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刁亦男携《南方车站的聚会》从世界顶级电影节的舞台上回国。
上一次,《白日焰火》在柏林擒熊,回国投入了几乎与制作成本相当的宣发成本,最终在国内市场拿下了1.02亿票房。直到现在,1.02亿票房仍是同类影片追逐的目标。
这一次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尚未在戛纳有所收获,但胡歌+桂纶镁+廖凡的商业前景显然要大于《白日焰火》。另外,相比《白日焰火》背后有着2家国内出品公司和3家国内相关发行公司,《南方车站的聚会》则有着12家国内相关出品公司和2家国内相关发行公司。
除了参投公司数量上的变化,五年时间改变的还有影片背后的资本力量。《南方车站的聚会》除了有了传统影视公司和互联网影视公司的支撑,还多了以一山文化(天津)合伙企业为代表的新投资公司进行助力。
其实,不仅仅是《南方车站的聚会》相较《白日焰火》发生了变化,知名导演文艺片背后的投资环境也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趋势。
1
《南方车站的聚会》背后的“新金主”
三大资本支柱。
目前看来,被看作是《白日焰火》升级版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首日票房拿下来超4000万,而且整体口碑尚可。不出意外,这部电影的票房成绩也能超越《白日焰火》。
而这样一部有着相对较好发展空间的影片,自然早早就吸引了不少资本的关注:从数量上来说,《南方车站的聚会》的背后一共涉及了13家相关的出品、发行公司,这个名单相对前几年《白日焰火》明显有所变长。而仔细解剖这十多家公司可以发现,《南方车站的聚会》背后的出品方、发行方已经初现格局。
首先,传统影视公司在出品发行上有着充足的经验,光线影业、万达影视等公司借此参与到《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出品发行当中;而幸福蓝海作为《白日焰火》的主要出品方之一,再次延续了与刁亦男、廖凡的合作,继续在《南方车站的聚会》背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可以看出,与早些年“跟着资本走”的生产模式不同,如今的知名导演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与传统影视公司的合作变得更加平等化,传统影视公司主动找到知名导演的项目来合作,而不是之前的偏向业务任命制。
而和力辰光以及其子公司麦颂影视投资两家公司,是制作出品了廖凡主演的《心理罪》之后,再次与刁亦男和廖凡合作。同时,公司的法人李力也是《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出品人、总制片人。
其次,互联网影视公司凭借自身在产业下游的宣发优势,开始转变成影片的出品方,帮助文艺片进行市场下沉。像是参投了诸多文艺片的腾讯影业,这次便在《南方车站的聚会》背后持续发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南方车站的聚会》的背后,除了这些传统影视公司、互联网影视公司,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身影:中影(上海)影视文化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一山文化(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中影影视文化投资是中影集团旗下子公司对外投资的一家投资机构,而一山文化则是至诚伟业集团旗下的投资公司。
《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中影影视文化投资进行参投的第二部影视作品;而一山文化对《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参投则是初次进军影视行业。显然,影片背后的出品方、发行方已经有了新的入局者,可以为影片带来更多新的资本力量。
总结看来,随着新生力量的加入,《南方车站的聚会》背后的投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基本已经形成了传统巨头、互联网新秀以及新投资力量的三足鼎立局面。而这也正是以《南方车站的聚会》为例的知名导演文艺作品背后投资环境的一个具体表现。
2
名导文艺片背后的资本变化
导演话语权提高。
与《南方车站的聚会》相同的是,实际上近几年知名导演的文艺作品吸引了大量资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的文艺作品背后开始出现这样相似的投资环境变化趋势。
首先明显可以看到的是,传统影视公司的身影频繁出现。比如,博纳影业在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中占据着出品、发行的重要地位;贾樟柯导演的《江湖儿女》背后则是有着华谊兄弟不断地加持;光线影业在娄烨导演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背后则有着华策影视的持续发力。
由于长期积累的传统影视公司形成了制作、出品、发行等一体化的产业闭环,想要挖掘更大市场空间的名导文艺片需要依靠这样完整的产业闭环,借此来激活各种传统资源所带来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互联网影视公司负责的互联网宣发则是影片在产业下游的必经环节,互联网公司目前已经借助必不可少的存在优势从产业下游步入上游,加入了更加激烈的出品竞争。像是加入了《南方车站的聚会》出品的腾讯影业,还在《地球最后的夜晚》联合出品;背靠阿里系的多家公司则参投了《江湖儿女》《地球最后的夜晚》等;《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和《地球最后的夜晚》背后也都有着猫眼微影的活跃身影。
其实,传统影视巨头+互联网巨头这一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而新变化则是包括《南方车站的聚会》在内的,越来越多知名导演文艺作品的背后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新的投资机构、投资公司。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山文化,参与了《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中影影视文化投资早在去年,便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担任了联合出品;而新鼎明影视投资则是时隔3年,联合出品了其第三部影视作品、娄烨导演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定档或已上映的知名导演文艺作品的背后,出品方、发行方的名单已经变得越来越长。除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寻求其他方式分摊风险,这一变化也意味着口碑较好的知名导演文艺片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青睐。
但仔细看来,这个长的名单当中其实很多公司都是一些眼熟的大公司旗下控股公司。比如,《地久天长》涉及到的正夫影业、万年影业和万年奈思文化都是与出品人、制片人韩家女相关的控股公司;《兰心大剧院》背后的千易时代、佰安影业和千易源文化都是与出品人常继红相关的公司;而《江湖儿女》背后华谊明显占了很大比重,包括无限自在、东阳向上影业等6家公司与其相关;《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一样,在自家子公司的基础上,华策还在毕赣的荡麦影业以及自由酷鲸影业有所持股。
总之,对于目前的知名导演文艺作品来说,在传统影视公司和互联网影视公司不断发力的基础上,新的投资机构、投资公司开始更多地参与进来,这种变化趋势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影片当中体现地非常明显。
3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口碑的驱动作用。
在内地电影市场,如今任何一个档期里最先被提及的都是“口碑”,口碑已经成了支撑电影票房的生命线。
这几年,整个电影市场已经开始了“自我净化”,电影产业的评价标准也逐渐回归到了一个理性的轨道上。随着口碑对票房起着驱动作用成为市场的一个“基本定律”,粗放型电影市场基本已经宣告结束,形成“精品型”市场基本成为了一个共识。
此时的国内市场,观众对于高质量文艺作品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奥斯卡的《绿皮书》再到《波西米亚狂想曲》,从柏林捧出“影帝影后”的《地久天长》再到今年出征戛纳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国内市场对于优质文艺电影的接受度远超早些年。
再加上,目前的电影市场口碑和票房基本上成正比,所以一旦大投资、大制作的商业片口碑表现不佳,票房会极其迅速地出现崩塌,投资风险性显得更高。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资本似乎更加青睐名导的优质文艺作品。
然而目前看来,这样的投资似乎并不是单纯因为资本看好影片的票房表现力,更多的是由于口碑的驱动作用力显著而进行投资。但实际上,《江湖儿女》制作成本为8000万、票房止步在6994.7万;《地久天长》制作成本据悉为6000万、票房尚未突破5000万;《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有着2.82亿票房,但面对着6000万的制作成本也不甚乐观。可见,即使有着资本的推动,多数知名导演的文艺片都深陷不回本的难题。
另一方面,文艺片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受众门槛,如今更多公司的参与、更多资本的投入还未能对影片起到更多实际性帮助,类型的票房天花板尚未实现突破。根据上述表格显示,即便是这些导演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其文艺作品能过亿的也仅仅出现了4部。
其实,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仍处于培养过程中,这些问题正是将较小众的作品推给更大众的市场接受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之一。由于口碑对票房的支撑作用加大,高口碑文艺作品的市场突围就变得并不是特别困难。但想要突破市场的重重包围,绝不应该忽略背后公司的资本助力。
像是有着400家院线经理站台的《江湖儿女》第一周平均16%左右的排片占比,再到《南方车站的聚会》上映首日27.3%的排片占比远超其他国产片。不能否认的是,除了这些高口碑的文艺影片自身有着优势,其背后的投资力量也在宣发等方面上起到了很重要的助推作用。
显然,文艺片想要突破类型的票房天花板,实际上也到了需要资本力量来激活更大市场空间的一个关键节点。
总的来说,资本对名导文艺影片的投入或许短期内尚未见到成果,但对于这些高口碑文艺作品来说,却是一个必需环节。通过资本这样的不断试错,影片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打通更下沉的大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