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拒绝”内地电影

随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市场之间的资源调配、势力流动与相互融合,很显然,能够留给金像奖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今日颁出,《无双》拿下最佳影片,庄文强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黄秋生成为金像奖新晋影帝,内地演员曾美慧孜凭借《三夫》夺得影后,惠英红和袁富华分别获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男配角。

从1982年创立至今,香港电影金像奖也走过38个年头,一直以来,它也一直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台北电影金马奖并称为“华语三大电影奖”,而随着近年金鸡奖日渐式微,金马奖与内地电影日渐融洽,致力于鼓励和发展香港电影的金像奖又何去何从呢?

过去,香港电影本土市场广袤,又是亚洲电影中心,金像奖的选拔更加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如今随着内地市场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融合,香港电影的霸主地位也早已易主,回看金像奖历史,也仿佛是在浏览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而在这段历史最近更新的篇章中,内地电影势力的进入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影情报处整理了自金像奖设立以来内地电影(包括演员、导演、编剧、出品公司等)的获得主要奖项的情况,并据此来尝试分析金像奖与内地电影的关系。

内地影人金像奖舞台上星光黯淡

从统计表格中可以看到,在金像奖38年历史中,主要奖项当中内地电影人群体里,共诞生0位最佳导演,0位最佳编剧,7位影后,1位影帝, 2位最佳女配,1位最佳男配和2位最佳新演员。

其中,斯琴高娃、章子怡分别两获影后殊荣。1985年在第4届金像奖舞台上,斯琴高娃凭借《似水流年》获得第一个金像奖最佳女主,这也同时是内地演员在金像奖上首次取得影后桂冠;2008年,斯琴高娃再次通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拿下最佳女主。

章子怡第一次拿到金像奖影后称号是2005年与王家卫合作的《2046》,九年后,依然是与王家卫合作的《一代宗师》,又一次为章子怡赢得影后的荣耀。

还有一位曾两次以最佳演员身份登上金像奖舞台的是周迅,她分别在2006年凭《如果·爱》拿下最佳女主,在2007年通过《夜宴》拿到最佳女配。

此外,内地金像奖影后阵营中还有巩俐、赵薇和春夏,其中春夏还成为金像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而在今日的颁奖典礼上,曾美慧孜凭借《三夫》成为最新一位内地金像奖影后。同时反观内地男演员,除了李连杰曾获影帝,张晋凭借《一代宗师》在2014年拿下最佳男配,其余的内地男演员在金像奖上均无一斩获。

更惨淡的还有幕后电影人的奖项,截至目前,尚无内地导演或编剧拿到过金像奖奖杯,同时据网络资料显示,第一位拿到金像奖的内地电影人为美术设计师宋洪荣,他在1984年第3届金像奖上凭借《垂帘听政》拿到最佳美术指导奖杯。

《垂帘听政》剧照

当然,内地电影人一直以来无法在金像奖舞台上取得更大进步,这与金像奖本身设置的选拔标准不无关系。相比金马而言,金像奖的选拔制度更为严苛,规定凡在香港作首轮公开放映的香港电影均可自动参赛,而对于“香港电影”的界定,也更为严格,影片必须符合下列其中两项条件,方合资格为香港电影:

1.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以十六个工作项目计算:监制、编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员、摄影、动作设计、美术指导、服装造型、剪接、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音响效果及视觉效果。每个工作项目只计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员; 若“原创电影歌曲”的作曲、填词及主唱多于一位为香港工作人员,亦只会计算其中一位。

金像奖这样的选拔标准设置,说白了就是要关起门来自己玩儿。不过,若是放在二十年前的香港电影市场,将所谓的“香港电影”做这番讨论,那的确是高朋满座,但在今时今日,这样的门槛设定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让金像奖错失了许多优秀选手。

从今年的提名及颁奖结果来看,入围金像奖的影片如《三夫》《沦落人》《翠丝》《非分熟女》《G杀》等,都是内地绝缘体影片,而《逆流大叔》《非同凡响》等影片也是典型的文艺类电影,无论从体量还是内容上也都不会在市场上掀起多大风浪。

当然,也有两部在内地与香港市场都收获颇丰的影片《无双》和《红海行动》,而这两部影片也是今年金像奖典礼上的最大热门,其中《无双》在本届金像奖上收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红海行动》也拿下三个奖项。

市场融合与退化之中金像奖何去何从?

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电影人北上盛况涌动,内地香港间的资本与资源来往频繁,两地电影市场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内地这片更广阔的天地上来,因而,尽管内地电影人多年来在金像奖上无法建树,但电影背后公司与资本的往来合作早已成为当下金像奖舞台上的一大明显趋势。

根据表格统计,以自金像奖设立以来的最佳影片获胜者为例,从2007年开始,最佳影片的背后就已经开始有内地公司的身影出现,正是内地影视公司当中最早与香港方面开启合作,并且至今依然资源与实力雄厚的博纳。

截至目前,在有内地公司参与的10部金像奖最佳影片当中,博纳参与影片多达7部,分别是《父子》《投名状》《十月围城》《打擂台》《桃姐》《一代宗师》和《明月几时有》,其次是中影的5部,同时在去年的《明月几时有》的出品方席位当中,还出现了互联网公司企鹅影视的身影。从这些最佳影片身后出品方的交叠更替中,其实也可以看出当下电影市场的变化风向,例如,一家公司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得有旁人所不及的本事,而香港电影资源,长久以来都是博纳影视产业链当中重要的一环;再如,互联网公司向影视行业的进发迅速而猛烈,而传统影视公司与互联网影视公司的合作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结合这十部影片,也呈现出一些有趣的现象。十多年来,金像奖最佳影片背后的内地霸主始终都是博纳,犹记得去年金像奖颁奖典礼过后,于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内喜笑颜开,博纳影业凭借11项大奖成为第37届金像奖的最大赢家,并刷新中国影企斩获金像奖的最高纪录。而今年,博纳出品的《无双》再次成为金像奖典礼上的最大赢家,影片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7项大奖。

固然,内地也有徐克、陈国富等人与华谊的长期合作,不过他们的合作项目多为主要面向内地市场的视效大片等,并不专注于香港本土市场。而在今年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上,耳东影业也高调亮相,发布了一连串与香港公司的合作项目,不过同样的是,这些电影项目也很明显是在瞄准内地电影市场。

如此来看,无论是香港电影人才还是香港电影势力,早已更多地转向内地市场,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香港本土市场电影产量与质量的不同程度下滑,香港电影市场在辉煌时期年产出高峰曾达到300部,而2003年时只有接近50部,2017年产出70余部,去年香港电影市场TOP10当中没有一部本土电影,均为外片,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不得不让人感到,金像奖的份量正在流逝。

固然,在香港本土仍然有电影人在坚持香港本土电影的创作,但随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市场之间的资源调配、势力流动与相互融合,很显然,能够留给金像奖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依然欣赏金像奖所遴选出的优秀电影与电影人,但是倘若金像奖往后的道路不开阔一些,对于后人而言,金像奖或许将会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名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