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中国的“西游迷”们脸上一万个不愿意,但根据《西游记》的改编一直都在继续。
比如在2018年10月举办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博纳影业与日本东映动画就联合宣布,将推出中美日三国合拍动画电影《齐天小太子》(The Monkey Prince)。据目前公布的消息,该动画电影目前已经开发了3年,距离制作完成还需要2年的时间,讲述的是齐天大圣之子保护地球,并在与外星人战斗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故事。
虽然这剧情梗概看起来有点迷,不过这部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儿子的人设看起来还是不错的,毕竟这是由 “索尼克”的原型设计师大岛直人来负责,时髦值还是挺高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IP的代表,“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与之相关的真人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作品被推到市场,其中有绝大部分都针对原著的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从结果上看,这些作品最终获得的收益总体来看还算不错,但由于六小龄童主演的86版《西游记》珠玉在前,所以市场中针对这些各种《西游记》的衍生作品,都出现了大量批评的声音。
甚至,有人还将这种现象称为“亵渎经典”。
《西游记》其实是一个处于不断改编状态的IP
或许是因为六小龄童主演的86版《西游记》的深入人心,当我们提到那些由不同国家和地区拍摄的不同版本《西游记》,很多中国观众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其中被批判最多的,莫过于1978年播出,由日本国际放映制作的日版《西游记》了。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西游记》电视剧,采用了当时日本市场最为流行的特摄拍摄技术,还破天荒地加入了大量喜剧元素。除了在日本本土大获成功之外,这部电视剧还于1979年被BBC翻译成英文版后以《Monkey》为标题在英国、澳大利亚播出,亦获得了当地市场的一致好评。
由于该剧有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即国家广电总局)的协助,日版《西游记》也曾于1981年在中国内地播出,但却因为其中出现了很多中国人看来的“魔改”情节,没播出几集就因收到了大量投诉惨遭下档。
在这部日版《西游记》中,堺正章扮演的孙悟空是一个略带喜剧色彩的络腮胡大叔,西田敏行扮演的猪八戒成为了取经团队的颜值担当,岸部四郎扮演的沙僧长相与日本知名妖怪河童高度类似,而夏目雅子扮演的唐三藏除了怎么看都是女性外,“他”还有一项通过kiss就能为孙悟空疗伤的治愈技能……
实际上,日版《西游记》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人设,其实还是基于日本社会从江户时代开始,对这部中国文学著作的认知。
比如剧中唐三藏为什么会由女性来扮演,那是因为无论是《西游记》的日版翻译,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类浮世绘、歌舞伎创作,这位大唐高僧一直都保持着圣洁的形象,通常都是以中性的形象示人。但由于与坂东玉三郎(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女形演员)的合作并没有顺利推进,所以日版《西游记》制作团队才大胆启用了夏目雅子的反串演出,意外得收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从此才在日本掀起了一股由女性来扮演唐三藏的热潮。
再比如日版沙僧为何总是以河童形象出现,那是因为《西游记》在日本社会长期的传播和改编中,因为“都是住在河里”等一系列原因,逐渐与日本妖怪文化中的河童混为一谈,成为了“叫做沙悟净的河童”。
实际上,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西游记》的故事都是处于一种不断被改编的过程。日版《西游记》中出现唐三藏的kiss能够治愈疾病的技能,其实早在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出刊的《西游证道书》就有所记载:
玄奘问:“婆婆的眼,如何都昏了?”婆婆道:“我因思量你父亲,终日悬望,不见他来,因此上哭得两眼都昏了。”玄奘便跪倒向天祷告道:“念玄奘一十八岁,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今日领母命来寻婆婆,天若怜鉴弟子诚意,保我婆婆双眼复明!”祝罢,就将舌尖与婆婆舔眼。须臾之间,双眼舔开,仍复如初。
唐三藏的这项技能,在很多由中国拍摄的《西游记》电视剧和动画中,是极为少见的。
实际上,即便是在被很多中国观众视为“正宗”的86版《西游记》中,也存在大量的改编内容。
在《西游记》原著第20回,王老者认为孙悟空是“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鬼”。而在《西游记》原著第36回,宝林寺的僧官看到孙悟空“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显然,“正宗”的孙悟空其实并不美,颜值甚至可以说是“负分滚粗”。对比起参考了大量传统戏曲造型、由六小龄童所扮演的高颜值“美猴王”,其中的改编痕迹其实显而易见。
对于一部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的经典文学作品来说,深究哪个版本的《西游记》最正宗,早已成为了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但从IP影响力的传播和延续角度来看,无论是被许多中国观众视为正统的86版《西游记》,还是与周星驰有密切关联的《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以及郑保瑞导演的《西游记》系列贺岁片,甚至是以动画形式进行呈现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些基于不同市场认知来进行改编的文创作品的出现,才是让《西游记》在如今仍能保持巨大文化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西游文化”的传承,其实并不需要局限在IP的本身
虽然《西游记》原作曾多次翻译成不同的语言版本,它在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衍生出来的文创作品,也都曾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中国经典文学IP的影响力目前仍然还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距离真正的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西游记》本身的故事体系太过庞杂。无论是其中出现的众多千奇百怪的神仙妖怪,还是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的中国哲学思想,都在无形之中在中外文化交流之间形成了一个文化壁垒。对于世界各地那些从未看过《西游记》的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其实很难一个浅显易懂的角度去了解“西游文化”。
实际上在西方很多国家,当地观众对《西游记》的印象,大多都来源于1978年日版《西游记》的传播;而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对《西游记》的印象,却大多来源于86版《西游记》在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一轮海外输出。用当代流行的方式来重新演绎《西游记》,对于“西游文化”普及方面带来的帮助显而易见。
所以在近些年来,很多有“西游情节”的艺术家都纷纷在海外推出了一些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创作品,希望能够借此向全世界推广来自中国的“西游文化”。比如2008年由成龙、李连杰主演的《功夫之王》中,就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2013年美国华裔导演陈士争就执导了音乐剧《美猴王·西游记》,先后在英国、美国公演;而由六小龄童、马德华领衔主演,中美合拍的电影《敢问路在何方》也已经进入了拍摄阶段。
这些优秀的文创作品,其实都可以视为正统“西游文化”的延续。只是说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掀起一股“西游热”,恐怕并不是单靠一部文创作品就能完成的重任。
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脱胎于《西游记》的文创作品,却通过大刀阔斧的改编,在形成独立IP、并获得了市场认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西游记》留给后人的精神思想。
比如在鸟山明于1984年创作的《龙珠》中,就出现了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阎罗王等众多来自《西游记》的角色。虽然《龙珠》的整个故事架构已经和《西游记》没有了太多关系,但是两位不同版本孙悟空的精神都高度的一致——性格开朗、不守规矩,追求强大而刻苦修行,坚持自己内心的道义而与强敌进行战斗。
而在岸本齐史于1999年创作的《火影忍者》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西游记》的元素,如六道仙人使用的愰金绳、芭蕉扇、琥珀净瓶,三代火影猿飞日斩的通灵兽猿魔和如意金箍棒的设定,都可以视为“西游文化”的另类传播和继承。
更有趣的是,有日本学者曾指出,高桥留美子于1996年创作的《犬夜叉》,在内容创作方面就大量参考了《西游记》。在故事框架上,《犬夜叉》描写了戈薇、犬夜叉及其伙伴们寻找四魂之玉的碎片,与以奈落为首的妖怪进行战斗的故事,而《西游记》则是唐三藏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在人物设定方面,心地善良、巫女桔梗转世的戈薇,总是能让人想起金蝉子转世的唐三藏,被封印50年的半妖犬夜叉,与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的孙悟空如出一辙;而运用葫芦法器的妖怪桃果人、猪八戒的后代猪九戒等内容元素的出现,更是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来自中国的《西游记》。
无独有偶,2015年由美国AMC电视台出品的电视剧《荒原》,也正是改编自《西游记》。该片讲述的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和一个小男孩携手踏上旅程,克服重重危机,寻找理想极乐世界的故事,其中吴彦祖扮演的桑尼,对应的是唐三藏,而阿拉米斯·奈特扮演的M.K.,则是对应的孙悟空(Monkey King)。虽然中国的很多观众对这部剧的最初印象并不好,但《荒原》三季IMDb评分分别为8.1、8.6、8.6的结果也说明,美国影视市场对其内容表现是非常认可的。
在经典文学原著的故事大框架下,通过大刀阔斧地进行内容改编,形成全新IP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创行业其实都屡见不鲜。
1995年迪士尼出品的《狮子王》、2006年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其实都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虽然这些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内容已经和原作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但他们都从自身的角度继承了原作故事中最核心、最经典的精神内核。既然《哈姆雷特》都可如此,《西游记》其实也未尝不可。
虽然这些不同版本的《西游记》,以及那些受这部经典名著影响而形成的全新作品,可能永远都无法受到所有“西游迷”的一致认可,但正因为这些“魔改”作品的出现,《西游记》才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符号,“西游文化”的魅力才有可能影响到全世界范围内的更多人。
毕竟,“西天取经”只是一段传说故事,而深埋在《西游记》深处那股催人向上的精神,才是这部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