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执导的《撞死了一只羊》定档4月26日。自这部藏族影片在去年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大奖之后,就一直备受瞩目。
《撞死了一只羊》能否在票房上超越《冈仁波齐》,当前还不得而知。但自2017年《冈仁波齐》实现了王健林定义的“小目标”后,再没有一部少数民族影片接近这一目标。
一起拍电影在此查询了近20年(2000-2019年)数百部上映的少数民族电影,发现少数民族电影似乎生来就与高票房无缘,甚至很多少数民族影片根本就没有票房。
如果说众多类型影片组成了一个班级体,少数民族影片无疑享受着集体的特殊照顾,却仍然落后不前。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它真的就没有一点进步吗?少数民族电影路在何方?拥有票房数字的少数民族影片背后正在崛起的企业,似乎给出了答案。
数读少数民族电影:
提名、获奖,评分高、票房低,
内容雷同,风景各异
一个不争的事实:56个民族,汉族电影独大。
不过,近年来少数民族电影正在崛起,特别是藏族影片一马当先,以万玛才旦和松太加为首的藏族导演在业内频频获得大奖,得到认可。
而且,少数民族电影整体每年拍摄数量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够走进影院或是进入观众视野的却少之又少。
根据拍sir整理的这些少数民族影片可以发现,它们有着极为类似的成绩:基本都有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台北金马影展、釜山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奖奖项加持。
同时,绝大部分有豆瓣评分的少数民族影片评分都在7.5分以上。当然,与之并存的还有很多没有豆瓣评分的影片。由此可以看出,此类型影片在市场上的认知度还相当微小,但内容认可度比较乐观。
票房表现上,除了《冈仁波齐》的票房达到亿元级别之外,其它影片大多数连票房成绩都没有。即使个别少数民族电影进入院线上映,和同期上映影片的表现相比,票房成绩仍处于弱势,不具有票房号召力。
拍sir发现,除少数少数民族电影有所突破、别具一格外,比如万玛才旦的《塔洛》、松太加的《阿拉姜色》、王全安的《涂鸦的婚事》等,很多少数民族影片其实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阻碍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部分原因。
首先,内容问题。看多了少数民族影片,你会发现它们很多创作都非常套路,而且内容单一、雷同、老套。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民族英雄歌功颂德、讲述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宣传民族大好风光等这几方面,根本就不符合当下观众对多元故事的需求标准。
▲《草原英雄小姐妹》剧照
其次,导演能力问题。有些比较好的民族选题,由于导演功力不够,而让影片失去特色和魅力。或是,因为导演的格局不够,拍摄影片的经验不足导致影片趋于平庸。
再次,演员表演专业性问题。少数民族影片在演员选取上因为考虑到影片的真实性以及费用问题,会选择当地演员或是直接让当地百姓担任主要角色进行拍摄,但由于他们缺少系统性专业学习,再加上部分导演的控场能力不足,后期剪辑处理不当,最终导致影片人与故事分离,让观众难以融入,更不要提票房号召力。
▲少数民族电影《侗族大歌》豆瓣评价
最后,观众适应性问题。少数民族电影在创作上倾向“原生态”的叙事方法,但平铺直叙居多,讲述故事过于简单,而且节奏缓慢,滥用民族音乐,与当下的影片剪辑节奏格格不入,导致观众惯性的视听观感体验不适。
观众选择直接决定影片的票房收益。目前,少数民族影片仍存在挑战观众视听惯性的情况。同时,少数民族影片品质做到可以和院线影片媲美的其实并不多见。少数民族影片创作大多还处在舒适区里,不求票房,只诉情怀,这和其背后的主控公司的追求不无关系。但这一现象正在改变。
数读四类少数民族电影出品、
制作公司:
定位不同,目的不同,
手段不同,发展不同
这么多年来,少数民族影片似乎就是一个不赚钱的营生,也不具有全民观看属性。拥有“业务追求”的导演和演员,一般都不会想要借此博出位。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似乎也不会看上少数民族影片所带来的那点儿利润,更不要提拍摄此类影片所要经历的诸多麻烦。
但少数民族影片仍然活着。近来,活得还越来越好,颇有种星火燎原之势。
在此,拍sir将支持少数民族影片的背后力量总结为四朵金花,也正是这四类企业、机构的存在,让少数民族电影活着,并活出精彩。
第一朵:各地区电影制片厂
1999年,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 、陈好主演的《那山那人那狗》,用仅为210万元左右的制作成本,撬动了日本超过8亿日元的票房。
同时,这部讲述了发生在湖南西部一个家庭的故事影片,获得了国内外多项大奖。该片出品公司为潇湘电影制片厂 和北京电影制片厂。
在我国,像此类的电影制片厂非常之多,如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等。它们也是扶持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碧罗雪山》、《吐鲁番情歌》、谢飞导演执导的《益西卓玛》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它们出品公司便是国内各地区的电影制片厂。
2010年之前,我国各地区电影制片厂是扶持少数民族影片最为重要的单位。不过因为制片厂的国家属性,由它们出品、制作的少数民族影片大多属于制片厂下发的任务,影片拍出来也是主要用于国际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由此类出品公司出品的少数民族影片,有很多具有在多个国家放映的记录,但没有票房显示。
同时,它们出品的影片在票房追求上,并没有太大野心。而且,通过上文表格显示,由其出品的影片,票房整体表现也不够出彩。
第二朵:党政机关等国家政府部门
与各地区电影制片厂一样,由党政机关等国家政府机构出资支持拍摄的少数民族影片,基本没有票房需求。由它们支持拍摄的此类影片,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地区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以及歌颂有关模范。
政府对此具有绝对话语权,意志强大,在内容上介入很深,属于定制类影片。
去年上映的藏族影片《金珠玛米》,出品方便具有党政机关基因,该影片也是为了宣传西藏昌都这个城市而进行的拍摄。
由贵州省阿西里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出资拍摄的彝族电影《文朝荣》,更是具有明显的榜样宣传用意。
此影片揽获票房548.5万元,名列少数民族影片票房榜前列。根据豆瓣上的网友留言可以看到,很多走进影院观看《文朝荣》的观众,大多是应单位组织的号召,或是由领导包场进行支持。
▲《文朝荣》豆瓣留言
单位包场,集体观影,这也是此类出品机构的一大特色。
第三朵:国内外专业机构
如果说国家相关机构出品的少数民族影片对于创作者来说约束多多,创作不够自由,那么国内外专业机构扶持的此类影片,对于创作者来说则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或许也正是因为创作不再受限,让拥有此类出品公司基因的少数民族影片,大放异彩。
比如蒙古题材影片《季风中的马》,是由美国Genghis Khan Films制作和发行,并于2015年在美国上映,豆瓣评分高达8.3;
王全安的代表作《图雅的婚事》,是由Maxyee Culture Industry制作,该影片也让岌岌无名的王全安一炮而红;
著名导演章家瑞执导的《红河》,制作出品公司则为IDG China Media,该影片不仅在2009年收获840万元的票房,还让观众对瑶族有了更深的理解。
接着说国内运作少数民族影片的专业公司。其实此类企业运作的影视项目不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领域,而是对某类影片有所偏好,在此可以统称为文艺片。我国取得较高票房的少数民族影片,其背后的出品公司基本出自此类。
像北京天空之城影视有限公司,及其100%控股的子公司深圳马灯电影有限公司(参与影片:《冈仁波齐》《喜马拉雅天梯》《皮绳上的魂》等)、天画画天(北京)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影片:《路边野餐》《塔洛》《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及其100%控股企业麦颂影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出品影片:《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狼图腾》等)等都出品了不少此类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天画画天(北京)影业有限公司,经理为单佐龙,他同时在麦荡影业(上海)有限公司有36.8%的股份,此公司和毕赣关系紧密。
第四朵:影片主创主控型公司
由主创投资成立的影视文化公司,对自己参与的影片进行出品,是近几年少数民族电影也可以说是整体影视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投资形式。
影片的主创不仅负责影片的内容,还担负起招商引资的重担。比如,万玛才旦的影片背后基本都会有北京喜马拉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由他100%控股的青海嘛呢石影业有限公司的影子。
去年,崔永元执导的《您一定不要错过》这部记录内蒙古过往的纪录片,出品公司的负责人便是该影片的导演麦丽丝和德格娜。松太加的《阿拉姜色》的出品方是小金斯古拉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的负责人是影片中的主演兼制片人容中尔甲。
▲容中尔甲
像此类由影片主创出品的少数民族影片,近来愈加流行,而且影片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多元、丰富。票房表现上也相对有所突破。
少数民族影片随着资本运作层面的破壁、突围,市场表现上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这是一件好事。
总结·少数民族电影向何去?
无论当前少数民族电影市场表现如何,不可否认,少数民族影片整体的发展,确实问题重重,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竞争力。起码,《冈仁波齐》做出了榜样,让大家看到了此类影片的潜在市场。
上文,拍sir已经说了当前很多少数民族影片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这些少数民族影片的出品公司进行了分析。而且票房数据证明,少数民族影片在市场上是有生存空间的,只不过在当前市场上,该类型影片的票房竞争实力并不大而已。
在拍sir看来,宣传向的少数民族影片会成为少数,大部分少数民族电影开始谋求票房成绩。
若是此类影片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拥有更好的未来,获得观众的认可并为其买单,是重中之重。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同时满足三点:
首先,“内容为王”时代,观众只会为好的影片买单。之前的《无名之辈》证明了这一点。少数民族从来不缺少好故事,但是缺少会用镜头讲故事的导演。当导演的实力获得提升、创作能力得到加强,那么在创作端,少数民族影片的内容则得到保证。
当下,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电影人正在崛起,像万玛才旦、松太加等人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民族影片正名。
其次,少数民族影片需要有资本背书,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影片拍出来没有专业的运作团队进行宣传,那么无疑会让影片的票房大打折扣。而且,如果项目资本足够,邀请有分量的演员或是导演参与进来,也会增加影片的号召力,拉动市场票房收入。
最后,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口味需要市场培育。影片归根结底是给观众看的,而观众的观影倾向决定着影片的票房表现。想要让少数民族影片在当下市场成为一股有劲的力量,观众是关键。他们品味还需得到多元化开发,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各界的努力。
当少数民族影片内容质量得到保证、创作实力得到提升,资本不再是个问题,并且拥有专业的商业运作公司在背后支持,那么距离少数民族影片实现下一个“小目标”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