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撤档了,面对票房连跌,今年的“国产保护月”还会好吗?

好莱坞得以进一步切入若隐若现的“国产电影保护月”腹地,这为暑期档的票房争夺带来新变量。

距离公映还剩10天,华谊兄弟出品的国产电影《八佰》宣布暂别暑期档,新的公映时间将择日公布。

实际上,早在6月中旬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原定的两部开幕片之一、备受瞩目的战争片《八佰》因技术原因取消放映,成为当时引爆媒体头条的大新闻。

虽然导演管虎依旧携电影《八佰》众主创亮相开幕红毯,但7月5日的公映计划多次传出变动的消息,直到10天后的今天官宣正式挥别暑期。

对于从《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后便持续低迷的国产电影而言,媒体场爆出高口碑《八佰》被寄予了极高的期待,甚至被认为有望复刻《我不是药神》的佳绩,此番临时撤档可谓是晴天霹雳。

而几乎就在同时,另一部瞄准暑期档的《扫毒2:天地对决》则提档至7月5日,完美填补《八佰》留下的空缺,其中的意味值得观者玩味。

另外,由迪士尼出品的真人奇幻大作《狮子王》早前就宣布定档7月12日,领先北美及全球公映日期达一周,有望在近期低迷的影市中注入新的冲击效应。

由此,7月份前两周只剩下《扫毒2:天地对决》一员国产猛将,将接连对阵《爱宠大机密2》和《狮子王》,好莱坞得以进一步切入若隐若现的“国产电影保护月”腹地,这为暑期档的票房争夺带来新变量。

在今年大盘同比下滑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暑期档既保证本土片的市场份额,又能借助好莱坞大制作拉抬整体情势,无疑是“国产电影保护月”愈发尴尬的原因所在。

来龙去脉,从头细说。

一、“保护月”的缘起

从广义上来讲,国产电影在特定的黄金档期占有优势,在1994年开启“十部进口大片”后便一以贯之,下文还将论及。

而狭义的“国产片保护月”则肇始于2012年暑期档,这是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的。

让我们做一番回顾。

当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原来的13%升至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营公司独大的局面。⁽¹⁾

从结果来看,这一协议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2月10日,《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则成为2月同步引进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分账片;两周前的1月28日,《碟中谍4》“正好”赶上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同样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这两部大制作兵不血刃地席卷影市,合计斩获当月近60%的份额。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着海外电影的闸门松动,一大波“好莱虎”汹涌而至:从2012年初伊始,进口片连续拿下23个周冠军,横跨情人节、清明节、劳动节等重点档期,横扫千军之势让本土制片公司胆颤。

上半年结束时,票房榜前10名中有9部是进口片,国产份额被打到只剩1/3强。

国产电影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暑期档“保护月”出炉了。

由于协议既签,进口配额上已无操作空间,档期的决定权便成为关键。

从6月到9月底,整整三个月没有一部同步/准同步的进口片,而在此之前这一数字是8部;在“寸土寸金”的7月份,只有两部动画得以“错峰”进入。

最狠辣的一着当属“双侠”对撞:原本北美相隔两周以上的《超凡蜘蛛侠》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被同时安排在8月27日公映(且为工作日的周一),最终两片都未能进入年度前十强。

由此,国产电影一举扭转颓势,重新夺回银幕主导权,市场份额回升至60%以上。

当然,将“吸金力”十足的进口电影拒之门外,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年暑期档票房同比骤降6%,与上半年突飞猛进的44%形成鲜明对比,可见被剥夺选择权的观众也不买账了。

经此一役,既不违反协议又暗助国片的“保护月”,便成为主管部门的杀手锏。

随后这一工具甚至被大幅升级:从2012年12月到次年5月,同步引进的好莱坞影片直接“封零”;2013全年仅有3部分账片同步公映,不到前一年总量的1/4,颇有点杯弓蛇影的味道。

从此以后,暑期成为进口片难以染指的禁脔;再加上原本就关隘重重的春节和国庆等档期,“保护月”的格局渐次明晰。

上图对2012年后各月同步引进分账片的数量做了统计。总结如下:

1. 8月和12月一直封零,是为“禁区”;

2. 2月仅有2012年曾“破冰”(前文已述),此后再未松动;

3. 7月直到2017年才打开缺口,前五年均挂零。

直到去年《海王》提前两周亮相,才为12月的好莱坞进口片打开一道缝隙,今年8月将成为新的观察窗口。

可以看到,以上各月即为“保护月”的重中之重,这也与全年的黄金档期分布向一致。

二、“保护月”的“罗生门”

不过,“国产电影保护月”在官方眼中是不存在的。

据考证,“国产电影保护月”之说始于2004年:当年,广电总局规定,在《十面埋伏》上映期间,不得上映其他进口大片,最终该片创造了1.6亿的票房佳绩。

此后,“保护月”的做法就保留下来:每年的某一段时间(一般是暑期档、国庆档或贺岁档,为期1个月),影院一般不会上映进口大片,而是以放映华语片为主。⁽²⁾

另外,这篇报道的关键词是“口头下达”,所以在可查阅到的相关官方文件中,未曾直接出现过“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专属名词。

当然,此时的“国产电影保护月”还未完全形成定式,大多数时候是依具体影片而灵活采用,例如在《唐山大地震》公映期间将《盗梦空间》推迟一个半月,以及《变形金刚3》为“主旋律”影片《建党伟业》让道等。

而在2012年后,“国产电影保护月”则不再躲躲藏藏,开始以“非官方政策”推而广之,最终效果也有目共睹。

可想而知,作为正式协议之外的应急之策,“国产电影保护月”从未被官方证实过。

早在2012年6月,刚爆出“暑期档好莱坞大片因国产电影保护月集体推迟上映”这条新闻之后,就有媒体向时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东求证,当时的回答是:

“此消息为假消息,我已询问相关管理部门和进口影片发行单位,均证实无此消息。”李东说,如果发布这样的通知,电影局或有关行业协会会遭遇不公平竞争的质疑。

李东透露,他和中影负责电影进口发行的相关人士进行了沟通,对方未收到限制进口片的通知。⁽³⁾

在另一篇采访中,李东则隐晦地承认了“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作为任何一届电影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他都不愿意看到国产片和进口片的票房悬殊那么大,如何尽快把国产片的占比劣势给扭转过来,提到了电影政府主管部门的日程上。”李东说,“7、8月份是历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最好的重要档期。既然已经确定了一些重量级的国产片要上映,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进口大片往后挪挪?所以这才形成了所谓的‘国产电影保护月’。”⁽⁴⁾

到了2012年末,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田进曾有过以下表述:

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田进表示,电影保护月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在我们国家,不存在电影保护月的问题。

田进说,影片上映是一种市场的行为,政府不会强行地安排电影的档期。一个时间段之内,国产影片可能会多一点,一个时间段之内,进口的影片可能会多一点,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像我们的贺岁片档期,国外影片要主动避开,这也是他们追求市场利益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商业的考虑。⁽⁵⁾

如果说早前的“保护月”还相对隐蔽,仅惠及部分特定的国产影片;那么2012年以来,“保护月”则已显性固化,行业内外都心知肚明,就差发个“红头文件”了。

若仍无视“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存在,就有点欲盖弥彰的味道了。

三、“保护月”的历史使命

客观地说,“国产电影保护月”确实曾为一度孱弱的国产片带来喘息和发展之机。

由于电影工业发展阶段的巨大落差,从1994年中国院线市场尝试开放至今,“抗坞”便是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

曾几何时,好莱坞影片的号召力罕有其匹,这从单片历史记录的演变中可见一斑:

1995年,《真实的谎言》破亿夺冠,两倍于同年上映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8年,《泰坦尼克号》以3.6亿横扫千军,高出《周恩来外交风云》近10倍;

2009年,《变形金刚2》和《2012世界末日》前后脚突破4亿,首度打破詹姆斯·卡梅隆的垄断;

2010年,“天神下凡”的《阿凡达》凭借13.4亿的成绩碾压挑战者,“卡神”旋即夺回“世界之王”的宝座;

在这个过程中,国产电影未曾斩获过“最高荣誉”,但《英雄》(2.5亿)、《唐山大地震》(6.5亿)等片展现出的竞争力,足以显示出“保护月”设想中的效果。

进入2014年,《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以19.8亿再度拉高历史纪录,但不到1年《速度与激情7》便一路轰鸣至24亿之上。

在这一时期,虽然院线市场的“制高点”仍由好莱坞大制作掌控,但在“大军压境”的不利境况下,国产电影已摸索出“接地气”的本土路线,并以喜剧类型为突破口在10亿圈层站稳脚跟,《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心花路放》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直到2016年,由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以33.9亿元打破好莱坞的垄断,国产电影终于首度站到内地市场的最高点。

此后,高速运转20余年的进口“引擎”仿佛转入老化期,无论是飙车续集《速度与激情8》,还是拥有雄厚粉丝基础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抑或“漫威电影宇宙”集大成之作《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都未能攻破30亿元的“天花板”。

曾经只能靠数量优势和“保护月”庇护的国产电影,通过经营二线城市以下的广大腹地,触及到了好莱坞无法深入的下沉市场,从而激发出中国市场的深层潜力:从《战狼2》借助“爱国主义”热潮狂卷56.8亿开始,继之以《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和《我不是药神》,本土制作大踏步迈入30亿+时代。

直到《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横扫42亿,才终于为进口片打开了30亿的新空间,但与国产片的数量差距依旧巨大。

转眼之间,大银幕上的“华洋之争”似乎完全翻了篇。

四、“保护月”的终结?

在国产电影掀起的这波绝地反击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背景——中美经贸摩擦的升级。

作为文化产业“皇冠上的明珠”,电影产业的开放与否及进度如何也是贸易谈判的要点之一。

事实上,好莱坞片厂和外媒早已对“保护月”等安排心怀怨怼,认为在书面协议之外再以“口头传达”等行政手段加以干扰,不符合备忘录签署时确定的市场精神。

当然,抗议基本无效。

而早前就有媒体曝出,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的协议将到期,双方即将展开新一轮谈判。

中美双方的需求各有不同:美方更希望分账比例能够提高,要求从现在的25%升至国际水平的40%,同时美方要求中国取消“国产电影保护月”,让进口电影能够占到有利的档期;中方则想保住中影的提成,所以更愿意开放更多的名额。

可见,“国产电影保护月”已不是一个文字游戏,而是真正影响到中美谈判大局的关键点。

以往,主管部门对放开“保护月”往往顾虑重重,特别是在2012年后国产片一度濒于崩盘,而本土工业尚未找到“迎敌”之策时,这种担忧不得不说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从近两年层出不穷的“爆款”来看,国产电影在寻找观众痛点方面超前了一大步,而先天性的题材和语言优势更是如虎添翼,加上持续进步的制作水准和剧作技巧,打造出了涵盖军事、喜剧、现实等类型的佳作。

相较而言,过去帮助好莱坞席卷银幕的顶尖视效和庞杂场面已不再高效,在一二线城市的消费潜力挖掘殆尽后,进口电影正面临从未体验过的“降维打击”。

因此,“国产电影保护月”已难以起到以往的作用,反倒落下“干扰市场”、“不守信用”的恶名,是时候进行“铁帚除弊”了。

不过从实操性来看,一次性完全放开“保护月”并不现实,“分步走”的策略可能更佳:

第1步—— 在国产电影已充分展现统治力的暑期档,不再对好莱坞影片的同步引进设限,既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可再度激活市场的活力;

第2步—— 在以往尚未开放的春节/国庆/贺岁档,让经过挑选的进口大制作共同加入竞争,用以进一步检验国产电影的含金量,可视实行效果灵活调整标准;

第3步——在国产影片完全迈过成长期后,最后放开分账比例、公映配额、发行限制等隐形“藩篱”,彻底减除阻碍行业进步的壁垒,真正实现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从而最终兑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开放经济”的庄严承诺。

如果走到最后一步,相信国产电影会开出绚烂的花朵,“普天同映”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毋庸置疑,国产电影的“黄金时代”尚在远方,能否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崛起,将是未来电影工业面临的终极考验。

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