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的《好莱坞往事》,真的丑化李小龙了吗?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观看昆汀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好莱坞往事》时,看到有这样一幕: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虚构角色Cliff Booth是一个特技替身演员,他在剧集《青蜂侠》的片场看到麦克·莫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观看昆汀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好莱坞往事》时,看到有这样一幕: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虚构角色Cliff Booth是一个特技替身演员,他在剧集《青蜂侠》的片场看到麦克·莫饰演的李小龙正在“吹嘘”自己的功夫有多么厉害,然后Cliff上前跟李小龙过了两招,结果李小龙被Cliff掀翻在地。

当时看到这一幕时,我内心“Hmmm”了一下。这个“Hmmm”的意思大概是,我不太确定这个设计是否合适。但后来听说影片很可能会引进国内时,我可以确定这场戏会被国内很多观众口诛笔伐。

结果没想到的是,影片最近刚在北美公映,这场戏就已经引起轩然大波了。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率先站出来,认为《好莱坞往事》极其不尊敬且嘲笑侮辱了她父亲。李香凝的发声,瞬间点燃了之前指责影片物化女性角色、抹去有色人种角色以及片方并没有事先征得波兰斯基的同意等等争议之声,把《好莱坞往事》和昆汀推到了风口浪尖。

李小龙家人的不满 - 

李香凝告诉美国媒体:“我明白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一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电影中的主角都是反英雄式人物,而且也是昆汀的又一次狂想。我明白这场戏的意图是想让布拉德·皮特的角色看起来特别厉害,连李小龙都可以打败,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我的父亲是一个傲慢又自恋的一个受气包,这实在太让我心碎了。而且我觉得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昆汀这次是过头了,取笑我父亲并把他塑造成一个傻蛋。他把我父亲的自信扭曲成了傲慢,把他的智慧扭曲成了笑料。这就像我父亲当时被白人统治的好莱坞欺负时一样。”

李香凝现在是李小龙家族企业的总经理,同时也管理以她父亲命名的慈善机构。

李香凝

“我认识麦克·莫,他是一个很努力的演员,他也很爱我父亲,我对他没有任何意见。我只是觉得片中的形象是非常刻板可笑的,那就不是一个角色,只是一个刻板形象。可能麦克·莫是被要求这么演的。”

李香凝甚至怀疑昆汀是不是李小龙的粉丝。“他说他是我父亲的粉丝,但我不信。我觉得他只是喜欢一切看起来很厉害很强悍的人事物罢了。我觉得他喜欢我父亲的银幕形象,喜欢他在电影中打败对手的瞬间,但我不认为他了解我父亲的真实为人。”

与此同时,李小龙的妻子Linda也认为影片中对李小龙的刻画“非常糟糕”:“我觉得这个角色就像是李小龙的一个刻板形象,把他变得愚蠢可笑,而且很丑化他的华人身份。这跟真实的李小龙实在差太远了。”

- 争议不断 - 

其实《好莱坞往事》的争议已经很多了,比如片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女性主角莎朗·塔特的戏份少得可怜,比如片中对女性遭受暴力的无节制刻画,比如故事讲述了波兰斯基最黑暗的一段人生但却从头到尾都没跟波兰斯基沟通过,等等。所以李小龙这个事一爆出来,就让《好莱坞往事》更加陷入危机公关的泥潭了。

在片中饰演李小龙的麦克·莫认为他的表演,是对李小龙的一次致敬。而对于昆汀来说,这场戏的目的更加明确:让虚构角色Cliff显得特别厉害,具有能置人于死地的能力。这个其实也在片头由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角色提到过,他对小李子饰演的Rick介绍Cliff时提到,Cliff能当特技演员因为是个很厉害的打手。

研究中国电影的华人学者Jeff Yang解释道,任何要用到李小龙形象的时候都应该深思熟虑且倍加谨慎。“我的疑问点是,消费和致敬的界限在哪里?整个事件在我看来都很讽刺,因为昆汀是个著名的李小龙粉丝,至少他是这么声称的,但却做出了这样的诠释。”

李小龙跟影片的女主角莎朗·塔特一样,都是在那个年代追逐自己电影梦的真实人物。就在他即将凭借1973年的《龙争虎斗》红遍美国成为巨星前,李小龙离开了人世,享年仅32岁。而莎朗·塔特更是在1969年被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杀害。所以两人的命运是有相似的悲剧性。

昆汀曾在《杀死比尔》中让乌玛·瑟曼身穿李小龙著名的《死亡游戏》黄色连衫裤,但在《好莱坞往事》中,昆汀试图重构历史,让这些真实的人物,无论是莎朗·塔特还是李小龙,服务于影片的两个虚构白人男主角,布拉德皮特饰演的Cliff和小李子饰演的Rick。而到了这场Cliff和李小龙的切磋戏,观众似乎要么跟着一起笑,要么觉得无比尴尬。

- 或许这并非昆汀的本意- 

童年时期经历过60年代好莱坞的影评人Claudia Puig说,其实《好莱坞往事》对那个年代的还原是非常表面化且狭隘的,昆汀或许本来就没有打算把它做成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历史还原,这或许只是他又一次主观且情绪化的历史狂想/意淫罢了,而片中角色也因此不会那么有层次感,都只是情怀道具,所以出现李小龙这一幕也是可以理解。Claudia Puig还指出,《好莱坞往事》的两个主角也时不时会说几句现在看来非常种族歧视的话,但这就是昆汀故意为之的,都是为了“做旧”使用的伎俩。

华裔影评人周瑜认为,李小龙在西方的形象,已经完全传奇化了,他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东方哲学家,而且无人能敌。但在《好莱坞往事》中他竟然被男主角打败了,这让很多人一时无法接受,但电影所做的,其实只是让这个传奇人物“具有人性”,褪去他的传奇光环,还原他作为一个演员的身份。“如此多针对这场戏的愤怒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大家似乎都在争先恐后剥去李小龙人性的那一面。”

在1966-1967年的时候,李小龙正在剧集《青蜂侠》中饰演超级英雄青蜂侠的助手,这其实对于一个华人演员来说,在当时“纯白”的好莱坞时间非常不容易的事。而在《好莱坞往事》中,小李子饰演的Rick是一个急需证明自己的电视明星。所以周瑜认为,李小龙和虚构角色Rick是有共通之处的,如果影片让李小龙脱离他的传奇光环,还原他作为一个演员的身份,其实是增添了这个角色甚至整部电影的层次。

“我认为昆汀是在试图去除或者减少那个年代的传奇色彩。而李小龙在后来变得如此触不可及,所以昆汀当然也希望在一个“去传奇化”的电影中去除李小龙的传奇光环,让他变得更具有人性。”

甚至有影迷提到,1967年《青蜂侠》有一集本来是要让李小龙饰演的加藤被打败,但李小龙不同意,最终剧本改成了平手。那《好莱坞往事》这场戏会不会是昆汀对这个八卦的一次调侃?当然每个人或许都对这场戏或者对昆汀的选择有不同的解读,但同时更值得注意的可能是北美观众面对这场戏的反应。

- 真正的歧视来自观众的反应- 

“如果你准备去看《好莱坞往事》,如果现场有其他观众,建议你在李小龙这场戏的时候观察下他们什么反应,可能你会看到最根深蒂固的歧视长什么样。”周瑜这么写道。

这里要说一下,歧视的英文是Racism,其实Racism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种族歧视”,一个是“种族刻板印象”。歧视显然是负面的描述和刻画,而刻板印象不一定负面,但是“一竿子打死整个群体”,否认个体的独立性和价值。

很多亚裔和华人影迷都注意到,在影院观看这场戏时,其他观众中会出现对大银幕上李小龙的嘲笑声。这也是李香凝在观影后提到的,“坐在影院里面听到其他人都在嘲笑我父亲,这太让我不舒服了。”

一个专门研究好莱坞种族文化的亚裔学者说,“所有让李小龙显得坚不可摧的在《好莱坞往事》中都变成了可笑的。他的功夫变成了笑料,他的哲学智慧变成了幸运饼干式的廉价语句,而他在打功夫时发出的声音更是直接被影片虚构角色Cliff当场嘲笑。

剧本根本就不应该让一个有色人种的刻板形象去服务于白人主角,并以此让白人主角显得更为强悍,还惹得观众大笑。”这个学者还指出,李小龙已经是《好莱坞往事》中最显眼最突出的“有色人物”了,黑人角色和拉丁角色则是完全消失的。

不过60年代的好莱坞他们的确大多都是隐形的,这也是为什么李小龙的成功显得更为难得且传奇。而索尼在宣传《好莱坞往事》的时候也着重宣传了片中将出现传奇人物李小龙,但影迷会失望的发现,在这部165分钟的电影中,李小龙只有一场戏。

“其实剧本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写,这场戏完全可以写成两个角色的傲慢冲突。但最终为了不对布拉德·皮特的明星光环造成一丝一毫的危害,他的角色Cliff不能傲慢,所以只能危害李小龙的形象了。”一个美国影评人这么写道。

这让我想起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据说小李子在《好莱坞往事》的片场拍戏时他的经纪人有条规矩,现场工作人员不能直视小李子,不能跟他对视哈哈哈哈哈哈。

- 所以...... - 

说回李小龙。其实李小龙对美籍华人群体甚至对我们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明星,这毕竟是第一个在美国社会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可被崇拜的华人银幕形象和电影巨星。所以也很容易理解为何《好莱坞往事》这样对李小龙的刻画,会对很多人造成不适,尽管这可能并不是昆汀的初衷。

但就像上文所说,可能大家到时候看了《好莱坞往事》,对这场戏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解读,可能会有影迷朋友就是觉得昆汀非坏即蠢,也可能会有影迷朋友觉得米国人都太政治正确。但还是希望大家到时候在积极讨论/撕逼之余,可以多点时间聊聊这部电影本身如何。

争议归争议,电影归电影。

可能我是属于那种总是能把这两者分得很开的影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