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进入到了重要的发展期,持续推进影片供给机制改革和电影放映机制改革,释放出更多市场潜力,拓展农村电影文化公共服务范围,构建农村电影文化公共服务产业新业态,同时助力精准扶贫,精神脱贫,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将电影魅力散播在乡村各个角落。
以巩固为主,调整中酝酿突破
在政策引领和产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据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统计,2018年农村电影市场订购再次突破千万场大关,总场次超1027万;订购总金额达9722.38万元。
截至2018年,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可供订购影片3611部,其中2018年出品影片有117部;平台共有城市票房过亿影片240部,其中2018年新增21部。全国已建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321条,数字电影版权方339家,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219个,活跃放映队45327支。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15日,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有3859部影片可供订购,其中2018年出品影片有228部。
纵观2018年,农村电影市场以巩固为主,调整中酝酿突破。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增效,优质片源更加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保证了将社会效益和文化惠民放在首位,通过改善观影环境,提高观影质量,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培育新农村精神文明阵地,提升影片有效供给,进一步使农民观众从“看到电影”向“看好电影”转变。
2018年提交订单近6万个
随着农村电影放映从“看到”向“看好”转变,从流动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农民观众不仅对影片数量有新要求,对影片供给的片种和品质也提出新需求。通过进一步强化农村电影节目交易服务平台的节目调控作用,精心选取适合农村市场的精品佳作,在影片供给上体现丰富性、多样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疏通订片渠道,保障供应通畅,鼓励、提倡开展“多次少量”的订购,增加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度和机动性,务必确保农民能够看到最新热片、大片。
近几年来,电影数字中心积极倡导院线采取“多次少量”的订片方式,以保证农村观众可以及时看到平台新上影片。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8年期间,院线订购影片的订单数逐年增加,平均每个订单的订购场次则逐年减少,“多次少量”效果明显。2018年农村电影院线提交订购影片订单59529个,同比增加2042个,涨幅3.55%;平均每个订单的订购场次为173场,同比减少23场,降幅为11.73%。
数量丰富、种类多元的影片,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原材料”。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年共有3673部影片被院线订购(故事片2836部,科教片537部,纪录片52部,美术片123部,戏曲片122部,其他3部),其中有296部2017年出品影片被订购,场次为387万4002场,有97部2018年出品影片被订购,场次为119万5554场,两年内出品影片订购占总场次的49.36%。
高质量主旋律大片受欢迎
2018年,农村电影院线供应城市票房过亿影片201部,同比增长14.20%。其中,2018年新增28部“过亿”影片,其平均窗口期为171天,同比缩短了23天。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交易服务平台显示2018年“过亿”影片定价便宜许多,单场平均订购金额10.86元,同比降幅达10.52%。
过亿影片中,如《战狼2》、《厉害了,我的国》、《建军大业》、《十八洞村》和《红海行动》等一类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三性统一”的影片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度。在供片方面应进一步将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国电影(600977)最新技术成就的影片,尤其是一些思想价值观向上、城市口碑好、票房成绩佳、工业水准高的新片大片积极提供给农村院线,以此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将电影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截至2018年底,农村电影市场影片订购场次排名第一的是战狼2,订购场次高达291191场。2018年农村电影市场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建设阵地作用,一批富有时代特色、思想价值和文化含量的影片受到欢迎。以《战狼2》、《红海行动》、《建军大业》等为代表的“高质量+主旋律”影片主题昂扬、气势恢宏,《敬老院的故事》(戏曲豫剧)、《跑旱船》(戏曲山东梆子)、《李贞还乡(戏曲湘剧)》等“传统戏曲+现代题材”组合的戏曲电影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
院线制符合电影发展的规律,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的重要方向。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不仅是数字化规模供片、规模放映和开发规模市场的需要,更根本的目的是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减少发行环节,搞活经营机制,塑造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院线制深化改革将是未来农村电影发展的主旋律。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