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叫不醒装睡的迪士尼

这种“自信”最终让迪士尼在《花木兰》这里摔了跟头,借电影进一步打通中国市场的想法或许也很难实现。

被寄予厚望的《花木兰》,最终还是让观众失望了。

自上周上线Disney+后,影片口碑正式解禁。与观众前期强烈期待情绪反差明显的是,影片上线后逐渐下滑的口碑。国内豆瓣评分从开局的5.9直接降到了现在的4.8。目前,影片在IMDb上的评分也仅有5.4,相比于1998年的动画版低了2.2分。

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也纷纷开启“吐槽”模式。有观众坦言并没有在电影中“看到花木兰的成长”,因而无法共情,也有观众认为刘亦菲缺少“战士的狠劲儿和不屈,单薄的演技无法撑住人物”。此外,很多观众也对这次迪士尼对中国文化的演绎感到“别扭”,甚至有人称影片是“西方人误读中国文化集大成之作”。

不止《花木兰》,相比动画原版,迪士尼几乎所有由动画改编的真人电影都没能逃过这样的口碑魔咒。即使是《狮子王》《阿拉丁》《美女与野兽》等高票房影片亦是如此。那么,相似的内容基础下,真人电影为何总是追不上动画原版?频繁的真人改编背后,迪士尼还有多少红利可吃?

26年14部真人电影,

票房领跑背后是口碑落后的尴尬

作为全球动画领域的开拓者,以米老鼠起家的迪士尼无疑是动画霸主。公司早期创作的《威利号汽船》《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木偶奇遇记》等经典作品,不知在多少观众心中留下深刻记忆。而关于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尝试,迪士尼其实早在1994年就开始了探索。

第一部被拿来改编的动画电影是1967年上映的《森林王子》。这部作品也是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动画。但影片在1994年仅收获了43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反响平平。值得一提的是,到2016年,迪士尼又对这一动画进行了“二次真人化”的改编,这次影片拿下了近10亿票房。

▲2016年版《奇幻森林》

《森林王子》之后,迪士尼又在1996年将《101忠狗》的真人版搬上银幕,但口碑有些不尽如人意。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迪士尼也暂时停下了真人化的脚步。

直到2010年,迪士尼拾起五十年代创作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并借着《阿凡达》的3D热潮,在全球揽下超10亿美元票房。从内容上看,真人版的故事剧情并不是动画的翻版,而是“十三年后”的再开发。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将故事赋予浓厚的个人创作色彩,为观众带来一个足够颠覆的“暗黑系童话”,再加上影片艳丽宏大的视觉美术效果,影片最终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经过这次的成功改编,迪士尼也加快了真人电影化的改编步伐,从2014年开始每年稳定推出至少一部的真人化作品。去年,迪士尼甚至一共推出了《小飞象》《阿拉丁》《狮子王》《小姐与流浪汉》4部作品。

到目前为止,迪士尼共推出了14部由早期动画改编而来的真人作品(不包括真人电影续集)。在类型划分上,主要是《睡美人》《灰姑娘》等公主电影,和《奇幻森林》《小飞象》为代表的奇幻电影。

经过时间的沉淀,包括受众的积累、市场的发展,真人电影的市场表现要普遍高于动画作品。虽然其中难免有“水涨船高”的因素,但真人电影的受众也要比动画高一些。表格中盘点的14部作品,已经在全球电影市场累积产出了超80亿票房,号召力可见一斑。但在IMDb上,除了《彼得的龙》和《克里斯托弗·罗宾》,其它真人作品的口碑都要低于动画原版,两者普遍落差明显。

迪士尼致力于用真人、CG特效为观众打造一个个现实“童话”,但观众们似乎对此并不太满意。

为何真人电影口碑要普遍低于动画原版?

同样的内容基础下,经过真人化改编的电影为何追不上动画原版的口碑呢?

首先,经典本身是很难超越的。从1928年迪士尼推出第一部有声卡通片《汽船威利号》到现在,近百年时间里,迪士尼不仅积极推动着全球动画的发展,更陪伴着无数观众的成长。《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的出现都对动画电影史有着重要意义。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即使当时的内容表达有些简单,画面呈现略有粗糙,但记忆的滤镜和时间的沉淀也会让观众对这些作品产生深厚情怀。当真人化作品出现后,观众也会不自觉地将原版当做标尺,然后对新作做出评判。情怀滤镜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被取代,情感加分让动画原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虽然动画版和真人版有着相似的内容基础,有的甚至是“逐帧复刻”,但两类作品的创作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动画可以更“童话”,在故事中融入一些超现实的元素,或者安排一些拟人化的角色,用来推动叙事,为故事增彩。但真人作品要更接地气,故事呈现不仅要贴近现实,有时还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花木兰与木须龙

比如动画版《花木兰》中深受大家喜爱的“木须龙”角色,就很难在真人版中重现。这也让电影失掉了原来俏皮搞笑的一面。而考虑到me too运动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关系,真人电影也删掉了李翔这一男主角,制作人Jason Reed表示:“尤其在me too的时刻,让一个指挥官同时担任恋人的角色,会让人很不舒服,我们认为不合适。”

此外,相比于动画作品,真人电影考验的不仅是讲故事的能力,还有导演的执导水平、镜头语言的组织能力、演员与角色的适配性以及演员的表演能力等等,这些都决定着影片的最终呈现效果,而且是环环相扣,很难回头调整的。此外,演员选角是很容易引起大家争议的一点。去年迪士尼官宣黑人女星哈雷·贝利主演真人电影《小美人鱼》时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哈雷·贝利

另外,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不同受众对内容的诉求也是多样化的。有人想重温经典,也有人想看到新时代下,经典内容的创新表达,而不管哪一种,对创作者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很难照顾所有人的喜好。

迪士尼的真人化改编还有多少红利可吃?

改编热潮还在继续。

《花木兰》之后,《小美人鱼》《白雪公主》《幻想曲》《石中剑》等动画电影都在迪士尼的真人化计划开发之列。但迪士尼也曾对IP再开发有过排斥。坊间传闻,1933年《三只小猪》大获成功后,有人曾请华特·迪士尼拍续集,被他拒绝。迪士尼前主席杰弗瑞·卡森伯格也曾表示:“大家不想看他们看过的东西,我们的任务不是回收再利用,而是创造新故事。”但现如今,华特·迪士尼已经去世长达54年,卡森伯格也已经离开迪士尼长达26年。

而关于如今涌现的真人作品创作热潮,迪士尼影业高层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表示,这一想法是受漫威的启发——“我们觉得,如果说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是漫威的超级英雄,那么爱丽丝、灰姑娘、贝儿就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库伊拉、梅尔菲森特就是我们的超级恶棍。”

▲《灰姑娘》

越来越多的真人化动作背后,其实也有着迪士尼想要扩充流媒体平台Disney+内容库的需求。去年,Disney+上线后,迪士尼就宣布在未来一年内,旗下八大部门将为该平台提供7500集电视节目、25个原创剧集、10部原创电影和特别节目,以及400部老片和100部近年院线新片。原创电影中就包括两部由动画改编而来的真人作品。其中,《小姐与流浪汉》已经于去年上线,《石中剑》还在运作当中。本来要在院线上映的《花木兰》,受疫情影响多次更改档期后,直接宣布上线平台,试图成为迪士尼流媒体版图扩张进程中的一员大将。

其实,相比原创项目,真人化电影的确具备很多有利优势。比如经典IP的加持、强大的受众基础和情怀助力等等,从而可以规避开发风险。新世纪以来上映的10部真人电影都获得了盈利,有的甚至实现了高于成本5、6倍的票房成绩。其中最卖座的《美女与野兽》就用1.6亿美元成本撬动了超12亿的成绩,可见其中的市场空间。

▲《美女与野兽》

除了电影本身的票房价值,迪士尼对真人电影的不断开发也是为了扩大IP价值,开发衍生品等市场附加值,探索商业模式的更多可能。这样庞大的商业价值,或许也是迪士尼坚定进行真人化开发的信念支持,让他们认为即使影片口碑不尽如人意,但观众还是买账的,因而口碑并不是电影的第一考虑要素。

这种“自信”最终让迪士尼在《花木兰》这里摔了跟头,借电影进一步打通中国市场的想法或许也很难实现。当然,即使口碑突破了真人化作品的历史新低,但电影或许还是赚钱的。不过,这也为未来迪士尼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比如,如何照顾全球观众,讲好外民族故事、又如何做好经典故事的再开发等等。

而对经典的不断翻新,其实也让观众逐渐对迪士尼形成了消费情怀、原创不足的看法标签。实际上,这也是目前整个好莱坞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们反对的不是改编和翻拍。将经典再次创新、传递给新时代的年轻人自然是值得鼓励的,但如何打破“口碑魔咒”,赢得名利双收,或许是接下来迪士尼要努力探索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