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涛量为零” 《来访》里还剩多少贾樟柯味道?

这是仅用一天时间、一台手机、一部电脑书写的故事。

最近新片寥寥,贾樟柯却推出了“新作”。对贾樟柯而言,这部作品可谓是非常“特殊”。

《来访》是一部时长3分钟58秒的短片,聚焦疫情下的民众生活。据导演介绍,这是仅用一天时间、一台手机、一部电脑书写的故事。

它诞生的契机,是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发起的以“空间”为主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聚焦隔离生活的短片拍摄计划。该计划邀请来自全球多位导演同题创作,规定每部短片片长应在3分钟左右,且全部拍摄必须在室内空间完成。

与贾樟柯一同加盟这一短片计划的导演还有伊尔蒂科·茵叶蒂(《肉与灵》)、拉杜·裘德(《喝彩》)、德尼·科泰(《柔肤》)等。

该片的第二大“特殊”之处,则在于“含涛量”的多寡。熟悉贾樟柯导演的豆瓣资深用户大约都知道一个“小众梗”,贾樟柯的影片女主角常常是他的妻子——演员赵涛,而一次网友评论中用到“含涛量”三字来表述赵涛戏分多少后,便成为了一个侃点。

而这部影片主演名单中有贾樟柯本人,却没有赵涛,“含涛量为0”一度成为其热门评论。

而最令人大跌眼镜的还是本片的两极化评论。4月21日,《纽约时报》网站发布了贾樟柯等五位国际知名导演以“疫情”为背景创作的短片。并评论称:“从视觉上来讲,贾樟柯导演的短片《来访》是最精良制作的作品,而他仅用了一天和一台手机进行拍摄。”

而与此同时,原本颇受豆瓣文艺青年们“偏爱”的文艺片导演贾樟柯,却只得到了5.4的总评分。

许多网友评论也“思路清奇”,要么调侃“含涛量”,要么对标各平台短视频,与影片主题相去甚远。著名影评人“桃姐”也在评论里调侃“洗手液抢眼”。

谈及此,《来访》的特殊性已呼之欲出,不必再赘述,而究竟能否在片中找到我们熟悉和喜爱的贾樟柯式创作风格,成为我们接下来最关心的部分。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拉开了本片的帷幕,由此开始的黑白色调也贯穿始终,这再现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民众生活的物理真实与心理真实两个方面。

一是疫情期间朋友、同事见面的谨慎与无奈,口罩、体温计、消毒洗手液,一个也不能少。而放诸于影视行业被迫停滞的背景之下,电影人间的会面则更能突显这一点。

黑白色调则传递了疫情暴发期间部分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单调和压抑,无法走出门拥抱春天的日子,似乎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

台词还是贾樟柯式的,能少则少,闲聊是常态。

——“过来了。”

——“来啦。”

五个字就交代了两位主角见面寒暄的全部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影片时长实在有限,而导演想说的内容又太多。本片细节部分的彰显,从比例上看来,的确远远超出了贾樟柯长片创作时的习惯。大量的近景与特写镜头,对握手、洗手、消毒的突出展现,就没那么“贾樟柯”了。而活脱脱一支洗手液广告的、无比直白的特写镜头,也成为了网友评论调侃的“重灾区”。

这种细节呈现也持续影响影片后半段。以彩色镜头表现的花与树的生命之美,用缺失的一道色彩象征被疫情切割的春天,一切寓意昭然若揭,却也被指隐喻得过于直白,失去了他往日作品的“高级感”。

不得不承认,看到这里,小编也略有些失望。而结尾处的设计,却把本片从“歪路”上拉了回来。

首先要肯定的是,对于一部三分钟短片,贾樟柯却严格做到了起承转合的完整呈现。从碰面时两人状态的“起”,到消毒洗手谨小慎微的“承”,再到看见春天的颜色,交换眼色轮流取下口罩喝茶的“转”,最后落在一起观影,通过银幕张望拥挤而有温度的人潮之“合”,清晰而利索。

第二是“元电影”的概念。看到结尾,我们才发现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当我们不能走到门外触摸春色与天光,银幕变成我们的那道光,让我们得以亲吻人潮,亲吻世界。作为一位电影人或影迷,的确是会为之感动的。

第三便是这攒动的人潮。遗留下来的素材成为了此刻最动人的景观,人们紧紧地靠在一起,像浪潮一样轻轻摇摆。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摩肩接踵的温暖,也可以看作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悲伤狂欢。

究竟是什么?涛声响起,贾樟柯什么也没再说。

漂亮的结尾,也留下了一个可供调侃的“新梗”——谁说“含涛量为零”了?难道你没看见片中的海报和片尾这“涛声依旧”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