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起,天渐凉。而影视行业的寒冬,来的比天气更快。
“春江水暖鸭先知”,编剧作为影视创作的源头,他们的工作密度显然是反映行业动态的晴雨表。现如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市面上不管是IP改编还是原创剧本的需求等,都要比前两年少了许多,甚至连一些处于行业腰部的编剧们,也都遇到了项目搁浅乃至无活可干的尴尬。
影视行业IPO的集体遇冷更直接证明了这一现象。今年A股影视板块市值蒸发严重,许多影视公司也推迟了上市计划。说它是资本寒潮也好市场冷静期也罢,影视行业困境因何而起,编剧们又该如何应对?已然成了圈内最常讨论的话题。
没有好剧本,一切都是零
人们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好的剧本,就没法撑起一个故事。而编剧作为剧本的直接创作者,在国内影视圈却没有很大的话语权。
业界编剧地位最高的地方是欧美和韩国。他们实行编剧中心制,即在影视制作过程中,以编剧为主导。编剧可以挑选演员、导演,负责拍摄过程中的所有事务,其影响力贯穿整个制作始终。在一些影视业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更是早就启动了按照影片的盈利给编剧分红的模式。当然,我们不能说编剧中心制就是比以导演、制片人为中心的模式要好,毕竟不同国家影视行业的水平不同,各职位的发展经历也不一样,但如果编剧得不到行业的尊重,拿不到应得的报酬,那又如何能留住优秀的创作人才,又何谈好的剧本、故事呢?
影视作品是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等人的集体创作,不是流量明星的时装秀。这次影视行业的遇冷,也戳破了“唯流量论”的泡沫。现实是,当片方不顾创作审美,强行给明星加戏,破坏剧本结构的时候,也应该想到这种行为既不尊重编剧,也不尊重观众。而观众并非不能判断影视作品的好坏,流量明星的“保质期”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长。《延禧攻略》没有“小鲜肉”、没有“大IP”,但不妨碍它用优秀的故事打动人心,成为今年的话题大作。
总之,剧本是影视作品的骨架,架子散了,皮囊再好看也是不成人形的。
影视寒冬下,编剧该何去何从?
前年九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行业乱象提出了指导意见,业内也越来越重视对好剧本的挖掘,对人才的培养。整体而言,近些年,编剧的地位是有提高的。但随着影视行业寒冬的来临,身处其中的编剧们也不得不面对更加严酷的市场环境,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呢?
首先,编剧应该提高自己对政治政策的敏感度。比如《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有这样的描述:“加强电视剧剧本扶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重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着重扶持原创,着重扶持计划在重要时间节点播出的选题项目,形成价值内涵和艺术品格相统一的优秀剧本遴选、资助、推介机制。”那么,有能力写这些题材的编剧就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又如今年的建国70周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相关爱国题材的剧本会很受欢迎。
其次,编剧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财务意识。影视圈的税务地震对编剧工作室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后编剧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可以咨询下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对实际到手的报酬要心中有数。
另外,编剧也要注重对个人品牌的宣传。之前,编剧的影响力往往只限于影视圈,认为只要获得圈内的认可就能获得好的资源。但实际上,大众对编剧的熟悉度也同样重要。大编剧和大导演、知名演员等一样可以成为影视作品的标签。
不仅如此,编剧也应该积极拥抱技术,懂得利用各种互联网软件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如利用Fountain标记语言可以让编剧专注于内容创作,通过安捷秀(AgileShot)也能智能拆解剧本,生成标准化文档,让编剧在创作时更加省时省力。
寒潮加速了业界的淘汰进程,但来年春天,存活下来的才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