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电影节生态展望:线下严把控,线上常态化

史上首届线上柏林影展还没结束,我已经开始期待今年戛纳了。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比以往更“低调”。

3月1日(本周一),第71届柏林电影节的线上展映部分悄悄拉开帷幕。 往年的柏林电影节都在2月底举行,和奥斯卡颁奖典礼差不多同期。虽然档期上多少有点相撞,但二者在定位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预示着新一年欧洲电影节之旅的启航,而后者刚好宣告着过去一年颁奖季征战的结束。

然而由于疫情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国际电影节展都不得不调整策略,延期或者干脆转战线上,奥斯卡都延期去了四月底。在这种情况下,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也成为了历史上举办时间最晚、时间最短的一届,线上展映部分从3月1日至5日,只有短短五天。 尽管电影节举办方再三强调,这个线上展映只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一部分,等到6月份疫情有所好转时,定会重新开放线下展映,让电影重新回到观众身边。但电影节内容及形式的拆分仍然让人无法重见以往国际A类电影节的盛况。

▲ 71 届柏林电影节官方海报

昨天,入围本届柏林特别展映单元的华语片《智齿》进行了线上的世界首映,口碑小爆,这大概也是今年柏林电影节在华语电影圈的最大热点了。

随着年初圣丹斯、鹿特丹纷纷顺利举办,如今柏林的线上展映也进入尾声,接下来今年内的其他电影节又将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呢?尤其是大家最关心的戛纳,是否能在今年7月顺利举办呢?

为此,拍sir采访了几位经常参加国内外电影节的学者以及媒体人,和他们聊了聊关于今年全球电影节的整体发展趋势。

圣丹斯、鹿特丹:战场转移至线上,线下展映待回归

先从今年年初的圣丹斯开始说起吧。

今年的圣丹斯于1月28到2月3日举行, 由于受疫情影响,相比往年推迟了几天,而除了在犹他州帕克城进行线下放映以外, 今年的圣丹斯也将大多数节目都转移到了线上。 虽然选片的规模有所减小,时长也相应缩短,但今年的圣丹斯仍然创下了多项纪录。

今年的 最大赢家来自女导演夏安·海德的《健听女孩》, 不仅斩获了美国剧情片单元的四项大奖——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观众奖和评审团群戏特别奖,同时还 被苹果以25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 刷新了圣丹斯电影节的交易记录。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也将在今年下半年的颁奖季被反复提及。

不仅如此,疫情还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据统计,本届圣丹斯在美国20个城市举办的线上及线下观影活动, 观众总人数达到以往观影活动的2.7倍。 尽管今年放映的故事片只有73部,相比以往大幅度减少,但圣丹斯电影节的组织者估计,他们的电影放映量居然超过了50万次。这让电影节举办方开始进一步考虑未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常态。

仍处在疫情的当下,线下活动及放映难以实现, 各大电影节展都纷纷寻求出路,开拓线上平台。 但由于疫情对世界范围内的影视行业都造成了相当巨大的冲击,行业停摆,新片数量锐减。因而, 如何呈现出一份吸引人的节目单,以及从其他电影节和流媒体巨头们身上抢夺更多资源和用户,这成了每个电影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圣丹斯之后,跟它无缝衔接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同样有着相似的烦恼。

今年是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第50届, 如果没有疫情,想必一定会好好地策划一系列相应的活动。但如今,电影节只能分为线上线下两阶段来举行。 线上展映的部分已经于2月1至7日举行,而线下的部分则还要等到今年的6月初(6.2-4)回归。

▲ 2021 年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主竞赛选择

从单元划分来看,今年的鹿特丹包扩金虎奖竞赛单元、大银幕竞赛单元、短片竞赛单元以及Limelight展映单元,而以往热门的“未来之光奖”评选(Bright Future Award)在今年则取消了。虽然一周的举办时长相比往年都有所缩短,但其实从金虎奖主竞赛单元的选片数量来看,其实比前几届都要多。

参加过多届鹿特丹电影节的学者胤祥告诉拍sir,以他的观察, 这种“扩大选片规模”更像是一种“复古行为”, 因为早在5、6年前,金虎奖就其实保持着13-16部左右的选片数量,直到2016年开始,才把金虎奖竞赛数量控制在10部以内。而今年再次回归到16部,可能也是因为疫情期间,想要尽可能多地扶持鼓励更多导演,所以把数量又提升了。

另外, 适逢第50届,鹿特丹在上个月18号还推出了一个名为“猛虎出笼”(IFFR Unleashed: 50/50)的线上回顾展。 这个展是从历届的节目中各选出一部电影进行集中放映,其中共有四部华语片入围,分别是:陈凯歌的《黄土地》(1986)、胡金铨的《侠女》(1995)、蔡明亮的《不散》(2004)、黄炳导演的短片《黄炳寓言(二)》(2020)。

总之,对于今年的鹿特丹,胤祥认为,整体仍然保证了鹿特丹一贯的选片质量,先锋、前卫,扶持小众作者电影,线上观影也省去了以往排队赶场等一些时间成本。“我是一个对于观影体验不那么看重的人,大多数冷门片或者偏先锋一点的作品,其实在线上看的观感还不错。但对于那些很注重视听体验的作品,比如3D、VR和声音设计很讲究的片子,线上环境一定是有很大局限的。”

“不过,”他接着补充道,“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鹿特丹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比如‘未来之光’单元的缺席, 以及亚洲电影大奖(Netpac Award)的停颁,无形中使得以往亚洲电影通过鹿特丹走向欧洲的这条路就断掉了 。举个例子,往年可能有一些韩国电影,会先通过本土的釜山电影节(每年10月),再到鹿特丹(次年2月),最后走到柏林、戛纳或者其他更大的欧洲电影节展映,那疫情之下,这条路就断掉了。其他国家像伊朗、菲律宾等亚洲国家,都有这样的情况。”

什么时候能好转呢?胤祥认为,或许要等到欧洲整体的疫情局势被控制住,疫苗接种的范围尽可能广,才有可能让电影节之间的交流恢复正常。但具体究竟会怎样发展,谁也说不准。

柏林:竞赛规模缩小,线上展映获好评

戛纳:一定会办!“史上最强”一届?

截止今天,柏林电影节的线上展映只剩下明天一天时间。过去的四天里,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显得有些“低调”,甚至是“冷清”。但相比上面提到的圣丹斯和鹿特丹,柏林这个老牌A类电影节,仍然还是获得了一定的讨论。

今年的柏林主竞赛单元共 有15部影片入选, 这个数量和往常相比有所减少(去年是18部)。 同时,入围的导演里,除了洪常秀、滨口龙介、瑟琳·席安玛,以及拉杜·裘德等一批在影迷范围内有一定声望的导演以外,剩下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此前大家较少了解,甚至未曾听过的导演。而且, 这15部片子里,光由德国本土制片或参与制片的作品,就占去了三分之一, 没有华语片及好莱坞电影入围。

▲ 71 届柏林电影节角逐金熊奖的主竞赛单元片单

当聊到有关今年柏林的整体选片情况时,媒体人陀螺和我们分析了他的观点。

首先,电影节 线上展映部分只有5天,主要是因为这个线上展映在一开始是只针对电影市场开放的, 而所有的电影节市场,无论柏林还是戛纳都是5天,但是线下活动基本都会持续10天左右。而且,电影节官方反复强调,今年6月份线下活动会回归,届时将是这些影片真正的“线下首映”时刻,到时候可能展映时长仍然会稳定在和往常一样的10天左右。

其次,从选片规模上来看,这次主竞赛影片数量减少,一部分当然是因为疫情,新片断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在于, 很多导演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影片在线上或者流媒体平台举行全球首映, 因此他们宁愿等到接下来疫情好转以后,去往洛迦诺、或者威尼斯等其他线下的A类电影节,有红毯有明星,也有大量的媒体曝光等等。

陀螺说: “对于很多已经功成名就的导演,他们可能并不太需要柏林A类电影节的这个title,线下首映可能是他们更追求的。 所以今年的主竞赛影片,能看到有很多以往大家不太关注的新导演,这也是因为大导演们不愿来,而这些新人才是更需要柏林这个title给予扶持和鼓励的。”

▲ 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的洪常秀新片 《 引见 》 剧照

“当然,”他接着补充道,“既然选择了来柏林,也就是说这些导演默认会把线下的‘国际首映’权留给柏林,这意味着在3月到6月期间,这些影片并不会走流媒体或者其他的发行渠道。”

尽管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声量不如以往,但综合来看,基于对国内外电影节的长期观察和了解,陀螺仍然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我挺喜欢这个新上任的总监的,”陀螺说道:“我觉得 他对于柏林电影节的定位非常清晰。 它不像戛纳这么主流,也不像威尼斯和好莱坞越走越近,比如像去年,他选出的主竞赛片单,既有常规意义上的主流大师作品,也有一些更先锋前卫、在影迷圈里比较有口碑的电影。而且他把新创办的‘奇遇’(Encounters)单元定位成了洛迦诺那样的风格,可以说是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

“今年因为疫情,全球电影节都这么难,他仍然攒出来这样一个‘盘子’,片单里有很多是模糊剧情和纪实边界的这种作品,也有像洪常秀、滨口龙介这样的作者导演,这挺棒的。像今年的主竞赛单元除了‘Competition 2021’这个称呼以外,不是还有个副标题吗,叫 ‘Reshaping Cinematic Forms(重塑电影形式)’ ,我觉得用来形容今年还挺合适的。”

当被问及有关今年线上展映的观影感受时,陀螺也给予了好评。尤其是在对比了之前的多伦多、圣丹斯、鹿特丹等其他电影节线上观影的体验之后,他觉得 柏林的这个线上系统相对而言是最好用的 :“不仅一点都不卡,也不用翻墙,锁区也少,而且还提供暂停和倍速,就连清晰度都能选择是720p还是1080p。”

不过,也正是如此, 线上观影也展示出一定的不公平性。 缺少了影院观影的那种仪式氛围,这势必会对很多影片的观感造成影响,尤其是那些相对比较闷的片子,在电脑上看或许就不那么有耐心了。柏林官方估计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它要求今年竞赛单元的评委们必须前往柏林在影院里观影,即便是拉索罗夫这样无法前往的,也要在家里的私人影院里观看,以确保评奖的公正性。

▲ 本届柏林评审团不设主席,由六位曾经的金熊奖得主构成,其中的五位将一同在柏林的大银幕上观看主竞赛影片,而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被伊朗当局软禁在家中,他将通过家中的私人放映室观看主竞赛影片,并通过Zoom参与评审讨论

和柏林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戛纳的福茂对于要举办一个线下的“无口罩”“无测温”的电影节的看法,仍然没有松口。即便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完全是天方夜谭,因为就算到那时疫情已经完全控制住,也不可能瞬间恢复到往日的盛况。

陀螺认为, 虽然现在福茂还没有妥协,但很有可能到时候还是会像去年的威尼斯一样,办一个控制人数、限定座位的电影节。 但无论如何,戛纳官方是无法容忍连续两年都有柏林和威尼斯,唯独自己缺席的情况, 这对于它们来说,完全是一种重创。更何况,现在大家对于疫情并不像刚开始那么恐慌了。所以,办是肯定会办的,至于具体是什么形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为什么戛纳始终对于线上电影节的形式如此抵触,这很大程度上跟戛纳对Netflix一类流媒体的态度是一致的。在福茂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心目中,影院观影的感受是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在电影的诞生地法国,在全球艺术电影的最高殿堂戛纳。戛纳能够走到如今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跟福茂这种理想主义的“偏执”态度,离不开关系。 在他看来,戛纳只可能有两种可能:线下举办,或者不办。

▲ 福茂(图片来自网络)

这也是为什么, 很多人都把今年戛纳能否顺利举办,看成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毕竟,如今的欧美,疫情依旧严峻,行业不景气,流媒体进一步加剧了院线的消亡。而这时, 如果一向站在线上流媒体对立面的戛纳能够在线下顺利举办,这无疑会给全行业带来强大信心,也基本宣告着影院观影行为的顺利回归。

不管怎么样,大家对于今年的戛纳都充满了期待。陀螺也表示,尽管可能有防疫政策等一系列限制,但 今年戛纳仍然会成为近几年最为星光熠熠的一届。 毕竟,积攒了两年的全世界的大师佳作,估计都会齐聚于此,光是想想都觉得有眼福了。“(主竞赛)估计会有24、25部左右吧,数量可能是最多的一届,分量当然也是最强的,而且估计会有华语片。”

国内各大电影节:双线并行,体量扩大,竞赛回归

针对这次柏林的线上展映,拍sir采访的多位从业者,几乎都给出了相当正面的评价。

纽约华语电影节策展人黄悦告诉拍sir,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一直都有,柏林也并不是开创了一个先例。只不过,这次柏林分的两个阶段,线上的部分主要还是针对电影市场,以及便于评委们评奖。但其实 早在去年,很多电影节就已经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了,比如去年的纽约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等等。

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恐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影节的新趋势, 尤其是国外。客观地来看,线上有其独特的便捷性,但同时对于观影体验感的满足,以及电影节相关活动的开展,参加多类活动的仪式感等,都是无法和线下相比的。

▲ 今年柏林电影节的线上欧洲电影市场(EFM)/展映(Screenings)页面

此外,几位采访对象也几乎都提到了,疫情对于全球电影节整体局势的另一层影响,那就是导致的 如今全球电影节档期的大混乱。

圣丹斯、鹿特丹、柏林,已经举办的这几个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延期,如今戛纳也已延至七月,福茂甚至说不排除延期到秋天举办的可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戛纳、威尼斯,乃至洛迦诺、圣塞、多伦多、釜山等各大重要电影节都将集中在8-10月内举办。“想想就觉得很可怕。”陀螺笑着说道,“但也不排除一些小电影节会抱团举办的情况。”

电影节档期的相撞也势必会导致在选片邀片的过程中出现纷争。 以往一部电影或许有固定的电影节发行路线,比如先去欧洲三大打响名声,再去其他A类电影节展映一圈稳固地位,最后再回本土进行院线发行。但如今,一旦电影节档期相撞,那对导演和片方而言,选择的优先级和电影节的口碑则更为重要了。就算都想去戛纳,那也不现实,毕竟戛纳早都排满了。

好在, 同样的问题估计不会出现在今年国内的电影节上,整体的举办形式预计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去年,上影节、北影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期,同时也缩小了规模;FIRST影展、平遥影展、海南岛电影节等顺利举办,也是在疫情发展态势趋于稳定的前提下。但是,由于海外疫情的蔓延,无论是影片规模还是影人交流互动,相比以往都无奈更显“凋敝”之态。

▲ 2020年 上影节/北影节官方海报

相比而言,目前国内的确是全球疫情控制的最先进的地方。电影行业积极复工,今年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这些不仅给国内电影人增添了信心,也给其他国家的电影人们树立了一个好的表率。

因此,随着防疫工作的常态化发展,疫苗的进一步推广, 今年国内电影节估计也都将会顺利如期举行,而去年上影节和北影节就已经采取的线上线下观影相结合的方式,在今年估计也会继续延续。

那么,在此基础上,会有哪些调整和创新呢?

首先, 国内各大电影节举办时间回归正常, 影视行业继续正常运转。按照以往的电影节展日历,4月份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和北影节、6月份上影节、7月FIRST影展、10月平遥影展、11月金马、12月海南岛电影节,这样的顺序 对于很多走电影节发行的一些影片来说,仍是较为良性的宣传路线。 本月9号香港也将公布片单,感兴趣的也不妨关注一下。

其次, 在疫情控制较好的情况下,今年的电影节规模可能也将进一步放开。 以上影节为例,去年共展映了300多部影片,而从2017-2019三年间,每年都有500部以上参展影片的体量。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上影节将重新回到400部以上的展映数量。北影节也是,去年严格控制了选片数量和展映规模,拍sir很喜欢的一个叫“注目未来”的单元也被取消,希望今年能看到它的回归。

同时, 随着境外通航的重新开放,国外电影人来到国内参加电影节交流也将成为可能, 前提是他们愿意接受多次的核酸检测和漫长的隔离。当然如果那时疫情已经被大范围控制住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样,评审团会回归,影片评奖以及线下的论坛、电影市场、创投会也都将一一回归,我们离曾经的状态也不远了。

▲ 2020年国内各大电影节,从左往右: 平遥、FIRST、海南岛

总之,对于经常参加各种电影节,并对各种电影节抱有极大兴趣的人来说,无论电影节以什么形式和大家见面,只要能够顺利举办,能够有新片被看到,这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