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主流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电影类型化的背后是市场的细分化,明确的类型划分能够帮助电影迅速锁定观影人群,电影的类型划分对于宣传发行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镜像娱乐 魏晨曦 | 08/29 22:19 | 阅读: A+

据2019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排行榜,在全年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8部,其中不乏充满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片。不管是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流浪地球》,还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取材于真实事件的《中国机长》、《攀登者》,无不用票房证实了主流电影的号召力。

从近几年的高票房国产电影来看,无论是何种类型片,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收获商业红利的保障,也是当下国产电影类型化发展的根本。内容为王逐渐成为影视发展的生存之道,与此同时,强类型也在贯穿着主流电影商业化过程的始终。

在此语境下,8月27日,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新丽电影总裁李宁、著名编剧张冀等业界大佬,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围绕“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主流电影商业化探索、新时期中国电影类型化趋势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精品内容驱动的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容与发展,优质内容越来越成为票房收割的关键。在2019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排行榜上,票房前十名的电影都有很强的口碑,其中不乏《哪吒之魔童降世》(豆瓣评分8.5分)、《少年的你》(豆瓣评分8.3分)这类爆款,这些电影贡献了超过65%的票房,头部高口碑效应愈加凸显。

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表示,精品内容驱动的时代已经到来。至于什么是“精品内容”,亚宁认为在电影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观众给出的答案是有差异的。

“在前些年的电影市场中,大IP、大制作、大流量基本等于好内容,而过去三年的电影市场走势告诉我们,观众的观影内容偏好已悄然发生转变。纵观2017-2019年,在票房综合排名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有15部影片是非传统意义上的IP加持作品,或是续集作品,占比高达75%,而它们累计的票房逼近400亿。”

2019年,爱奇艺影业推出了爱奇艺原创电影计划,通过严苛的筛选机制,构建爱奇艺原创电影的精品内容生态。“在过去的一年,截止到6月份,我们累计收到了1486个院线电影项目的申请,按照原创电影项目筛选流程、机制和标准,共有343部作品进入到初评,有73部作品进入到提案会,最终有13部影片脱颖而出,进入开发、立项阶段,整体通过率不足1%。”

在演员选择上,亚宁表示“以角色匹配度为第一准则”,并透露在这13部原创电影中,汇集了王千源、王景春、张颂文、刘敏涛等实力派演员。今年夏天,爱奇艺自制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成为口碑爆款,就与其在选角上的精准把控不无关系。这部剧不仅有柏林影帝王景春、娄烨爱将秦昊等老戏骨,还有从两千多个小孩中脱颖而出的三名小演员。近年来,流量效应正在慢慢退场,“演技至上”的评判标准逐渐理性回归观众市场。

著名编剧张冀认为,仅仅追求娱乐性的电影已然跟不上这个时代了,中国的主流商业大片除了让观众获得强技术的视觉体验和情节观赏,更要让他们获得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一部好的商业主流电影,过程是上头的,结尾是走心的”,新丽电影总裁李宁说道。

如何用内容为王打造中国的主流大片?李宁的回答是“就是要做强类型”。“像去年年度总票房前20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烈火英雄》属于科幻、灾难的强类型;《我和我的祖国》、《我不是药神》是现实题材的强剧情片;《红海行动》、《战狼2》,甚至最近的《八佰》也是军事动作的强类型片。”李宁表示,无论是创作端,还是投资端、宣发端,强类型片的思路应该贯穿主流电影商业化过程的始终。

“探索类型片本土化的融合是未来趋势”

电影类型化是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影拍摄方式和故事结构标准化的过程。类型化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电影的生产率,还能最大概率地保证院线电影商业片的品质。近年来,中国电影人在类型创作上获得了显著的进步,普遍养成了类型的创作意识、理念和技巧。

在张冀看来,尊重电影类型的创作规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比如以女排故事为原型的《夺冠》,它首先是一部体育类型的电影,必须符合体育片的三幕结构,电影的第三幕一定是一场荡气回肠的、能够揭示主题和人物成长的精彩比赛,观众离座时最核心的感受应该是燃。满足这些要求是体育片的第一步,这样才能谈下一步的深度主题挖掘,或与其它类型叙事的融合。”

“国内类型电影创作的第一步已经基本完成”,张冀表示,接下来更重要、更艰难的任务是实现类型电影的本土化。“拿一个好莱坞的电影文本,把它改成中国的情境、使用本土方言、加一点网络流行语,或者拿一个韩国的犯罪片、爱情片,简单粗暴地改过来,这些都谈不上真正的本土化。真正的本土化必须是从里到外、掷地有声地打出来,创作者必须实打实地塑造本土的、民族的人物、价值和情感,这样才能征服观众、感动观众。”

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尹香今则认为,现在的观众对影片的信息量、体验感要求更高,单一类型已经很难满足观众当下的需求。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在观众的审美驱动下,类型化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打破传统的类型创作壁垒,不断探索类型片本土化的融合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放眼近三年,众多类型题材纷纷突破票房体量的天花板,以更加多元的影像表达、更加新鲜的创作角度频繁出圈。以2019年几部影片举例,近50亿元的年度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动画、喜剧、玄幻等方式包装中国神话故事;靠口碑成功出圈的《少年的你》,除了描述青春、爱情,还加上了现实性极强的校园暴力话题;《我和我的祖国》则有机融合了主旋律、喜剧等多种类型元素,形成主旋律商业大片的新类型。

怎么讲好中国故事?除了类型片的循规律、本土化、破壁垒,张冀认为当下创作者最需要的是创新与突破。具体来说,除了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还要在难度上升级。“突破主要是指敢于挑战新的强类型,比如《流浪地球》的硬科幻类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奇幻动漫类型,《八佰》的史诗战争大片,《夺冠》的体育家国叙事,这些都是以往中国电影不太敢涉足的。”

这些类型片以前常在成本、技术上受限,如今这些条件渐渐具备,一些新的类型片也不断涌现,诸如《快把我哥带走》等Z时代年轻人定制的漫改系列、《想见你》等针对当代都市上班族的温情疗愈系列,以及《误杀》等悬疑犯罪类型。

电影类型化的背后是市场的细分化,明确的类型划分能够帮助电影迅速锁定观影人群,电影的类型划分对于宣传发行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类型化不清晰,观众感觉不解渴;类型化太单一,观众感觉吃不饱,“比如加一点伦理、亲情,融进一些中国人重视的东西,类型片的天花板自然就被打破了”,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说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