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每年产量已超过一千部,优质作品却变得凤毛麟角

尽管电影产量与日俱增,可是能称得上优质的寥寥无几。

曾几何时,我们的电影在世界舞台上也曾华丽绽放,数次获得国际重要电影节大奖,而如今却很难看到。

尽管电影产量与日俱增,可是能称得上优质的寥寥无几。

国家电影局2019年12月31日晚发布数据,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

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850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74部,纪录电影47部,特种电影15部,总计1037部。

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占8部。

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8部,其中国产电影47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去年的电影行业拿出了很好的成绩,只是其中能拿得出手的、具有情怀的国产电影,也就是《少年的你》、《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几部而已。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1、资本缺乏艺术判断的水准,投资盲目

近些年,我们的电影市场虽然愈渐红火,可是跟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电影行业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尽管如此,电影制作这个看似光鲜的行业,还是吸引了大批的民间资本涌入,但这些资本的拥有者,并不是多年沉浸在电影行业中的人。

他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也相对肤浅,在选择剧本和筹拍的过程中,很多对电影本身并不重要的东西,成为了权衡的筹码,也就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而这就造成了非常多的潜质剧本搁浅,甚至永无出头之日。

拿不到投资,得不到宣传支持,创作人的积极性被大大打击,由此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电影明星太少

是的,没有看错,现在我们的电影明星实在太少,能够称得上具有号召力的屈指可数,而偶像明星和流量明星却层出不穷。

我们常常把偶像明星和电影明星搞混,偶像明星当然也可以演电影,不过真正的专业演员需要更多的曝光和空间。

拿好莱坞来说,虽然频频冒出明星大腕,但是这些大腕最开始都是从小角色一点一滴做起来的。也很少看到他们会花时间去跨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电影表演上。

比如日本偶像“大神”木村拓哉,出道于偶像组合,走红于电视剧集,也拍过很多部电影,可是木村至今依然称自己是电影届的新人。

反观我们的偶像鲜肉们,攒足了流量就开始主演电影,结果是占据了资源却没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

3、缺乏匠人精神,业内人才供应不足,行业不规范

吴京在一次采访中,讲到了他参观曾创造《魔兽》、《阿凡达》等大片视觉特效的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的经历,那里的工作人员,就是出于喜爱特技人偶,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上面,从一而终,越做越好。

他被那些专注于做一件事情的电影人深深感动,认为国内电影从业人员的匠人精神很是匮乏。

浮躁的行业现状和让人艳羡的成功例子,总是让人迷失而选择新的工作种类。

这也造成了幕后专业人员的严重流失,专业人员的数量跟不上产能,比如本来年产500部电影,我们有500个美术执导,而突然间产量达到了1000部,只好临时用非专业人员来充当,影片质量自然不会得到保证。

电影行业要走的还有很长,现在远不是成熟的时候,作为观众来说,培养良好的观影习惯也会间接的帮助从业者提高作品质量,同时监管机构也应该进行主动的、有效的运转,而能总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出面解决,整个行业才会向着良性的方向继续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