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这部三国“谍战”,在历史的缝隙里涤荡出人的忠义

在《风起陇西》这个故事里,焕发光彩的不止是历史留名的大人物。

《风起陇西》开播三天,棋局已现。如果说三国“无间道”或者“谍战”的视角更迭是对历史题材的一次创新,那么更动人的,或许是历史缝隙中涤荡出的那些人的忠义——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魂有所定的精神旨规归。

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正在在CCTV-8黄金强档播出,爱奇艺同步上线。

“偷梁换柱”“趁火打劫”“金蝉脱壳”“笑里藏刀”“反客为主”“借尸还魂”……三十六计为名,一集一计,引观众潜入三分天下的年代,召唤回那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洪流。特别的是,这个故事里,焕发光彩的不止是历史留名的大人物。

01、在“历史可能性”里打开戏剧的空间

近年来的国产剧长廊里,谍战长盛不衰。只是,将近现代的语境置换到1000多年前,《风起陇西》堪称极少数派。

第一集开篇,街亭失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败,继而挥泪斩马谡。大历史的框架内,驰骋的想象力打开戏剧的空间:街亭失守源于一次情报纰漏,蜀汉“司闻曹”情报人员陈恭与荀诩于是从历史的缝隙里走到舞台前,人的境遇即将折射历史的本质。为查明情报案真相、查出曹魏“间军司”渗透到蜀汉的代号为“烛龙”的卧底身份,并进而揭开曹魏“青萍计划”的阴谋,两人甘愿深陷绝境,置死地而后生。

比起一些谍战剧中主角的天赋异禀甚至开挂般的人生,《风起陇西》的智计较量总是势均力敌,真仍的真相之路可谓曲折回环、惊心动魄:因为敌对者的警觉,陈恭多次险些暴露身份;荀诩也屡次陷入险境,九死一生。随着糜冲下线、柳莹现身、陈恭“借尸还魂”等情节展开,入局者愈来愈多,这些历史上“无名的人”将翻卷出多少历史的暗流,成了比找出“烛龙”更深层次的悬念。

重要的是,他们在乱世迷局中的挣扎与牺牲,内心支撑无非是“忠义”二字。被“司闻曹”怀疑时,陈恭从不曾违背初心,主动选择深入险境,为自己更为他所效忠的信念,找一个真相;面对好友被冤、面对上层权谋争斗,荀诩遵从的也从来不是威压与权力,而是他心中的正义、理想。

剧中有句台词不止一次出现。蜀汉诸君所念的“光复汉室”究竟为何?诸葛亮答,是希望天下平定,普通人可以过上安稳日子。陈恭与荀诩追随诸葛亮,某种程度上亦是追随他的意志。因此,剧中陈恭的风骨与智慧、荀诩的道义和坚守,以及二人惺惺相惜的情义,就是我们民族赖以为系的精神纽带,是我们几千年来魂有所定的精神旨归。

02、在找回年代的氛围中靠近文化的吾土吾乡

如今,精品化创作已是国产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于古装剧,“服化道”向来都是观众评价剧集水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营造更好的视觉体验,《风起陇西》考究历史、秉持匠心,让更多观众感知传统文化之美、国风之美,焕新了国剧创作的新风气,更为国剧市场带去了新的升维方向。

鉴于剧中人都是历史洪流下的小人物,在服饰面料的选择上,创作团队主要选择棉麻质地的服饰,且多以饱和度低的黑、白、灰等颜色为主。在造型上,创作团队为男性人物设计了符合个性的胡子造型,不仅高度还原了三国时期男性追求“美髯”的潮流,也更能突出角色性格的塑造。

在置景方面,蜀地湿润、植被茂盛,魏地干燥、黄沙飞舞,营造出了蜀汉与曹魏两地的气候差异,极具沉浸感。由于大多内景伴随着不少利益的争夺以及复杂纠葛的感情,因此该剧多采用自然光源去还原和点缀古时的场景,从而起到烘托剧情作用。此外,该剧的匠心考究还落实到对生活细节的刻画还原等方面,剧中多次出现的煮茶、饮茶场景,这从另一种视角展现出了东汉末年独特的文化氛围。

24集的剧情刚展开了三分之一。初评看来,这是一个假定性完整的故事,是一部字里行间蕴含骨气和品性的传奇,是一门服化道中透出中华美学神韵的视觉艺术,它更有一个“大丈夫生于乱世,纵横四海,义之所在,不计生死”的正向主题——《风起陇西》便能在找回年代的氛围中,无限靠近中华文化吾土吾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