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 对于《悲伤逆流成河》成为畅销书的原因,李诚儒在《演员请就位》现场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一语激起千层浪,支持者与质疑声皆众。实际上,畅销小说影视化已成常态。在网络文学影视化还未成常态之前,实体小说已被多次搬上荧幕,既有《士兵突击》这样小人物励志的故事,也有《小时代》这样通过女性群像展现不同价值观、人生观的系列。
随着网络文学的流行,以及影视化产业链条的逐渐完善,文学已成为影视的重要来源,孵化出多部高热度、播放量 / 收视率剧集的情况下,网文、小说不断证明自己在影视产业中的价值。
2015 年《琅琊榜》低开高走,收视口碑双收,原著即为海宴首发于起点女生网的同名长篇小说;根据骨朵数据显示,2017 年播放量排名前两位的《楚乔传》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前者原著为《11 处特工皇妃》,后者则改编自唐七公子同名网文;近两年的暑期热剧《香蜜沉沉烬如霜》《陈情令》《亲爱的,热爱的》等剧集,也多为网文改编。
网文几乎成为影视剧的主要来源。仅 7 月— 10 月,晋江签约的影视化版权就有 18 部;从年初至今的备案剧也多次出现影视化网文的身影。从男频 IP 到女性群像,从家国情怀到甜宠虐恋,从 " 大制作 " 到 " 小而美 ",一应俱全。
小说以其不同题材丰富着剧集市场。题材不是原罪,审美差异才是导致争论的 " 元凶 " 之一。不论是 " 家国情怀、忠人义士 ",还是 " 青春疼痛 ",实际上都是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层受众的 " 私人订制 "。
全年龄层皆可自是不错,圈层 " 狂欢 " 也应存在,规模化、庞大的网文储备则是坚强的内容支撑。而制作方 " 时间短、见效快 " 的愿景、规避原创风险的考量,也促使网文影视化热潮。
但是,争论之下也有对行业的反思,编剧行业人才缺失,编剧、导演与制片人难以相互适配等问题仍然存在,而在版权费 " 诱惑 " 下,作者和作品在改变,剧集的内容和质量也受到了影响。
满足差异审美、时间成本、投资成本
小说影视化流行的三个原因
不论争议与否,《悲伤逆流成河》2007 年出版一周销量破百万,三本《小时代》2010 — 2012 连续三年蝉联销量冠军;四部《小时代》电影累计票房超过 17 亿。作为影视产品背后的作家和导演,郭敬明能称为成功吗?
▲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李诚儒不爱郭敬明的作品并不奇怪,郭敬明作品的受众群体从来不是他们。不论是剧集《夏至未至》《流淌的美好时光》,抑或是电影《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最大的受众群体均为 80 后,这与其小说作品的受众群体基本重合。
或者可以说,为郭敬明影视作品买单的,除了演员的粉丝,书粉占据很大比例。或许无需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要固定的受众仍在即可。
不只郭敬明。事实上,实体书流行时期或是网文盛行时代的作家、出版畅销书或是网络热文,都自带固定受众,将这类作品影视化实际上规避了 " 无人问津 " 的风险,对于制作方来说,不能不算一件好事。
同时,网络文学产业的日益成熟,吸引了庞大的群体加入创作行列,也催生出不少具有影响力的网络作家。有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8 年,仅阅文集团就拥有 770 万位作家和 1120 万部作品。唐家三少、猫腻、丁墨、唐七等也多次位列网络作家排行榜前列。
庞大的作家储备在网文平台门槛低、包容性强等特点的加持下,不断开发出新的内容。热血、玄幻、甜宠、悬疑、恐怖、喜剧等各种题材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性别、年龄、经历、职业等各种因素影响着受众的观剧 " 口味 "。
这样的内容储备,以及类型的细分,在收割不同受众方面极具优势,影视化之后,剧集观众的众口难调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内容丰富与受众广泛自是小说优势,但之于制作方来说也有更多的考量。时间成本和投资成本也是他们权衡的因素。
编剧曲展曾经策划过网文改编项目,也曾经改编过网文。她告诉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记者," 网文的创作除了时间成本以外几乎没有投资成本,而剧本则不同,想要直接检验剧本的话,就要投拍成作品放到市场,这个过程投入很大。"
网文影视化更多的是筛选合适的作品、版权购买,以及后续改编;但是如果要原创剧本,就意味着从无到有孵化,创作、打磨剧本的时间,投入市场不确定的效果等等,都是未知和成本的增加。
但小说影视化成为常态,并不只有制作方的推动,作者的努力也在 " 推波助澜 "。郭敬明、韩寒、南派三叔、唐家三少、匪我思存等作家纷纷开启商业版图,在作品基础之上,开启泛娱乐布局。
▲ 《盗墓笔记》系列影视作品
做老板,将自己的作品影视化,同时加入后续开发,或是对其他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既能延长自身生命力,又能开拓出一条完善的商业模式。
从实体书到网络文学,小说的载体已经发生改变,但是小说影视化的热潮一直不减。与热度相伴的,是行业的现状。
编剧人才缺失,高版权费 " 诱惑 " 下的改变
小说影视化成为常态暴露出的最表面的现状和问题,大抵离不开编剧行业高质量核心人才的缺失。
事实上,编剧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磨练,但是随着介质的逐渐丰富,剧集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出品、制作方不断入局," 时间短、效果快 " 的思路在挤压着编剧创作的时间。
而小说本身已有成型的作品,更需要编剧的改编能力,将文字影像化。
那么既然小说改编已是趋势,编剧要做什么?曲展告诉记者:" 在甲方工作的编剧更多做的是策划责编的工作,即主要策划项目,大量搜索好的网文 IP,推荐给公司,制定一个大致的改变方向和改编亮点。而网文改编则一般是制片方买了版权要做影视化,找编剧来帮着改。"
" 命题 " 或 " 半命题作文 ",是网文改编中的常态,编剧只能在其中 " 自由发挥 "。
至于可推荐网文的标准," 状态性描述少、而故事性强,比较符合影视改编套路的 ",曲展总结了其中重要的两点," 但还有更多具体的细节,没办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据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记者了解,有一些网文卖出影视化版权,其实也与制片方的个人喜好有关。网文版权选择购入情况复杂,规律并不明确。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 IP 永远是追逐的热点。于是,版权费在短时间内水涨船高,头部 IP 版权费增长迅猛,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版权市场的价格提升。
▲ 起点中文网人气作品
一位相关从业人员告诉记者:" 现在即使一部没有什么名气的网文,改编权也可以卖到几十万。" 竞相高价购买 IP,甚至 " 囤货 ",实则是一场耗财耗力的竞争,或许会导致 " 竭泽而渔 "。
然而,版权费的 " 红利 ",还是让苦苦爬文的作者们看到了新的方向。实际上,除了少数大神作家,大多数网文作者的收入并不乐观。
比如,晋江文学城 VIP 章节的标价大约为 1000 字 0.03 元,采用作者与平台五五分成制。假设单篇章节字数为 5000 字,订阅数为 2000,那么作者可获得基本收益是(5000/1000)*0.03*2000*0.5=150 元,当然收入根据订阅量、章节字数等不同有所变化,也会有诸如全勤奖等奖励制度。
但是,根据红星新闻报道显示,2017 年,晋江文学城中平均月收益超过万元的作者大约只有 1000 名;2018 年,阅文各平台上年收入超过 10 万元的作家仅 1000 余人,这其中还包括 403 名 " 白金作家 "、" 大神作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网文市场两极分化严重的不平衡性。
▲ 第 12 届网络作家榜
因此,不少网文作家会选择推销自己的作品,来获得影视化的机会。一旦有了成功的改编权的背书,那么 " 身价 " 就会增长,版权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实际上,这并不能算作一个好的或是良性发展的方法。
小说为了影视化向剧集的偏爱靠拢;又或是一些 " 脑洞大开 " 的作品,在避免同质化的逻辑驱使下被改编,但在逻辑性、真实性上都存在问题,未能落地。长此以往,优质小说缺乏,高质量的剧集减少,失去的是观众的口碑与市场。
影视作品与小说本就应该存在差异,尽管会受到投资方、发行端、审查等各方面影响,但在曲展看来," 好的影视作品应该是与受众互为引导,可以让受众轻松,也可以引发受众思考。"
但是,随着影视寒冬的到来,资本热钱退去,不论是制片方还是创作者都逐渐趋于谨慎。当理性回归,大浪淘沙下一直坚持的、有实力的编剧会被发现,内容成为 " 制胜 " 的关键,市场的秩序也会逐渐趋于稳定和完善。
小说影视化并不是问题,如何能在纷纷杂杂的储备中找到影视化后,能与观众互相引导的内容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