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光影新生活

在这种随时随地就可观赏、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光影新生活中,人们感受着视听的震撼冲击,享受着思想的充实愉悦,也见证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2018年,观看影视作品依然是中国人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只是方式更加便捷了,途径更加多样了,体验更加舒适了。在这种随时随地就可观赏、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光影新生活中,人们感受着视听的震撼冲击,享受着思想的充实愉悦,也见证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院线建设铺开:从“看不到”到“看到了”

生活在河北省沙河市的闫子娟感触颇深。前两年,为了看自己喜欢的明星出演的电影,感受那种在黑暗放映厅里被光影沐浴、被立体声环绕才能获得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她得专门等到假期,坐车去附近市里的电影院。“之前和朋友出门,除了逛街就是吃饭,聊家长里短。而如今,县城一下子开了两家电影院。看电影方便了,我们的日常聚会就改成了‘电影鉴赏品评会’。从国产作品《芳华》《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到外国影片《寻梦环游记》《头号玩家》《海王》,2018年我看了几十部电影。每每有新片上映,我们都会拉着朋友一起去看,然后找个地方坐下来讨论剧情、沟通感想,就各种和电影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为了及时分享各种影讯,我们几个人还拉了一个微信群,叫‘电影鉴赏团’。”她兴奋地说。

电影发行分众化:从“放什么看什么”到“想看什么看什么”

相比刺激震撼的商业大片,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刘馨乔更喜欢历久弥新的经典电影、画面唯美的艺术电影、思想深刻的纪录电影。但这种观赏需求却因非商业片在商业院线排片过少甚至无缘放映而无法得到满足。2018年,她发现这种商业片霸占院线排片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学校附近不少影院陆续加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观影越来越便利了。这些影院除了放映各种艺术质量较高的非商业片之外,还会时不时举办影迷交流和展映活动。比如前阵子,她参加了电影《柔情史》的影迷见面会,聆听青年导演杨明明讲述创作的幕后故事。“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所以在现场特意举手向杨明明提问。能和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者探讨她的作品,这是日常观影活动无法比拟的美妙体验!”刘馨乔介绍说。不单是艺术院线,关乎电影艺术普及和教育的校园院线、儿童影院、亲子影院、夕阳红电影院、盲人电影院等,也在积极布局中,还有由影迷组织的众筹放映、视频网站开设的“文艺院线专栏”等尝试同样在进行当中,给好电影找到“对”的观众,又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细分需求。

视频网站崛起:从“固定时间收看”到“随时随地观看”

2018年,视频网站已经成为当下影视内容的重要输出平台,这一变化重塑着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哈尔滨香坊区的一处居民家中,李大爷每天送孙女上幼儿园回来后都要打开平板电脑上的视频网站,追看前一晚因做饭而没看成的电视剧。“以前都是守在电视机前不敢动,生怕错过剧情。2018年,我和儿子学会了用视频网站看剧,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谈起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李大爷赞不绝口。

近年来,视频网站的崛起不仅汇集了海量传统影视作品,也促进了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大电影等自制网络内容质量明显提高,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选择。如今,视频网站的覆盖人群已由最初的年轻一代拓展到全年龄层用户,影视作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倍速看剧、光影投屏、关键剧情提醒等设置进一步优化人们的观赏体验,还有发布弹幕评论,参与实时互动,通过截屏生成图片或动图,将二度创造的内容发布到社交网站上等方式,使观赏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一项艺术活动,更成为一种社交途径、生活方式。

2018年值得关注的影视作品

·电影·

《红海行动》

军事题材影片《红海行动》凭借燃爆的场面、跌宕的剧情、真挚的情感,获得36亿元的骄人票房成绩,位居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从《智取威虎山》到《战狼》《湄公河行动》,再到《红海行动》,观众每每被影片中的真情打动、被人物“圈粉”。这种将“主流价值观”“主流商业类型”“主流市场与受众”综合起来的形态被业界冠以“新主流电影”之名。它们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是电影创作理念走向成熟之时的厚积薄发,其背后蕴藏的类型化叙事、工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及商业化包装等有益经验值得业界总结。

《我不是药神》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出现了两种创作误区,一种曲高和寡、追求自我表达,一种墨守成规、偏宣教说理,导致作品经常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难以在电影市场中获得相应的价值认同。而2018年暑期档上映的《我不是药神》为现实题材市场化找到了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创作者在遵循真实性的创作原则、坚持正向价值观表达的前提下,探索类型化的创作方法,以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为影片营造了更深层的表意与解读空间。这种探索对中国电影生态的进一步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大路朝天》

电影《大路朝天》以三个家庭、三代路桥人不同时代的筑路建桥故事作为叙事蓝本,描摹路桥建设的时代变迁、路桥建设背后人的变迁,以及在改革开放的巨变之中,责任与担当、真情与热诚的始终不变。在这变与不变之中,路桥人胼手胝足的实干态度、不惧困难的勇敢品质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得以显现。导演善于利用镜头讲故事,以画面自带的韵味感染观众,在工业化风格的刚强粗犷之中,融入山水的柔情、人间的真情,展示了工程的“壮”和建设者的“美”,在路桥题材、大型建设题材乃至工业题材的艺术转化和审美表达方面作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探索。

《春天的马拉松》

电影《春天的马拉松》以“农村小事”反映“国家大事”,从一场途经乡村的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着手,呈现村主任方春天面临村级公务、村民管理、氏族关系及家庭关系等棘手问题时的选择和坚守,引出我国东部农村基层治理和发展振兴中的生动故事。创作者一改以往影视创作中对农村或穷困潦倒或古板老气的刻板描摹,在新农村基层建设取得成就的背景下,以强有力的戏剧矛盾和清新诗意的镜头语言展现出一派自然唯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成为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艺术探索的重要实践。

《无名之辈》

同片名一样,电影《无名之辈》拍摄成本不高,没有流量明星和大IP加持。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作品,却成为2018年电影市场的黑马。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等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在上映之初排片和票房走势低迷的形势下,该片凭借网上口碑的发酵,低开高走,实现市场逆袭。总结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剧本基础扎实。作品虽采取多线叙事,且杂糅多种元素,却能结合得统一完整,使戏剧冲突与人物关系设置得巧妙自然,做到哀而不伤、笑中带泪、趣味与意味统一,跳出了近年来喜剧肤浅低俗的窠臼,在接地气的同时实现了艺术的探索。

·电视剧·

《最美的青春》

用现代视角重述塞罕坝几代造林人55年奋斗史、把塞罕坝精神以影像方式固化为国家记忆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运用强情节的剧情设置、生动丰满的人物塑造、明快紧凑的叙事风格,使为家国事业奋斗的伟大情怀深入人心,给观者带来深刻的艺术思考和独特的美学体验。难怪业界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部能够载入电视剧历史的重量级作品,它为主旋律电视剧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堪称现实主义创作的里程碑之作。”

《黄土高天》

在农村题材创作显现出量小力微、颓靡细碎等创作态势的情况下,《黄土高天》紧扣时代主题,以高瞻远瞩的艺术视野,聚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各项农业农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等内容,为观众奉献了一部赞颂新一代农民奋斗进取精神的史诗大剧。该片创作者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创作魄力应当获得褒奖。

《大江大河》

作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诚意之作,《大江大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从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三个典型人物个人命运的起伏,管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这三种不同经济形态的历史沉浮,以小见大,用点带面,在全方位、立体式地描绘时代画卷、勾勒社会风貌的同时,艺术化地呈现改革先行者积极勇敢探索、改变家国命运的伟大实践。剧作将人物选择与情节发展相互交织,按照真实性原则写出情感和人性,写活人物甚至写出时代的做法,契合了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越发严苛的审美诉求,值得业界推广。

《那座城这家人》

一部艺术再现42年前唐山抗震救灾、重建美丽家园故事的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通过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聚散沉浮,描绘了全体人民万众一心进行灾后重建、追求幸福生活的感人途径,颇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创作者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展现人与家、家与城、城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赞颂守望互助、众志成城、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美好品质,讴歌了当代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在创作视野、思想内涵等方面对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创作实现了突破。

《外滩钟声》

越是厚重宏大的题材越要从平凡的、微观的角度出发。书写一个国家,就从一个城市开始,从一个街区开始,从一条弄堂的几家人开始。《外滩钟声》就将镜头对准1966—1992年间上海一条普通的里弄,观察记录当年的悲欢离合与命运沉浮。创作者用极具代表性的老物件和富有质感的画面还原老上海的面貌,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那段如歌的岁月当中。然后,再让人们追随着主人公的奋斗故事体会上海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伟大成就。创作者用影像为改革开放40周年作出了一个富有新意的艺术注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