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问津”的一届威尼斯,胜利属于女性电影人们

今年是威尼斯电影节走过的第78届,也是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二年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时间9月12日凌晨,威尼斯电影节落下了帷幕。

今年是威尼斯电影节走过的第78届,也是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二年威尼斯电影节。由奉俊昊担任主席的评审团们将今年的金狮奖颁给了讲述堕胎题材的法国电影《正发生》,这是继戛纳的《钛》之后,今年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又一次将最高荣誉颁给法国女导演,同样也是继去年的《无依之地》后又一部获得金狮奖的女导演。


▲本届威尼斯主视觉海报和电影《正发生》预告海报

或许很多人会产生疑问,《正发生》是啥片子?为啥之前从来没听过?

确实,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好像从头到尾都给人一种“无人问津”的感受,要不是偶尔在一些媒体平台上刷到有关“《沙丘》首映”、“小K新造型美出新高度”、“甜茶红毯亮相”等相关的话题新闻,恐怕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威尼斯电影节已经“悄无声息”的举办了。


▲《沙丘》主演之一的甜茶和赞达亚红毯造型

也正是因为从简中互联网上了解到的信息并不多,再加上今年主竞赛单元并没有华语片的亮相,各种原因都使得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无论是从整体的选片质量、星光程度,包括入围导演及演员的知名度上,都不及以往的热度。毕竟,相比大热的《水形物语》和《罗马》、第一部拿到金狮奖的超英片《小丑》,以及华人女导演赵婷的《无依之地》,这部《正发生》确实有些冷门了。

某种程度上,这大概也能体现威尼斯电影节面临的困境。作为欧洲三大中历史最悠久的老牌电影节,一方面对于作者性艺术电影始终都有所追求,另一方面又难以避免地与好莱坞愈发趋同。这种“两头不靠”的尴尬处境,未来一段时间恐怕还将持续下去。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花落谁家?

很多人都说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没有关注度,片子都太冷,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电影节,尤其是欧洲三大这种以艺术影片为主的电影节展,某种程度上和我们所熟悉的商业院线其实是两个维度的东西。普通观众并不了解这些相对较为生僻的国外电影导演,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其次,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没有华语片的身影。地平线单元有一部来自中国台湾钟孟宏导演的《瀑布》,而青年导演陈冠的《深空》则入围了威尼斯日单元。由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目前的跨境通关仍然是比较有风险的一件事,所以不管是国内的片方还是媒体,基本上也都没有选择前往威尼斯。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观众能“凑热闹”关注的,无非只有红毯上哪个能叫出来名字的好莱坞明星,又穿了什么样华丽的大长裙,仅此而已。

既然这样,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毫无关注度了吗?

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最终的颁奖结果,来看看今年整体的竞赛情况。

今年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有21部,和2018、2019年的数量相同。去年2020年,可能是由于疫情的原因,仅有17部影片入围主竞赛,是近五年数量最少的一年。

另外,今年中日韩东亚三国在威尼斯主竞赛单元全军覆没,亚洲参赛队的唯一独苗是来自菲律宾的《末日杀神2》,这是一部长达208分钟的类型片,其中演员约翰·阿基拉凭借本片获得了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则由大家相对熟悉的阿莫多瓦导演新作《平行母亲》的佩内洛普·克鲁兹获得。

开头已经提到,今年的金狮奖得主是法国电影《正发生》,这是这位女导演奥黛丽·迪万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本片也同样获得了费比西奖,并以3.79的高分领跑ICS场刊评分。二等奖评审团大奖的得主是热度较高的《上帝之手》,来自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此前他曾多次入围过戛纳的主竞赛单元,这是他首次入围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另外本片还获得了最佳新人演员的荣誉。


▲《上帝之手》《犬之力》《斯宾塞》

另一部本届电影节的热门影片《犬之力》,导演是曾获得过戛纳金棕榈的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她获得了今年威尼斯的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由美国电影《暗处的女儿》获得,导演是玛吉·吉伦哈尔,她是著名演员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而评审团特别奖,则由另一位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的作品《洞》获得。

至于此前引起广泛讨论的,由“小K”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冲奥传记片《斯宾塞》则与奖项失之交臂。另一部美国影片,由奥斯卡·伊萨克主演的《算牌人》同样颗粒无收。而相比较而言,今年两部意大利影片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三个奖,这对于东道主威尼斯而言,在自家地盘上确实很久没有这样的好成绩了。

整体看来,尽管今年威尼斯在国内的讨论声量并不大,但从奖项结果来看,并没有出现前几年那种好莱坞大热影片笑到最后的情况,获奖影片基本上场刊评分也都十分靠前,可以说这样的结果还是令大多数人都相当信服的。

参加威尼斯电影节,体验如何?

尽管今年并没有国内媒体选择前往威尼斯参加电影节,但拍sir依旧采访了一位在前方参加了电影节的媒体Xavier。

Xavier本身是长期居住在法国的华人,既是一位电影爱好者,也在兼职从事着一些有关电影媒体方面的工作。他告诉拍sir,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同时他也参加了今年的戛纳。去年,他是跟随着朋友的剧组来的威尼斯,而今年,他则是首次以媒体身份参加。

两个月前的戛纳时,我们也曾采访了一些当时参与的朋友聊了聊感受,以及戛纳官方在防疫方面制订的一系列措施。当时戛纳的要求是每隔一天半就需要“吐口水”做一次核酸检测,并要凭48小时内的阴性结果才可以出入电影宫。

而威尼斯这边在防疫上显然更加升级。由于距离戛纳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所以前去参加电影节的大部分欧洲人几乎都已经接种了两针疫苗。因此,官方要求在申请证件的时候,必须连同附上已接种疫苗的二维码,这样在制作证件时就把二维码也一起印在上面,出入影院时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那如果没有接种疫苗怎么办?核酸检测依旧是有效的,每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即可。

尽管现在欧洲地区的单日确诊新增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数字,但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早已不像疫情刚爆发前那么恐慌,人们开始与疫情共存。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今年参加威尼斯的人数其实要比去年还多,但是由于官方要求所有影厅隔位入座,只开放了50%的上座率,这造成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今年的抢票比以往要难了不少。每预约一部电影,都要提前74小时登陆系统进行抢票,这相比以往的排队入场,反而大大增加了看片的难度。

不过,有弊端也有优势。Xavier坦言道,他觉得今年的威尼斯在举办上要比去年更为从容,无论是从线上的平台系统,还是线下的安检程序来看,都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另外,从排片上来看,威尼斯的排片相对也压力比较小,场次与场次中间往往空出了大量的时间用来休息,一天三场的频率其实还是十分悠闲的,相比戛纳动辄一天五六场的排片,威尼斯的看片会更让人觉得舒适和放松。


▲今年威尼斯的主竞赛评审团成员们,奉俊昊是主席

至于谈到主竞赛单元的选片,Xavier也认为,虽然如今威尼斯愈发向好莱坞靠拢,但是整体的选片水准还是在线的。和很多其他媒体人不同,当其他人都笑称如今的威尼斯是“假的好莱坞”时,他依旧表示威尼斯是他欧洲三大中最喜欢的电影节。

在他看来,柏林电影节是个城市电影节,物美价廉,交通便利,但是每年二月举办,气候寒冷算是其中的一个不足;而戛纳,尽管是电影艺术最高的殿堂,但高强度的看片节奏、等级森严的媒体制度、还有盛装出席的社交场合,种种这些也都让Xavier颇感“压力山大”。

相比而言,威尼斯的参与体验要更舒适,既有欧洲艺术电影节的艺术素养,又有好莱坞的商业性。“我觉得以后威尼斯可能是我必来的一个电影节,今年的整体体验可以打80分。”Xavier满意地说道。

威尼斯的选择,

“曲高和寡”还是“拥抱主流”

其实,聊到威尼斯招致的争议,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现象。

2019年,威尼斯将金狮奖颁给了好莱坞大片《小丑》,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DC粉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diss漫威粉们了。

但是,更多的声音开始质疑将《小丑》选入主竞赛并给出最高奖项是否合理。毕竟,电影节更多地应该为艺术影片和作者影片来服务,像这种体量的商业大片,坦白来说,其实不用电影节曝光就已经会有很大的全球市场空间和关注度了。如今这样,只会更进一步挤压其他小众国家以及冷门艺术片的生存空间,增加它们的发行难度。

奖项当然是由评审团成员们选出来的,这点毋庸置疑;但这与威尼斯自身的定位,以及电影节策展人的风格也不无关系。


▲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阿尔贝托·巴贝拉

2012年,阿尔贝托·巴贝拉接过前任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马可·穆勒的交接棒,成为了新一任的艺术总监。尽管马可·穆勒时期,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因为毫不掩饰对于华语电影的偏爱,同时也有意无意向好莱坞倾斜,同样遭到过争议。但在他任期内的一系列改革,的确使得威尼斯电影节变得更加灵活和轻快。而且,老马任职的那几年,威尼斯电影节完全成为了华语片的福地。

巴贝拉上台后,更注重的是策展的均衡度,以及某种程度上对于威尼斯“艺术至上”原则的继承。因而,在他新上任的前几年,陷入了某种曲高和寡的境地,威尼斯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2012年,来自韩国的《圣殇》打败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夺得金狮;2013年,一部意大利纪录片《罗马环城高速》大爆冷拿下大奖,引发嘘声一片;2014年,瑞典的《寒枝雀静》获得金狮奖;2015年是委内瑞拉的《来自远方》;2016年是菲律宾大师拉夫·迪亚兹长达近4个小时的《离开的女人》。

这些电影当然十分优秀,但相比那些由大牌明星参与的好莱坞影片,或者是代表欧洲主流艺术片的法国影片,这些电影多少还是太小众了些;但是,威尼斯又从不掩盖对于星光的追捧。所以,人们对于威尼斯电影节时常会有一种奇怪的感受:红毯上呼声最高亮相最勤的是一波嘉宾,但是最后获奖的又是一群完全没听过的人。

不过,变化也在悄悄发生着。2013和14年,《地心引力》和《鸟人》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片,给电影节带去了巨大的讨论声量,让威尼斯吃尽甜头。而这些影片接下来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表现,也的确证明了威尼斯的眼光。因此,接下来的几年,威尼斯电影节逐渐走上了另一条完全拥抱好莱坞的路线。

2016年的《降临》《爱乐之城》,2017年的《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2018年的《罗马》《宠儿》,2019年的《小丑》《婚姻故事》,2020年的《无依之地》等等。可以看到,近年来好莱坞颁奖季的大热种子选手,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威尼斯,甚至还出现了金狮奖和奥斯卡重合的情况,这不仅证明威尼斯已经成为颁奖季前哨奖项中的重要一站,同时这些影片对威尼斯本身也是极好的宣传。


威尼斯放弃了“曲高和寡”的路线,选择了一条更主流的方向。表面上看,威尼斯确实是有在讨好好莱坞的迹象,但事实上,从电影节的角度出发,威尼斯这么做更像是某种“绝处逢生”的做法。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挽回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拥抱好莱坞,无疑是最稳妥的方法。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威尼斯电影节每年九月举办,多少是有点尴尬的节点。一方面,每年的五月,戛纳已经把全世界范围内最厉害最优秀的大师新作“搜刮”了一遍,留给威尼斯可选择的余地自然少了很多。再加上今年的戛纳延迟到七月份,和威尼斯挨得如此之近,这自然也导致了今年的威尼斯关注度较低,无片可选的现象似乎也可以理解。

另一方面,每年九月,也是一年一度颁奖季大幕的拉开。同一时期,多伦多电影节举办,成为了各路影片打响北美市场的第一炮。而处在大洋彼岸的威尼斯,和多伦多几乎处于无缝衔接的状态。所以,如今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影片也开始重视威尼斯的平台,让自己的作品先去欧洲市场亮个相,顺利的话还能镀个金,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北美大本营,这种“一箭双雕”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和戛纳义正严辞地站在流媒体对立面的做法不同,威尼斯对于各类流媒体平台显然是更欢迎的态度。某种程度上来看,未来“院网同步”是难以挽回的趋势,在戛纳和流媒体尚未达成一定的共识之前,威尼斯必须要选择反其道行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路,以此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因此,像《罗马》《婚姻故事》,还有今年的《犬之力》,威尼斯和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巨头走得越近,对于其他电影节自然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毕竟,哪个电影节愿意向大师作品say no呢?


▲今年的《犬之力》在威尼斯

最后,从威尼斯的角度来看,追随好莱坞的星光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本无可厚非。但同时,威尼斯并没有就因此完全放弃对于自身艺术体系的追寻和继承。人们常说,戛纳发掘的一批导演逐渐成为了“戛纳嫡系”,那当威尼斯退而求其次去选择自己的“嫡系导演”时,建立自身风格和体系同样成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总之,随着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结束,今年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也都暂时告一段落。未来,疫情还将继续影响着你我的生活,针对威尼斯的争议恐怕也不会就这样消失。

但无论如何,不管是成为奥斯卡的跳板,还是戛纳的后备军,威尼斯始终就是威尼斯。或许在选片的口味和体量上,电影节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但整体的这种对风格的探索、文化的发掘,以及艺术的彰显,仍然始终流淌于威尼斯电影节的骨子里。那是意大利这片土地上,对于文艺复兴后艺术价值与生命的执着与迷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