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内容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2002年中国首映时的情景。讲起来那也是新世纪后的事情,可画面里的年代感,真是挡也挡不住。想想,视频里那几位青春洋溢、一脸稚气的女生,如今也和我一样,人到中年了吧。
当年,我也是和同学们一起看的,还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但是无论我今天怎样努力地回想,也想不起来身边的人到底是谁,看电影前后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时间,真的是太可怕的东西。
但本片还是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恐怕再过很多年也不会忘记。第一,不用说,肯定是小哈利·波特穿越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据说,当年有很多小朋友曾经模仿过这个行为。第二,是魔法学校霍格沃兹里头分发学院帽的场景,那神奇的帽子,还真想有一顶。第三,是麦格教授从猫变成人,在那个还没有见识过多少特技镜头的年纪,这个镜头把我吓了一跳。
最让当年的我大开眼界的,还数魁地奇比赛。放到今天来看,这比赛也没啥稀奇的,无非就是在天上飞,无非就是融合了不少现实中球类比赛的规则和技巧,但在那时候,差点就激发了我的“中二之魂”。
说起来也挺惭愧的,看重映之前,我已经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情节忘得差不多了。也得说句实话,看完这次重映,这部电影已经不可能再次冲击、震撼我的心灵。有人讲,“哈利·波特”系列最可贵的地方不是设定多么缜密,也不是故事多么精彩,而是那颗珍贵的“童心”。那么看起来,我必须得无奈地承认,我的心灵早已经被成人社会蚕食殆尽,没有了少年时的纯真。
讲起来,书里的哈利·波特也已经四十岁了,超过了尾声中“十九年后”的年纪。我常在想,他会不会也已经感受到了“中年危机”?每当我看到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时候,我就打消不了这样的念头。
单纯论年龄,他其实一点也不老,但天哪,脸上的沧桑感已经足够让他做我的“叔”了。我知道,这是他故意的,全世界也都知道这一点。虽然他早就已经凭借“哈利·波特”系列成为全英国13至19岁年龄段最富有的人,但他真正热爱的还是表演,他迫切需要的是有挑战的角色和题材,好让大家忘记他曾经是那个最可爱的“哈利·波特”。
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尽管这些年来,丹尼尔演技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拿出来的作品质量也是过硬的,但是,提到他的时候我们还是忍不住讲到当年……
我又觉得,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其实,和他情况类似的,不在少数。比方讲,“星球大战”系列的绝对主角马克·哈米尔,一辈子也没有摆脱“天行者”的束缚。再说了,就现在的趋势来看,丹尼尔在演艺生涯上的高度,绝对会超过他。如此说来,很多东西也就想通了:人生巅峰来得早点晚点,都是命运的安排。人到中年,总得要学会接受现实
。
这是网上很让影迷感慨的一组照片。下图是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合作过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与伊恩·哈特(饰演奇洛教授),上图是他们今年上映的电影《逃离比勒陀利亚》。
很多人都趁着这次机会,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补上了电影票,但另一个必须得接受的现实是,“哈利·波特”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戴锦华教授就认为,一本本“哈利·波特”写下去,是罗琳想象力不断枯竭的过程。她还觉得,因为作者把控得太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更像是个同人作品而缺乏改编的活力。
或许和人到中年的“哈利·波特”一样,我们都必须慢慢适应这个社会的不完美,甚至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
就在今年6月,罗琳发表了针对跨性别群体的一番言论后,不仅引发轩然大波,甚至还惹来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罗恩·韦斯莱以及埃迪·雷德梅尼等“哈利·波特”系列主要演员的批评。据说,还有粉丝因为抗议罗琳阿姨的言论把她的资料从“哈利·波特”粉丝的网站里删除
了。
赫敏
要知道,当年有多少知名演员想出演“哈利·波特”而不得,并把这一点视作自己人生的遗憾啊。可现在的情况却让人唏嘘不已。这场争论的对与错,一时半会没人能说得清,但显然,双方的针锋相对倒更像是一种隐喻:“哈利·波特”的不食人间烟火,毕竟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只有纷争和紊乱是永恒的,却没有可以依仗的“魔法”。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少年时的那份激动不见了,是不是也意味着,我的人生也不会再有色彩了?
可我一抬头,就看到几位学生,穿着霍格沃兹“校服”正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刚才看完的电影。摄影记者扛着镜头对着她们,另一位记者问道,你们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她们的笑容很灿烂,我听不清她们的回答,但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到了在互联网上流传的老视频——当年的女学生,和今天的她们,不是一样的吗?
罗恩
“哈利·波特”系列的粉丝常常告诉我,宁愿相信自己是麻瓜,也不愿意否认这个世界存在魔法。我觉得,这不光是因为罗琳阿姨设定的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本来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更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里,有一份纯真,总是谁也拿不走的,幸亏它不会被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