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将过去,对于很多人而言,2018年都是不平常的一年,不过,透过这些不平常的经历,来解析未来的电影市场走势,未必就是什么坏事儿。
一
2018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一些资深大导演的电影基本上都哑火了,虽然有的电影也有五六个亿票房,但在高昂的制作成本面前,不管是张艺谋还是姜文、徐克等,也无法和一些中青年导演,特别是新导演相提并论。
比如,口碑和票房双高的《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高达9.0,票房高达31亿,而该片的导演文牧野竟然是1985年出生的“85后”;这部电影开机时他才32岁;谁也没有想到,在筹备之初,连徐峥也不敢说能赚钱的电影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口碑也当仁不让地成为2018年的NO.1。
票房狂收33.97亿的《唐人街探案2》的导演陈思诚出生于1978年,而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票房仅收8.18亿,虽然票房也不低了,但和第二部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无名之辈》也是一部口碑和票房双赢的佳片,导演叫饶晓志,很多观众对他的名字并不熟悉,但电影凭借良好的口碑收获了7.93亿票房,比其他资深老导演的电影票房都要好。
这就是市场的真实反馈。当不缺资源不缺明星又不缺投资的资深大导演在日渐成熟的内地电影市场频频哑火的时候,一大批新锐导演、中青年导演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电影市场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
二
流量退潮,口碑当道。
这么说吧,你看那些微博转发动辄几万、几十万的流量明星,真正反馈到影视剧市场,特别是电影市场,就现得特别小儿科了。
在电影市场,没有任何一部流量明星能够真正带动得起票房,换句话说,看看即将过去的2018年,有哪一部电影是靠流量明星带动的?一部都没有。只要是有流量明星的电影,要么口碑扑得一塌糊涂,要么票房赔得惨不忍睹。
要说流量明星完全没作用,也不完全是,他们最多只能撑得起半天的票房,如果电影的口碑不行,反馈到首日就是口碑大跌,上座率上不去,次日排片占比迅速下降;即便是一些所谓的大IP大明星主演的电影也是如此,比如《爱情公寓》,比如《欧洲攻略》,因为口碑不行,次日排片占比近乎腰斩。
对于演员来说,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有的人选择好的角色,用心创作一个角色,有的人选择赚钱,谁给的钱多演谁的戏,前者如果团队给力演员加分电影增色,后者就是一锤子买卖而已,而绝大多数流量明星干得都是一锤子买卖的生意。
这几年,一些流量明星的出现,拉低了演员行当的整体成色,只要有名气,是个人都能当演员,这是很可怕的;观众不知道这些流量明星在演戏过程中的尴尬表现,但业内人士一定是知道的。但,有些片方找流量明星,说白了不就是冲着人家的那点人气吗?就像某戏让杨超越来演的道理是一样的。
很多所谓人气艺人、流量明星,甭管戏演得怎么样,从来不缺粉丝尬捧。我特别讨厌一些艺人给自己宣传时滥用“炸裂式演技”的说辞,这种用词其实挺恶心的,是个人演个戏都炸裂,这简直就是演员行当的耻辱。
幸好,2018年的影视剧市场,很多流量明星已经被市场否定,甚至抛弃。这是流量明星的不幸,却是中国电影的幸事!挺好。
最近,我们关注的一些影视剧,基本都没跑出之前的预期判断,我们讨论电影的问题一定是就电影本身来做市场分析,做市场分析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市场,就市场来谈就电影本身的品质来聊,虽然有些观点让片方很反感,但我们依旧坚持实话实说,且坚定地支持好看的优质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