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验”,让影视摄制服务水平跟上电影强国步伐

由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认定的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已突破300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影视剧组在各地城市外景和自然景观进行取景摄制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同时,境外影视剧组到我国开展联合摄制、取景摄制和委托摄制的合作也在逐步增多。影视摄制服务日益成为影视创作生产流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一个环节。

以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1921》为例,片中出现了大量上海市区的老建筑,让观众瞬间时空转移,似乎回到了百年前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对剧组制片部门来说,要取到如此多数量的景绝对是一件“头疼”的事,但在上海这并不难,因为上海有闻名全国的“剧组保姆”。

6月13日,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举办的“推动国内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建设发布会暨‘上海经验’推广会”,作为本届电影节电影市场官方重磅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全国近30个城市的影视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上海“取经”。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取景服务是拍摄“痛点”,“剧组保姆”声名远播

一部影视剧作品是否成功,和场景是否真实可信有着直接的密切关联。而协调拍摄场地,常常是剧组在筹备和拍摄期间需要耗费巨大精力的痛点。

纵观全国范围内的影视摄制服务水平,总体上依然存在着属地相关政策不熟悉、跨地区协调服务能力弱、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差、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奇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剧组的协调成本居高不下、制片周期无法保障等行业的不良连锁反应,整个产业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制约因素。

 同时,一些剧组在一些历史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拍摄时,对于环境的破坏,经常见诸媒体,也让不少取景地在接待剧组时,心怀焦虑。

 如今,中国影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取景专业化、精细化方面转型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影视摄制服务体系,为我国的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建成保驾护航,已成为行业内一个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

 不过,剧组取景难、取景地也有困扰的问题,在上海颇为少见。对全国的剧组来说,2021年在上海拍片的体验相当之好:只要登录数据平台,就可以轻松浏览全上海按区划分的取景地,里面不仅有地点和联系人,还能看到这个取景地的图文和视频介绍。

希望协调一些高难度的取景地,通过数据平台向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线上提出申请,迅速就能收到答复,并能被免费高效地服务。

这一切,源于上海市委宣传部早在七年之前就联合上海市九大部委共同出台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政策,为建立和完善上海电影摄制服务机制而在国内首次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并随后每年推出一版中英双语的《上海影视拍摄指南》,2020年,这本指南升级为电子版,到今年,更是打造出了上述数据平台。

取景地的数量变化,也很好地体现了上海这些年在拍摄服务方面的工作:2014年,由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认定的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是75家,2016年底迅猛增加到219家,2019年增加到266家。如今,这个数字已突破300家。

 事实上,历经七年时间的探索实践,上海在影视摄制服务机制的建设和业务操作层面具备了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水准,受到了拍摄剧组和单位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上海影视产业的“老娘舅”与“剧组保姆”。

 “剧组保姆”早已闻名全国。机构负责人于志庆告诉记者,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在全市16个区都设立了工作站,并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流程理论,“对剧组来说,无需‘找人’‘托关系’,只要按照要求提交申请,我们团队都会尽心尽责去做好协调工作。很多人问我经验是什么,我的回答都只有一个词:服务!”

近30个城市兄弟单位来取经“上海经验”

今年贺岁档《人潮汹涌》的出品人和制作人顾晓东作为片方代表向来宾分享上海拍摄的情况,“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既有最现代繁华的城市风景,也完好地保留着充满风情的历史风貌,无疑是影视剧拍摄的重要取景地,而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正是在上海顺利拍摄的保障。

上海的机构最重要表现在服务精神与完善的机制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上。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企业空间,从机场地铁到酒店公园,从国企大楼到外企屋顶,机构真的是设身处地为我们剧组考虑,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们解决我们希望的最理想的拍摄景点。”

上海在影视摄制服务方面的经验,这几年一直受到全国不少兄弟省市的称道。这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中国电影基金会更是组织了国内影视摄制服务需求旺盛、适于影视摄制资源较为丰富的近30个代表性城市的电影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一起交流影视摄制服务的“上海经验”,共同商计国内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建设。

此前,遇到前来“取经”的兄弟省市,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都是点对点地分享经验。

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下,“上海经验”也实现了区域共享——2020年8月,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与长三角首批17家影视拍摄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并发布联盟成立共识。

联盟的落地,将努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服务的协同合作与联动发展,帮助和促进影视工业产业升级,实质性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于志庆当时曾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联盟未来将积极打造五个“一”:构建“一套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出版“一本影视拍摄服务指南”,建设“一个影视拍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一组影视拍摄地评价机制”,组织“一批影视展会集中呈现”。

这些共识,已经迅速得到了落实。而就在全国各城市组团来“取经”的前一天,6月12日,“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内举办了联盟推介会暨《长三角影视拍摄指南》发布会,显示这个区域一体化联盟再结硕果。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些“上海经验”,“推动国内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建设发布会暨‘上海经验’推广会”还在仪式之后举行了全部由业内人士参与的圆桌会议。“共同研讨,同时探讨筹备成立全国影视拍摄服务协调中心、推动国内各省域层级的影视拍摄服务机制和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说。

同时,他还介绍说,全国这些城市来沪“取经”之前,一些影视取景资源丰富、产业配套齐全的地区也逐渐开始了区域性影视摄制服务机制模式的探索。

2017年,重庆市电影局发起召集包括公安、交通和文保等8个行政单位,组建了重庆一站式影视服务平台;半个月前,北京市怀柔区挂牌成立了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和中国影都影视摄制服务联盟,为完善中国影都全产业链的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体系开始了怀柔式的探索之旅。

“我们期待,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影视摄制服务体系,助力电影强国建设征程。”张丕民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