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何时能恢复正常营业?”
从本周起,多个行业都正式开始线下办公,不少商铺、饭店所也陆续恢复了营业。伴随着复工潮的到来,电影院是否能够营业的话题也再度被摆上了台面。而其实更早之前,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与北京疾控中心,便先后就该问题发布过《关于电影院复工准备的工作建议》和《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北京市电影行业复工防疫指引(1.0版)》(以下简称:《复工指引》)两份复工指导意见。
北京市副秘书长陈蓓正在发言
虽然只是“复工指引”,但相关文件下发后还是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很多人都不支持复工。争议之下,在2月27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副秘书长陈蓓亲自回应称:“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电影行业还不具备开业条件。”
一位接近主管部门的业内人士则向毒眸透露,“按照当下的情况来看,或许不会批准5月1日前营业”。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疫情能如钟南山院士所言,在4月底得到基本控制,那么电影行业或许还能迎头赶上“五一档”,反之“没有电影院”的日子可能要持续更长一段时间。
而在采访了多位资深业内人士后毒眸获悉,对于电影院乃至整个电影行业来说,想要开业所要面对的挑战绝非只是疫情,如何恢复观众的信心、靠怎样的形式拉动观影、怎么来筹划此后的档期安排,都是在全面复工到来时,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影院复工是“一厢情愿”?
电影院想要复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于:能否保障影院内的安全。
“现在影院不敢轻易开工,最大的风险还是在于担心疫情的再度爆发。一旦在自己影城发生,后面的风险不可估量。”某资深影投管理者告诉毒眸。按照2003年SARS爆发后有关部门对文娱行业的要求来看,需要全国没有一例新增病例的45天后才能举办大型活动,对影院这类密闭式场所来说,更需要多加重视。
《复工指引》部分内容
即便目前《复工指引》中规定对“复工条件”有明确规定——洗手间等场所配备洗手液和消毒用品,公共区域每天消毒不少于8次,每个影厅每部影片放映结束后须彻底消毒一次、工作人员和观众进入影院区域必须戴口罩、测量体温等,但很多从业者仍认为不够保险,“影院本身是密闭式场所,隔排隔座也很难保证安全”。
况且口罩目前还是个大问题,有不少影院管理者向毒眸抱怨:“消毒水1公斤二十到三十块钱左右,可以稀释成100公斤,这块成本还好,但是16块钱一个的口罩真的用不起”。
其次,“还有投入成本和可预期收入比的问题。”某影企高管告诉毒眸,如果严格按照《复工指引》里的卫生标准:新风系统每天清洁一遍、重点区域每天消毒8次,这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如果看投入产出,即便投入不会太高,但营业初期真的会有那么多人来看电影吗?”
数据来源:Sir电影影迷社群问卷统计图
为了解网友们的态度和观影意愿,Sir电影影迷社群对全国70多个城市的数千位影迷进行了样本采集,结果显示,影院复工后,不愿意去看电影的人数占比高达52.9%,其中有90.6%的人因为影院是“人口密集场所”而选择放弃,而网上更有调查显示,有超过8成的受访者不支持影院复工。
“受到疫情影响,观众短期内可能会对人流密集型场所产生恐惧心理。”某影投公司高层告诉毒眸。此前贾樟柯在柏林电影节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我判断未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观众不会想去电影院,也许要到6月或8月,观众才会回来。”
与此同时,《复工指引》对于“隔排隔座售票”、“建立观众信息登记制度(包括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观影影片及放映时间、影厅号和座位号)”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观众进入电影院观影设置了障碍,让一些非活跃观影人群对影院望而却步。
数据来源:Sir电影影迷社群问卷统计图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做好消毒、测温、隔座、一次性眼镜、实名登记、无接触服务这些安全工作,并且大力宣传出去,想观众做好安全承诺,让观众觉得影院是对环境安全认真的负责的,然后就看观众自己的选择了。”北京某位资深下游从业者告诉毒眸,现在最担心的问题仍然是观众不愿来。
“目前很多观点都是一厢情愿,影院就不具备开业条件。”某影投公司的高管表示。
不过也有一些受访者提出了较为乐观的看法。一位一线城市的资深影院经理在接受毒眸采访时表示:“活跃影迷的观影热情,一定会对普通观众起到带动作用,首批观影人群关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主动观影的动作。”对此,某位发行端的从业者也有着同样的信心:“首周只要有人去了,一周以后没事,就会有大量的观众跟上。”
《阿凡达2》概念海报
但这也就带出另一个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影院复工之后,是否有足够好的片子上映带动大盘,激活大家的观影热情?一位在发行行业深耕多年的资深影人告诉:“好片子才是硬道理,哪怕疫情刚结束,也依然会出现观影热潮,比如《阿凡达2》,这中间甚至不需要窗口期。所以如果能够有这样一部影片上映,则很有可能帮助观众重拾信心。”
然而这件事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根据毒眸在业内进行的调研,“小片带不动,大片不愿动”可能会成为疫情结束初期行业的常态。
“一方面是疫情让很多公司裁员、降薪,大家已经没有预算给非必需性的开支;另一方面,流媒体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观影需求有所消解;最重要的是,复映初期没有头部影片,大家没有强烈意愿仅电影院冒险。”资深电影人罗璇对毒眸坦言,“作为片方说这种话,简直心寒”。
对此某影视公司高管告诉毒眸:“一般这种情况,让进口片顶上去,然后再引导国产大片上映会比较好。”按照当前进口片的排期来看,“(从影片热度和话题度来看)大概率会是迪士尼的《花木兰》”。而对于毒眸问道的“全球同步”的问题,这位高管则表示:“或许会根据中国的市场情况做调整,毕竟对这样一部有中国元素的电影来说,内地市场是大票仓。”
Sir电影影迷社群调查显示,《花木兰》是当下受期待值最高的进口片
“报复性观影”是伪命题吗?
影片排期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件事并非“上撤档的影片重新上映”那么简单。
首先,疫情对影片的创作直接影响了后续内容供给。有影视公司高管告诉毒眸:“往后看,无论暑期档还是国庆档,有不少原定要上映的影片都还在制作中,大家进度都被疫情耽误了,都不能保证如期上映。要么是后期特效,要么是宣传物料,有的甚至还没拍完。”
尽管目前尚有一些影片储备,但考虑到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影片投放量在500部以上,资深电影人赵军告诉毒眸:“100部影片投放到全球第一的市场上,真可谓不见浪花,完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第70届柏林电影节闭幕
此外,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柏林电影节以及之后将要开展的戛纳电影节上,都会“配套”有十分重要的影片版权交易市场。但据EFM(欧洲电影交易节)的组织者证实,原定参加柏林电影节的118家中国公司和个人,均由于疫情等影响并未赴约,戛纳电影节的版权交易是否会被影响,目前暂不可知。
不过涉足了批片业务的罗璇,对此则有不同的观点:“对中国观众来说,柏林电影节的影片本来就比较小众,加上大家疫情期间不敢出门、新签证不方便办理,所以很多人就没去。在市场上落脚大家关注的还是片子好不好,不在于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现在已经有很多之前买的批片手续报完了,正在重新排档期了。”
其次,即便影片的供给能够跟上,如何排期、定档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疫情影响,从春节至今有大量影片宣布撤档且暂无公布最新的档期安排。而考虑到其中有不少有能力冲击30亿的爆款,这些电影的上映时机选择必将对此后的行业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也正因如此,此前毒眸发布的文章《除了贾樟柯,今年的柏林电影节还有什么值得关注?》中提及,柏林电影节上的很多批片卖家担心,中国电影市场重新开放之后会产生激烈的竞争,使独立电影被挤出市场。
按照较为乐观的预估,目前2020年能有所计划的大档期,主要剩下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某发行公司高管告诉毒眸,因疫情导致学校教学计划有所延迟,相应的暑假长度或许也会缩短。“所以今年暑期档有多长?很难说,可能会缩短至一半,也可能更短,这对票房来说也是一个X因素。”
此外,毒眸此前就已经多次对暑期档的档期天花板进行过分析(点此阅读:暑期档的票房和人次,见顶了吗?),过去两年暑期档的票房增长实则相对有限,除非有多部具备差异化的大片助力,否则想要突破天花板所要面对的挑战并不小——因此现在很多从业者所关心的,便是从春节档撤下来的大片们,是否愿意在将战场转移到暑期,以及很多贺岁型影片在暑假还能不能有足够的市场。
综合以上种种,从业者普遍认为,疫情之下依靠市场的自身调节来进行行业恢复,其速度远远不够,还是需要寄希望于政策上的宏观调控。
截至毒眸发稿前,上海、北京和广东省,均已经发布扶持政策。其中,广东省电影管理处会同省宣传事务中心公布的《中央和省级电影专资扶持受疫情影响影院资金分配方案》,更是直接公示了分配方案:4888万元专项资金,扶持1337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影院,在国内实属首创。
专资分配方案公示
也正是考虑到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赵军对于“报复性观影”的到来十分乐观:“观众在生活正常之后,还是要有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的,只要有很适合的影片出现,观众就会有补偿心理的释放需求。”因此他也鼓励从业人员们不必太过悲观,“还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从容应对开业”。
除此之外,2020年的档期排布、影片规划被完全打乱,对于一些档期的激活也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影片扎堆上映,一直是国内电影市场所面对的一个难题,其带来的影响就是部分档期大片太多,一些影片得不到理想的成绩;而另一些档期又太冷,使得影院没生意可做。但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即使是在相对较冷的11月,也能有《少年的你》《无名之辈》等黑马,说明这些档期还存在被激活、开发的空间。
某发行行业从业者也向毒眸表达了类似观点:“我们应该重视贺岁档,近两年大家都忽略这个档期的爆发力,要知道早几年,贺岁档一直是全年最赚钱的档期,今年春节档没上成的片子,完全可以放进年末的贺岁档。”
如果今年能有某几部影片在非传统热门档期大爆,或许能够给市场与受众习惯的培养、片方信心的建立,提供一个不错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