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影文化藏品“活”起来

创新是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灵魂。

今天,上海电影博物馆迎来7岁生日。7年来,上海电影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10余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2500余场。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以2019年的全网大数据为基础,对上海市142家博物馆进行分析,上海电影博物馆紧随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之后名列第三,也是榜单中排名最高的社会投资型博物馆。“创新是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灵魂。”上海电影博物馆执行馆长范奕蓉说。

移动博物馆实现双赢

开馆之初,上海电影博物馆拥有藏品1.2万余件,常设展出3746件(套)。7年后,馆藏数达2.6万余件,而这只是上影大量艺术档案中的一小部分。2015年,英国威廉王子到访上海电影博物馆,并捐赠了摄制于20世纪初上海的珍贵影像资料。从此,上海电影博物馆开启电影遗产的国际性保护、收藏和研究。

如果仅仅“吃老本”搞常规的陈设展览,对这个“家底”还算丰厚的博物馆来说轻而易举。但上海电影博物馆有更现实的考虑,希望让尘封在库房的藏品真正“活”起来。这个想法,源自一次藏品借展。“当时,海派文化中心借了谢晋导演的几件藏品办了一个展览。这给了我启发,我突然觉得,这种方式可以常态化,可以用开放的态度将电影文化融入上海乃至全国的都市景观和生活方式中去。”

2018年1月,“移动博物馆”首个展览“海上·影——都市电影漫步”落地上海中心,这是“移动博物馆”海拔最高的展览。此后,“移动博物馆”相继输出至上海爱乐乐团、徐家汇地铁文化长廊、上海美罗城艺·SPACE、山东东营市、新疆哈密市博物馆等。“电影是大众的,电影藏品比其他文物藏品更适合公共空间展出。同时,通过‘移动博物馆’的电影文化输出,也实现了电影博物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范奕蓉说。

艺术电影放映常态化

7年来,“日常电影节”“移动博物馆”“博物馆学院”“文旅体验”“电影生活”“上海电影周”六大板块业务逐步成型。“电影博物,看世界的可能”已成为上海电影博物馆核心理念。

“日常电影节”除了举办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莱昂内、文德斯、北野武、侯麦等电影巨匠的影展,也为崔健、李睿珺、万玛才旦等新锐导演的艺术电影提供放映空间,培养一批固定的艺术电影观众,打造常态化的艺术电影放映。

“博物馆学院”是上海电影博物馆推出的公众教育品牌。奥斯卡获奖导演奥利弗·斯通、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日本导演岩井俊二、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诗人余光中、作家严歌苓等名家都曾应邀举办论坛讲座。

数据表明,除去每周一天的闭馆日,上海电影博物馆一年的开馆时间是310多天,但活动场次达到年均350多场。

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创新板块业务占比不断提升。范奕蓉介绍:“我们将馆内业务划分成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传统业务如博物馆门票、电影票是博物馆营收的‘主力军’。这几年,包括移动博物馆、知识类付费、文化服务输出、文创产品等创新板块业务呈后来居上势头,相信不久的将来创新业务所占比重和传统板块将不相上下。”

上影集团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十大创新举措夺人眼球,其中“博物馆+”道出上海电影博物馆新一轮创新发展路径。下一个五年,电影博物馆将推进以电影文物为核心的“文化服务输出”战略,最终建立产学研一体、多元艺术展示、海内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务、艺术电影的孵化传播等“五大平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