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离开的70天

院线电影的未来,势必将面临着更多的危机和挑战。

清明追思,家国永念。

2020年的清明节假期第一天,举国哀悼。

过去四个月,因为肺炎疫情而逝世的三千三百多名中国同胞,永远离我们而去。无数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以及社区基层工作人员,为了这场抗疫战争的胜利,也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整个电影行业,更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疫情的极大关切——自发性的集体撤档、影院陆续关门、向疫区捐赠救灾物资款。

悼念之后的电影人,回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国电影行业,是否也还有着一肚子的苦思呢?

悼念市场——“复工月”大盘为零的尴尬

全世界银幕数最高的电影市场、2010-2019十年内票房体量翻十倍、接连创造出《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四五十亿量级电影的中国电影产业,为什么在疫情下显得就这么脆弱?

的确,相对比KTV、酒吧、演出、洗浴行业,近两个月电影行业发声似乎最多,但也因为被“过度曝光”,收到了最多的舆论反噬。

从数据来看,截至3月31日,2020年全年总票房为22.39亿元,总观影人次6005.62万。其中国产片占比80.98%。单月票房方面,2月票房7.22万元,3月票房37.57万。

2月和3月的票房是从何而来呢?

事实上,即便在疫情刚刚爆发初期,全国电影院并没有被统一要求关门。而是各省市政府启动疫情响应后,电影院与KTV、酒吧、网吧等娱乐性场所一起关门的。随着2月下旬,以甘肃为首的轻度感染地区,率先解禁了疫情一级响应,影院也获得了开门的资格,因此2月也诞生了总计7.22万元的票房。

而随着3月20日首批复映影片密钥的开启,以及越来越多的影院开门复工,3月电影市场也逐渐越活跃了起来,直到3月27日晚被紧急叫停。

“停工难,复工更难”,这的确是不少影城在复工首周面临的现状,但这绝对不是部分媒体口中所谓叫停复工的理由。无论如何,影院复工不同于餐饮等刚需,在缺乏新片入市、依靠复映片和仓库片的过渡阶段,势必会经历这样一段收入较低的时期,等到大盘逐渐恢复正常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片定档入市,电影市场才会逐渐恢复几个月前的状态。贸然叫停,只会让复工期再次被推迟,等重新复工,还是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渡阶段。

目前来看,随着国家电影局的统一叫停,4月的单月大盘大概率将为0元,创造近一百年的电影市场新低。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地区影院复工的确有些“略显着急”,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作为境外输入和流动人口的大市场,也成为了第一批率先复工开业的省份。但是不少疫情低风险地区的内陆省份,也被“一刀切”的喊停,也是有种“有苦说不出”的悲伤,精细化管理也成为了笑话。

目前来看,电影市场很难在五一之前复工。依照目前的行业形势来看,原定于3月20日的复工,至少被推迟了一个半月,悲观估计,最终Q2季度的电影市场甚至可能和Q1季度不相上下,2020年电影大盘也会跌至300亿以下,不及六年前2014年的水平。

悼念院线电影,

2019可能是院线电影最好的时代

三天前的一句“大家想看电影,就看网上的吧!”似乎燃起了网络电影的春天。

但对于院线电影来说则是当头一棒。

国家电影局也在昨天官宣公布了对电影行业的扶植政策。

解读一下,这个优惠政策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免税,这是对制片、发行和影院、院线都优惠的政策,2019年全年票房大盘为643亿,其中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和3.3%的特别营业税就有49.34亿,虽然不如早复工1-2个月带给电影行业的提振作用大,但是依旧会给复工初期的片方和影院减负一部分。

第二,补贴重点影片,即是对制片、宣发公司的补助。

第三,就是组织电影的网络供给。

按标准来说,国家电影局只负责院线电影,网络电影并不属于国家电影局的职能范围,而是由广电总局对接。

虽然2014年,爱奇艺首次提出网络大电影的概念,但是网络电影一直都与院线电影有着极为清晰的划分。从2017年开始,部分电影开始尝试院线网络同步上映,但是大多数都是小成本电影。2018开始,不少大片把院线-网络的窗口期缩短至2周以内,但是这类电影普遍都是属于票房后劲表现不太好的电影。

但随着近期《囧妈》《肥龙过江》《大赢家》等获得了院线牌照的电影选择网络首映,并且大概率不会再在院线进行放映,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的概念也开始变得模糊,这一现象或许也会促成相关职能部门的改革。

电影局组织优质片源,丰富电影网络供给,这也就意味着电影局会与各大电影公司以及四大平台进行多方会谈。目前已经有业内人士透露,从下周开始,每1-2周都会有拿了院线牌照的电影首发网播,其中甚至会有传统意义上必须在影院观看的“视效大片”。而这毫无疑问也会对院线电影造成强烈的冲击,并且这种冲击也会伴随到疫情正式结束之后,甚至有人说2019年全年643亿的票房大盘,会是中国院线电影市场的最高顶点,未来再也不会有这么高的票房/观影人次了。

无论这种论调是否会一语成谶,电影网络首发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方向,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的界限也会越来越融合。院线电影的未来,也势必将面临着更多的危机和挑战。

悼念影院,疫情过后,还会有多少影院营业?

杀死大多数影院的,并不是疫情,而是从2016年开始的盲目扩张。

从2010年到2015年,内地银幕数保持着平均30%的增幅,基本与票房增长保持同步,但从2016年开始,中国电影票房就已经进入了10%左右的缓慢增长阶段,但是银幕数仍然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

从图中看,2019年影院的单银幕票房产出只有95万,日均2600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对比去年北美的数据,是单银幕5648人民币/天,我们只有一半不到。虽然银幕数量在增加,一二线城市的影城已趋紧饱和,同时也有银幕倒逼的票房在下降。

而更可怕的是,除了影院过剩、单银幕票房产出越来越低之外,目前影院非票房方面的投入还少的可怜。大多数影院的票房/总收入占比超过70%,相较北美普遍30-50%占比更是被拉开了差距。

也正因如此,疫情过后,影院营收的马太效应将更加凸显,部分规模庞大但疏于管理的老牌影投公司,可能会在这场洗牌中掉队,而内地影院会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关门潮,超过1/3的影院会破产、被收购,甚至彻底荒废。

2020年会是电影行业的拐点,这当然不会是电影行业由盛转衰的标志,而可能是新形势、新宣发、新介质、新趋势的起点。在悼念完电影行业的种种之后,明天的电影人们,或许会迎来新的蜕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