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逆袭成春节档最大黑马,我们真的进入国产科幻元年了吗?

今年被不少舆论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开启的一年。

没想到吧?这个春节档最大的话题电影不是宁浩黄渤、不是韩寒沈腾、甚至不是星爷宝强,而是这部——《流浪地球》。

春节档大战刚过去三天,这部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的国产科幻片便以标准黑马的姿势完成了逆袭。上映三天,票房一路攀升。大年初一上映首日进账2亿排位第四;初二收2.61亿反超《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蹿升到第二位;大年初三票房已达3.4亿,把排名第一的《疯狂外星人》也甩在身后,单日票房跃居第一。

口碑方面,在两大购票平台猫眼和淘票票,《流浪地球》都保持着9分以上的高分,偏文艺青年和影迷向的豆瓣打分虽从刚上映时的8.5降到目前的8.1,在春节档众片中也可谓一枝独秀。

毫无疑问,《流浪地球》让观众嗨了!

这样的结果,早有预兆。带着“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如虹气势,《流浪地球》是春节档唯一一部在大年初一公映前举办了媒体首映和小规模公开点映的片子。片方的自信来自于:1、先期极小规模业内看片给出的良好反馈;2、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上各种原著粉、科幻粉一水儿的吹爆。

官方大方转发这一水儿的“世界级”,蜀黍真是吓得虎躯一震。

《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近五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几部太空科幻片,貌似都没享受过如此“盛誉”。

当然,如果你曾耐心翻过更多评论,那么应该不难发现,夹在在一水儿吹爆中的“异声”,“黑”的槽点也非常集中——“吴京”“太空战狼”。

其实早在十几天前,蜀黍就有幸作为全国首批观众,观看了《流浪地球》在北京的首场提前放映。两个多小时的特效、音乐、情绪不间断轰炸之后,真的有一股想原地爆炸离开地球的冲动。

之所以没有马上发推文,是想等情绪冷静下来,以便能用更广阔的视角和足够客观平和的态度,来说说这部可以预见的“中国年度现象级电影”。

以下,就先从“国产科幻电影”说起。

其实国产科幻电影并不是今年才诞生的,远到80年代的《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死光》,近到周星驰2008年的《长江七号》等等,都在科幻类型里做过尝试。

今年被不少舆论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开启的一年。

首先是数量上,以科幻为题材的国产片在今年可谓是频繁涌现,已经在上映,或者提上日程的已经有四部:《流浪地球》《上海堡垒》《拓星者》《明日战记》。而这还不是全部,据传正在策划的科幻片差不多在10部以上。

其次从内容上看,科幻元素也从辅助作用,变为在电影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加入了更为宏大的想象和视觉表现。过去的“国产科幻”大多还停留在地球,现在集体进入了宇宙。

单看外观,国产科幻片的确有了与好莱坞更近一步的感觉,因此说是“元年”也不为过。

要开启如此重要的新起点,自然要有一部电影身先士卒。《流浪地球》便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在正式与观众见面之前,《流浪地球》并不被看好,其中的原因有大致总结起来有三点↓↓

其一,科幻片是对电影工业的考验,它需要各类技术专业部门的紧密配合,而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制作团队,更不用提流畅的工业流程;

其二,同样是将刘慈欣小说影视化,本来炒得沸沸扬扬的《三体》项目已经销声匿迹。虽然具体原因片方并没有说明,但书粉们已经默认是因为改编难度大任务太艰巨,所以《流浪地球》这么“强行拍”必定要毁原著。

其三,吴京的加盟预示着电影将充斥“战狼风 ”,在观众看来这是一种过于激进的的民族自豪感。

就完成度来看,《流浪地球》在视觉层面算是给出了还算合格的答卷。为了更直观展示团队所作出的努力,片方在宣传时都用的数字来量化↓↓

3000张设计图、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运用新的VR技术考量虚拟场景....

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新西兰的维塔数码(《阿凡达》《魔戒三部曲》的视效公司)的加入。

肉眼可见的结果是,虽不能说做到了极致但超过了预期,在大场面的营造上像模像样,用大银幕看颇有大片沉浸感。

至于第二、三个问题,则是紧密关联的。实际上《流浪地球》完全无法用“是否尊重原著”这一标准来从审美和质量上进行判断,电影和小说完全是毫不相干、两个风格的故事——原著充斥着末日来临的绝望与混乱,而电影则是一个彻底的灾难冒险片,并且透着无处不在的民族自豪感。

刘慈欣的原著小说《流浪地球》故事大致是这样:若干年后的未来,太阳开始老化,科学家得出结论,太阳在短时间内会产生聚变形成氦闪,从而吞并地球。

在逃生计划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不同意见,地球派支持在世界各地建造发动机,让地球整体逃离太阳系,去到最近的比邻星系,这个计划即为“流浪地球”。

而飞船派则主张建造如北京上海这样城市体量大小的飞船搭载人类离开,但这个计划因为飞船的生态系统不足以维持人类生存而作罢。

十多年后,地球离开了太阳系,而太阳并没有发生异常,很多人开始质疑太阳氦闪的说法,认为是联合政府为了统治全人类的骗局。最终暴乱发生,联合政府高层被处决,此时氦闪却爆发了。于是人类只能在宇宙中继续飘荡……

很明显,电影《流浪地球》虽然保留了原著小说的故事设定,但基调已经完全改变。关于人类及地球生存的争论和很多科学论述被删减,转而变成了“灾难背景下,两个英雄的故事"——吴京饰演的父亲,和屈楚萧饰演的儿子,他们分别在空间站和地球执行着拯救全人类这件事。

在各自的冒险中,他们也重新认知了彼此,并且修复本有隔阂的父子关系。儿子在地球的故事、以及小说里的很多角色也被删除,直接简化为与修复发动机的救援队一起踏上征程。

而小说中“不和谐”的因素都消失了:幸存的几十亿人口,并没有对”流浪地球“这个计划以及自己的未来提出任何疑义。他们空前一致团结,数万个个小分队一起出动修复发动机,百折不挠。

屈楚萧饰演的儿子

电影版在人设的转变上也是巨大的。原著中吴京的父亲一角是末世中人类的缩影:由于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一切,因此精神状态也被改变。他甚至随随便便就爱上了儿子的小学老师,抛弃妻子去和“爱人”同居了两个月。

而电影中的父亲吴京,是一个纯粹正能量的英雄。肩负拯救地球的使命,不得不狠心离开妻儿,在遥远的空间站执行任务,一待就是17年。舍小家为大家,在这个领军人物身上,体现了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集体主义精神!

把一部”末世科幻“改编成”灾难主旋律“,其优势与劣势都极其明显。纯“正能量”的电影,是易于被更广大的国内观众所接受的,也最易调动普通观众的情绪。

电影版《流浪地球》对于情绪的表达非常直接,甚至达到”夸张戏剧化“的程度。男性角色的人物演绎,使用了清一色的“马锦涛咆哮式演法。”说话基本靠喊,一言不合就battle。如果说《战狼》是一个直男的高潮,那《流浪地球》就是一群直男的集体高潮。这种嗨感,在大部分观众眼里,也直接转化成了“爷们儿”“够硬”的代名词。

而从”煽情“这个层面讲,电影对普通人泪点的拿捏相当准确。父亲为拯救地球上的儿子竭尽心力,儿子对于爱与责任的逐步认知,人类执行拯救地球壮举时的牺牲,都极易让观众进入状态。

小说里大量的科学释义被拿掉之后,电影就不需要再费力做相应的解释。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动作戏:飙车、高空坠落、太空跳跃...一系列灾难性的物理和地理现象成为“大场面”最好的来源——地面塌陷,房屋震毁,不停带来生理刺激。

可以说,《流浪地球》是一部普通观众接受度很高的、计算精准的爽片。它以父子的视角分别展开空间站故事线和地球故事线,最终再交汇到一起,表现“人间有真情”,亲情、团圆等元素正迎合了春节的情绪,也是以家庭为重的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削弱“科学”的存在,加入容易理解的冒险剧情,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科幻片”的观影门槛。

吴京舍身拯救全人类,屈楚萧所在的地球救援小分队成功号召各国的士兵团结起来为人类争取最后的生存机会,都是赤裸裸地对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到这里可以明确的是,《流浪地球》的主旋律感并不全来自于吴京。它各方面都符合“主旋律”三个字的定义: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光辉人性。

可能因为吴京爱国特种兵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次又再一次只身完成了拯救人类的关键一步,所以影片才会在感觉上类似“太空版《战狼》”吧。

观众的各方面基础需求都被满足,《流浪地球》可谓是成功的娱乐向商业类型片。

普通观众的嗨感满足了,那“科幻”呢?

让我们回到这个片子在映前被探讨最多的核心议题——“国产硬科幻”。首先来明确一下关于硬科幻的通俗定义。

按照此定义,肉眼可见的,《流浪地球》跟”硬科幻“没有半毛钱关系。

尽管在形式上,《流浪地球》已经学到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部分元素。你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很多经典科幻片的影子。

空间站里会控制一切的AI,就神似《2001太空漫游》的HAL9000。

《流浪地球》的AI和HAL9000

父子一个在太空一个在地球分离十几年的设定,也总是会让人想到同样父女分离的《星际穿越》。

但《流浪地球》既放弃了科幻片的前提——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对自身存在渺小的认知;也放弃了科幻片精神内核——探讨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情感。

它明显地缺乏一种哲学式的思辨精神,无法引发观众对于生命本质的思索。

这是从剧本创作之初就被摒弃的一点,创作团队的想法是,这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故事,要用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表达,也要有最朴素和普世的情感。显然电影版《流浪地球》的野心仅在于,做出一部让观众看懂,又哭又笑的大片就行了。

所以观众最终看到的,是一出被安置在科幻背景里的中国传统热闹堂会。——人定胜天、感情至上、英雄可以拯救一切!谈逻辑的、谈科学的、谈可能性的,统统不可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不能说这个选择是完全错误的,至少它在商业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从片方的角度看,作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山之作,《流浪地球》只有不赔钱,才能让耕作投资人和导演树立信心,让中国科幻片有资本持续进步。

但从创作者的角度说,一部被定义为“中国科幻电影开山之作”的成功榜样,其实跟真正的“科幻”压根不沾边儿,而是靠极具主观情绪色彩的设计被人们所喜爱和认可……这样的成功,真的“真实”且“有意义”吗?

科幻的本质并不是单纯想象力的猎奇,而是以未来对应当下,让人自省。探索宇宙所带来的生命思索、时间与人类的关系这些永恒的哲学命题不复存在,科幻片也就失去了最富魅力的一面。

这看起来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放眼世界的观影经验告诉我们,商业和艺术深度并非不可兼得。或许更多国产科幻片的后来创作者,应该学着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也相信观众的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