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冲奥”40年选片套路回顾,看完就明白为啥是《哪吒》而非《流浪地球》了

电影审美毕竟还存在文化差异这个前提,或许我们也不必过多在意是否拿到某个奖项。

影吹斯汀 | 10/12 10:24 | 阅读: A+

进入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颁奖季各类入围名单也开始密集公布了。国庆收假第一天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奥斯卡官方公布了各个国家推送参与最佳国际电影奖(原最佳外语片)竞争的名单。

此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布了自己的最终选择,只有中国大陆还悬而未决。直到在官方名单里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才得知原来今年选的是这一部。

此消息一出,网上又立刻炸了锅。关于“为什么是哪吒”这个疑问,大概可以总结出两层意思。

一是按照此前很多人的预测,《流浪地球》才是最热门的选项。这个看法主要是参考了内地近几年报送参赛片的规律,2016年的《大唐玄奘》,2017年的《战狼2》,都是主旋律的代表。而最佳国际电影奖的参赛片推选向来都是官方行为,这样的选择很明显带着宣传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流浪地球》很符合条件。除了有中国元素、宣扬家国精神、唤起民族自豪感外,“首部国产硬科幻”的头衔更代表了国内电影工业的发展,很有意义。

再看《哪吒》,完全是一部好莱坞模式的商业娱乐性动画,和宣传国家形象很难直接挂钩。

另一种“表示震惊”的看法是,《哪吒》虽然火爆暑期档,但从内容质量上来看与好莱坞顶级动画差距还是不小,目前的评分其实也有过誉成分,选择《哪吒》去“冲奥”份量似乎不够。

其实仔细回想《哪吒》“冲奥”这个“意外”,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宣传性”其实不一定要是明显的爱国主旋律,《哪吒》这样“我命由我不由天”、努力破除刻板印象的主旨,也符合当下中国人自强不息,用奋斗来打破其他国家偏见的精神。

另外这部动画的故事取材、画面风格透着极强的中国传统美学意义。宣扬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对外宣传的一个重点。

至于影片份量的问题,也不必顾虑太多。首先选择商业动画片参赛的也不止我们,隔壁的日本选的就是新海诚的动画《天气之子》。

虽说日本也有靠动画片获得奥斯卡奖的先例——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大奖。但从目前的口碑来看,《天气之子》显然是没有达到《千与千寻》的高度。

其次选送影片“冲奥”的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其实官方的态度是表达意志比获奖更重要。要按奥斯卡的评选标准,《哪吒》获奖是可能性不太大的。

回看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及提名的电影,偏好非常明显:有极强的社会议题,洞察国情和人性,同时也不能缺少必要的艺术追求。如去年非常热门的《罗马》,将视角对准一个年轻保姆,折射出上世纪70年代墨西哥的社会变革。

近五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和提名的影片

近年我们有过比较接近这个标准的电影,比如今年的《地久天长》,去年的《江湖儿女》,但都没有被挑中。充分说明我们自己的参赛目的并不是去争奖项。

既然志不在此,也就不必苛责于《哪吒》份量太轻。

同时,今年选择《哪吒》,完全表达了现阶段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几个标准:有国民性,基本代表国内观众的审美偏好;有市场竞争力,体现工业水准;能表达“中国精神”。

“文化意志”代表了一种价值导向,选择什么样的电影走上世界舞台,就是对这种导向的表达。

至于为什么放弃了《流浪地球》而最终选择了《哪吒》?大概因为《哪吒》好莱坞叙事模式和强调“个人努力”的价值观,比起民族煽情意味浓重的《流浪地球》,更具东西方都易于接受的普世性。

中国从1979年就开始选送电影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角逐,从每个阶段选择的电影中,都可以看到40年来的价值观变化。

(以下年份为选送时间,参与竞逐次年奥斯卡↓↓)

1、70-80年代:展现新面貌

《阿凡提》 1979

《城南旧事》 1983

《人生》1984

《孙中山》 1986

《芙蓉镇》1987

《红高粱》1988

《开国大典》 1989

在1979-1989这十年间被挑选“冲奥”的种子选手,除《孙中山》、《开国大典》是比较严肃的主旋律题材,其余多部电影都表现了时代变化、历史反思等主题,典型如《芙蓉镇》,反映了普通小人物在“文革”前后的命运流转。另外如《人生》,讲的又是社会变化中一个西北年轻人的人生抉择。

在需要重新传达国人精神面貌,强调“开放”的前提下,让这些讲述小人物故事,表现了不同地域风貌,带有时代印记的作品走向国际,也符合当时的风潮。

2、第五代导演的艺术巅峰

《菊豆》1990

《过年》1991

《秋菊打官司》1992

《凤凰琴》1993

《霸王别姬》(代表中国香港)1993

《红樱桃》1995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98

《黄河绝恋》1999

《漂亮妈妈》 2000

1990到2000这十年间,中国电影诞生了很多非常有国际地位的作品,这个时期第五代导演的贡献功不可没。张艺谋、陈凯歌等在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实绩”至今闪耀,他们也联手把国产电影带上了新高峰。

这个时期选送奥斯卡的影片几乎都是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成果,以上代表内地出战的电影中,《菊豆》入围了当年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电影《菊豆》

这个时期的繁荣其实还要放眼整个华语电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李安的《喜宴》,虽然不是代表内地出战,但都成功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国际影坛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要论电影的艺术性,90年代无疑是整个华语电影的高峰,并且也是最接近国际影坛审美的一个时期。

3、“《卧虎藏龙》热”后的武侠风潮

《英雄》 2002

《天地英雄》 2003

《十面埋伏》2004

《无极》 2005

《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

2001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第73届奥斯卡上大放异彩,获得了10项提名4项大奖,其中就有最佳外语片奖。

之后内地也掀起了一股“古装大片热”,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演接连出产大制作的古装动作电影。这几年选送奥斯卡的也全是当年最具话题度的古装大片。

密集的“跟风”没有复制出《卧虎藏龙》的成功,但对满足国外观众对中国武侠文化的好奇,树立国产大片的形象还是起到了作用。

同时因为这些大片的诞生,也让人看到了国产商业电影的“钱景”。张艺谋的《英雄》在国内获得2.5亿票房,占当年全国影院票房产出比的25%。这对开启“大片时代”的意义非常重大。

4、全方位展现时代多元

《云水谣》 2007

《筑梦2008》 2008

《梅兰芳》 2009

《唐山大地震》2010

《金陵十三钗》 2011

《搜索》 2012

《一九四二》 2013

《夜莺》 2014

《滚蛋吧!肿瘤君》 2015

《大唐玄奘》2016

武侠热之后的十年,内地选送奥斯卡的电影都没有统一的风格,既有艺术片也有商业片,有年代戏也有现代都市电影。但一个核心目的是明确的:用不同风格的电影,展现时代的多元以及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这个时期关于选片也产生过不少争议,比如都市“小妞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入选,就比现在《哪吒》当上种子选手还让人觉得份量不够。(官宣之前呼声最高的两部备选是《山河故人》和《狼图腾》)

另外《大唐玄奘》质量被诟病,热度也不高。

但明确了宣传性大于艺术性这个首要目的之后,其实也不难想通为何要做此选择了。

5、输送新主旋律

《战狼2》 2017

《邪不压正》 2018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

《战狼2》有充分唤起民族自豪感,《哪吒》代表了国人精神,这些都是新时代国民主旋律的体现。

要说真正的“惊讶”,其实去年选送《邪不压正》带来的意外感更强烈一些。看似是风格强烈的姜文电影,但换个角度,它又何尝不是一种“主旋律”:传统的侠客精神,还原老北京风光,也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展示。

选拔“冲奥”选手几十年,内地给出的电影虽有阶段性风格变化,但目的都是一直不变的:宣扬属于当下的主流价值观。

站在这个高度去看所有选送片,所有的意外、争议,其实全都找到了答案。

电影审美毕竟还存在文化差异这个前提,或许我们也不必过多在意是否拿到某个奖项。电影工业在进步,电影整体的艺术价值在提升,不断出现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好片,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