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奥斯卡新历史的韩国电影,为什么能赢?

华语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92届奥斯卡前两天刚刚结束,奉俊昊凭借《寄生虫》捧回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最佳国际电影四座奖杯,创造了韩国乃至亚洲电影的新历史。

赞誉声如浪潮般涌来时,也有另一种声音存在。

为什么是《寄生虫》?为什么是韩国电影?

今天芭姐就来跟大家聊一聊横扫奥斯卡的韩国电影,究竟凭什么赢?

《寄生虫》所探讨的主题,是全世界观众都能收获共鸣的贫富差距问题。

在首尔的一间逼仄肮脏的半地下室里,生活着一家四口。

弟弟偶然通过朋友获得了一份家教工作。了解到家教家庭的富裕以及女主人的单纯,一家人想方设法,陆续以教师、司机、管家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家庭,并挤走了原来的司机和管家。

虽然拥有虚假身份所带来的体面,然而那份不同阶级之间的违和感却始终存在。

那是一股让有钱的夫妇感到刺鼻的贫穷的味道,它可能是地下室里潮湿腐败的霉味,又或者是人挤人的公共交通上拥挤油腻的汗味...

而费劲心思去掩盖这些蛛丝马迹的一家四口,则像是黑暗中见不得光的生物,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生存。

影片中两个家庭拥有着截然相反的生活处境,他们更像是两种符号,描绘着贫富两种阶级的不同心理

也描绘着可能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残酷现实。

而正是由于主题的普适性,使得影片的思想内核,可以被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接收,并产生共鸣。

奉俊昊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到,在我学习电影时曾经听过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那句话是‘最具个人性的就是最有创意的’,而这句话是Martin Scorsese 讲的。

可以说,以奉俊昊为代表的许多韩国电影人,都是在学习好莱坞电影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精确而熟练的掌握了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并且不断思考如何与韩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寄生虫》并不是第一部在此模式下成功的电影,相反,它是这种制作模式已经成熟之后所结下的丰硕果实。

用好莱坞类型片的叙事方式,描述在韩国本土发生的故事,表现具有世界普适性的主题,制作精致,套路纯熟,这是《寄生虫》成功的原因,也是韩国电影成功的原因。

韩国电影发展至今,刚好一百年。而实际上,这一时间比中国和日本都要短暂。

在最初,韩国电影的发展也并不尽如人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韩影一举翻身拥有了今日的辉煌呢?

韩国电影振兴的前提是废除了电影审查制度,并以电影分级制度取而代之。

该制度规定电影分为5个等级:全民可以观看;12岁以上可以观看;15岁以上可以观看;18岁以上可以观看;限制放映。

电影分级制度最大化的给予了创作者自由,也减轻了社会对于未成年人观看不适内容的担忧。

而事实上,当今韩国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三种类型片,正是曾经被电影审查制度禁止的政治、情色与暴力。

电影分级制度实施之后,像《生死谍变》、《恶人传》、《隧道》、《燃烧》、《素媛》、《辩护人》等等引起超高社会关注度与讨论的爆款韩影出现。

2011年上映的《熔炉》在韩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强烈的民意背景下,韩国通过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又称“熔炉法”。

韩国电影带给我们的印象也逐渐变成了“敢拍”,以及“改变社会的电影”。

为了保护本国电影,韩国实行了电影配额制,即强制规定电影院每年每个厅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

1999年,韩国加入WTO世贸组织,这意味着韩国即将开放外国电影配额,这对本土电影产生了巨大威胁。

于是韩国电影人走上街头,进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很多男性影人甚至剃光头,在汉城国厅、光华门等地静坐抗议。林权泽、姜帝奎、金基德、李沧东等7位韩国知名导演都参与了这次“光头行动”。

“光头行动”

在巨大的压力下,韩国最终决定继续Screen Quota政策(维持原定比例),使韩国电影人信心倍增,这也成为了韩国电影发展的一大机遇。

在2006年3月,韩国再次尝试削减国产电影的“银幕配额制”,改为每年只放映73天,而这次,虽然同样进行了类似的抗议游行,然而最终国产电影的配额依旧被削减了。

当时的韩国总统卢武铉公开表示:“当年我们实行配额制,是因为韩国电影还很脆弱,就像一个学步的孩子,需要大人的扶持。但是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了,难道我们不该让这个孩子独立行走,而要永远搀扶着他吗?当然,我们知道这个孩子还不是非常强壮,所以政府也提出了很多辅助政策。”

韩国对电影的重视与扶持确实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进行独立电影制作的导演,以及电影学院的学生,韩国有一项专门的辅助金,用以进行纪录片、实验短片以及艺术独立电影的制作。

最高可申请4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270万元)或制作费的30%,主要是为了增加年轻电影人成长学习的机会。

在韩国这片国土面积仅有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还会举办包括釜山国际电影节、全州国际电影节、富川国际幻想电影节等等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优秀电影节。

众多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无疑又为推动韩影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某种角度来讲,一个市场的成熟与否,是它的观众造就的。

人口不到5200万的韩国,全年观影人次却累计超过两亿,这意味着5000多万韩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进了4次电影院,并且这一数据已连续维持了7年。

著名电影人Tony Rayns把韩国称为“世界上最喜欢看电影的国家”。而用韩国人自己的话讲就是,除了走不动路的老头和吃奶的婴儿,大家都为国产电影的票房做出了贡献。

除了支持票房之外,观众对于电影的选择也是决定市场的重要因素。

我们选择观看什么样的电影,将决定着未来电影市场的发展方向。

当我们为缺乏思想、缺乏诚意的烂片付费,

当我们仅仅为了流量偶像而走进电影院,

当我们无视版权不在意原创精神,

我们就是在将国产电影推向更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

韩国电影刚刚迎来它的一百周年,已拥有了如此傲人的成绩,新的篇章开启,相信韩影将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

反观中国的电影,这两年我们也有优秀的作品诞生。

比如真实而富有力量,真正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我不是药神》;

比如中国科幻的觉醒之作《流浪地球》;比如让国人热血沸腾的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

然而华语电影的水平仍旧良莠不齐,同时还有一些不错的国产电影作品,被遗憾埋没,而诸多缺少精神内核的“圈钱片”却排片量惊人...

同时,面对国际市场,如何能让不同语言的人读懂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做到文化输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华语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