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寒冬,电影行业的“无名之辈“怎么“活下去”?

我们拿导演郑君奇这个“无名之辈”和他的电影作为案例做个市场分析。

无论是中小成本电影也好,文艺电影也罢,要想真正“活下去”,是需要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一起努力来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面对进口片的票房辗压,一方面需要制作方出精品,需要打破追求大明星大制作的死循环,从练好行业内功入手;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精准的市场投放和行业关注,其中包括媒体给予小成本精品电影更多舆论关注,更需要院线和影院给予一定的排片空间,让它们有更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让我们的电影市场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创作出好作品的团队能够活下去,有更多的精彩呈现。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口碑和票房特别突出的电影,特别是一些制作成本较高的所谓大片,有明星助阵的大片,比如星爷的新片,虽然星爷也喊“努力!奋斗”,更多的是噱头意义,太多的中小成本电影和“无名之辈”都梦想像周星驰一样活着,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中小成本电影、尤其是小成本电影而言,除非你成为了市场中的“黑马”,而这也是当你成为“黑马”以后,否则之前也不会有人关注。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行业外的喧嚣无法遮挡行业内的忧虑。2018年影视江湖的血雨腥风,令人猝不及防,不但一些所谓的明星大咖、行业的龙头企业受到波及,很多影视剧的开机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影响最深的其实是绝大多数中小影视公司和中小成本电影以及幕后从业人员;加之“热钱”的退出,使得中小成本电影的融资变得异常困难,很多中小影视公司的影视项目要么处于停滞状态,要么关门大吉,只有一小部分中小型影视公司和影视从业者因为爱电影,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他们仍旧坚守在这个行业里努力奋斗。

导演郑君奇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因为他执导的一部艺术片电影《似水流年》即将于3月8日上映,对于市场而言,该片的导演、制片人、演员都是电影行业的“无名之辈”,那么,作为“无名之辈”的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活下去”呢?

我们同样拿导演郑君奇这个“无名之辈”和他的电影作为案例做个市场分析。

首先:抱团取暖是小成本电影“活下去”的首选

就《似水流年》而言,作为一部讲述7080后成长故事的院线电影,导演和主要演员都是行业里的“无名之辈”,电影的制作成本并不高,但是该片一共有7家投资方,一家领投其他6家跟投,从投资层面形成抱团取暖的格局,这种做法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大片还是小片,都是分担风险的不二之选,尤其对于中小成本电影而言,每家投资方都不会出太多钱,电影的票房一旦走高大家赚得也多,如果赔了也都在大家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也不至于赔得倾家荡产,更何况,因为成本不高,船小好调头,成本回收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其次:“回到碗里都是肉”,充分利用各种回收渠道

对于小成本电影而言,任何一个回收渠道的回收都是肉。据导演郑君奇介绍,《似水流年》制作完成之后,就申请到了地方的扶持资金,这部分资金本身就是电影的一种成本回收;而其他版权的收入也是此类电影的一种重要回收渠道。

据我了解,有些小成本电影虽然票房并不理想,但并不赔钱,原因就在于此,只要控制好成本,方方面面的版权收入和扶持资金的回收就完全覆盖了投资成本,有的甚至通过版权收入已经实现了盈利。万一票房好了,反而赚得更多。小成本电影的“小”是其劣势,但有时候也会转变为优势。

第三:控制成本,操盘者的经验至关重要

小成本电影基本都是电影行业的“无名之辈”,成本的控制相当重要,这就需要有经验的操盘手。所以,郑君奇虽然是一名新导演,该片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但他其实已经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从演员到制片人再到导演,方方面面的积累对于他操盘小成本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使得他更务实更理性,知道应该怎么做,也清晰自己想要什么。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投资人,投资600万弄了一部小片,结果,整了四五年到现在连后期还没有做完,然后就没钱了;投资人经验不足,导演拿了片酬拍完以后也不管不问了,因为拖欠后期制作的费用,后期公司也一直没有把素材还给他们,这事儿就这么一直拖着。

我认为,越是小成本电影,无论是制作还是宣发,经验都特别重要,很多小成本电影的失利核心在于操盘者在各个环节的经验不足。

第四:精准宣发,找准市场定位给自己创造走出来的机会

“活下去”,听起来有些悲壮,但却是当下小成本电影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也是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心声;我们希望这些电影人的努力,不仅仅是是感动自己,也希望他们的努力能够感动市场,给他们一些参与市场竞争的空间和机会,而不是连进入影院的机会都没有。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郑君奇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跑影院进行点映,虽然非常辛苦,但对于小成本电影而言,的确是非常精准的路子,而且通过“求来的场次进行点映”,让第一时间看到电影的观众发出真实的声音,通过口碑的传播,引起观众和市场的关注,其核心就是让电影在公映时,能够有一点属于它的排片空间。这就够了。小成本电影放到市场中缺少被人认可的机会,没有机会,就自己创造机会,这也为电影走出来提供了可能。

当然,中小成本电影要想在市场中“活下去”,从前期的题材选择方面也都要走精准路线,不是什么电影类型、题材都能够在市场中分一杯羹的,类型和题材选对了,成功的机会就增加了。如果,故事讲得又不错,卖点清晰,再加上以上所述的经验操作,其市场风险自然随之降低。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而言,“以小博大”其实是一种常态。比如北美市场,每年都有大量的小成本电影荣登周票房月票房冠军,甚至以几百万美元的成本撬动几千万数亿美元的票房,把同档期上亿制作成本的好莱坞大片都轻松踩在脚下;虽然,这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还没有成为常态,但,只要做好了电影,机会依旧还是有的;虽然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经历了2018年的各种行业风波,毕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而大银幕块数已经超过6万块雄踞世界第一,且整体增长趋势依旧没有改变,好电影依旧不缺逆风飞扬的机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