相聚的亲切、踏实感。

红星新闻:那么,您如何理解电影院精神?

王小鲁:电影院精神是我自创的一个概念。所谓电影院精神,“也许是一种彼此的可见性,一种走出自闭世界的开放性和一种可贵的交流形态,电影院的共同经验对社会是一种整合与凝聚,映后交流带来共识与差异的磨合,这能激发思想的锻炼和认同感。这里提供自由的选择和非强制性的思想联系。当然,它也遵循快乐原则。”当然这不是最终定义,我觉得电影院精神可以说得更为丰富。

红星新闻:您看过大量的电影,有没有在电影院观影时的难忘经历与我们分享一下的?

王小鲁:过去最难忘的是在大银幕看香港功夫片和好莱坞大片,还有科幻片,那时候应该是纯粹被视觉奇观震撼。最近一次被大银幕所震撼,是几年前在电影院看修复版的《西部往事》和《教父2》,那种宏伟和感人无与伦比,看完了觉得似乎重新发现了世界。

另外一次难忘的电影院经验是看《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在120帧4K的技术条件下,发现自己对于片中主人公产生了深刻的同情,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还是感官上的带入感,再次深刻体会到了“电影是技术的女儿”这句话。

红星新闻:停摆一百多天,电影院终于很快就可以开放了。您觉得电影人应该拿什么让观众重返电影院?

王小鲁: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电影产品的选择项,看到更多好电影,希望这些影片能够真正触摸到观众们的精神世界,让观众获得更为人性化的娱乐,不要将一些观念上过于生硬的作品带给大众,那样观众不会买账。

谈将来:“我期待中国电影人有更恰当的现实感”

红星新闻:疫情期间您看了哪些电影,如果给观众推荐一部您推荐哪一部?理由是什么?

王小鲁:我看了一些近期出现的电影,但由于现在全球电影院都不能观影,很多新片都没出现,所以看到的新片不多。我将近期能在网络上找到的几部都看了,包括《我控诉》《燃烧女子的肖像》《南山的部长们》,还有伍迪艾伦去年的新片《纽约,一个下雨天》等等。

我可以推荐两部,一部是《南山的部长们》,紧张气氛营造得很好,娱乐性和思想性都不错,其内容对中国观众也有启发性。

另外一部《纽约,一个下雨天》,这部片子是小清新风格,男一号是出生于纽约的甜茶演的,伍迪艾伦也是纽约人,他把对当下纽约的感觉都投放在这个电影里了。这里面的价值观太让人惊艳了。伍迪艾伦现在85岁了,还能营造这么紧凑和青春洋溢的叙事,是中国导演的榜样。

红星新闻:这次疫情,无疑对电影工作者深有触动,比如我们应该生产什么题材的电影?比如观看电影的渠道和方式?比如如何在电影院安全愉悦地看电影?您对将来国产电影的期望又是什么?

王小鲁:我期待中国电影人有更恰当的现实感,活在真实中,我并不是说要他们拍摄现实主义电影,而是希望他们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重视起来。

说实话,这种素质其实需要创作者本身的丰富性和主体性,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不是呼吁一下就可以达成的。我希望有更多新导演出现,希望他们带来表达上的开拓。

红星新闻:你说到《小时代》是一部坦诚之作,它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状况报告。这部电影当时曾引起巨大争议,其实写影评难免也会充满冒险,您写影评时有顾虑吗?是否担心被骂?

王小鲁:我说《小时代》是坦诚之作,意思是他非常坦承自己的喜好和俗气,对于自己的消费主义激情毫不掩饰。但我也认为他们缺乏反思性,不过在《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部,一场大火烧毁了一切,似乎是摧毁和否定了之前的一切,但这类似于马伯庸的“流星遁”,所以我觉得还是缺乏真正的反思性。

我的评论多发表在一些微信公众号和纸媒上,所以没有微博那样密切的互动和影响力,很少被骂。当然我也不太怕被骂。我觉得那种虚拟空间的骂没什么大不了,骂骂更健康,可以锻炼自己的心理能力,还可以了解这个社会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