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的电影院,真是要被悬疑电影承包了。上周刚上映了一部西班牙的《海市蜃楼》,昨天又来了一部印度的《调音师》。
以往引进的印度片都以社会现实为主题,大多是强调性别和阶层的平权,这次竟然是一部悬疑电影?有点新鲜。
更有趣的是,搜索片名还会发现,除了这一部《调音师》,还有另一部标注了“短片”的《调音师》,而它们之间的故事相似到惊人,都讲了一个假装盲人的钢琴家,如何意外地目击了一起凶杀案。
是的,其实这部印度的《调音师》,就是根据法国的同名短片改编的。
十年前,这部短片可是掀起了不小的热度,因为情节实在是跌宕起伏,精彩异常。13分钟里,既有人性洞察,也有高能反转,最后的开放式结局更让很多人不停找细节分析。一部悬疑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法国版《调音师》都已经做到了巅峰。十年过去了,这部短片在豆瓣上的评分还是9.2。
在前人已经做出了经典的基础上再来翻拍,并且还要自行扩充剧情,不用细想也是一件极其有难度的事。拍不好,同时要担上毁经典和剧情注水的两大骂名。
最终,印度版《调音师》的口碑神奇地爆了:成为IMDb 2018年评分最高印度电影,烂番茄新鲜度100%,豆瓣8.4分,妥妥预定今年最受关注的悬疑电影。
只有13分钟的故事,剩下要怎样发挥?印版《调音师》用了三种方法。
1、扩充细节
男主角要装成盲人,为什么要装?怎么装?对生活有什么影响?都是一连串的疑问。
原版的解答很简洁:参加钢琴大赛失败,男主角陷入人生低潮,发现以盲人的身份去做调音师会得到额外的友善和同情,最重要的是,还能获得专业能力上的认可。因为人们都认为,失去双眼的钢琴家,听觉会更加灵敏。
真是一个有趣的人性测试。
印度版《调音师》,在此基础上把人性的两面放大了。你以为装成盲人,只是能享受到被同情的便利吗?
每天出门,他都要被隔壁的熊孩子戏弄,以及接受没有办法反抗的骚扰。
除此之外,他还要接受生活的考验:怎么在面对外界刺激的时候,抑制住生理上的直接反应,冷静地装好盲人?
比如,前一秒好好泡着咖啡,一回头,恐怖面具就在眼前↓↓
敢动吗?不敢动。
这种试探还有很多次,每一次都惊心动魄。
可再尽力伪装,生活也不是天衣无缝的。卸下了伪装想看一看窗外,熊孩子 is watching you↓↓
会不会被揭发?是这部电影的一个谜。
2、丰富故事
《调音师》最精彩的就是假盲人目击妻子杀夫现场。13分钟的原版由于时长限制,直接展现了凶杀案的结果。但这一部分,也是最值得联想的部分:妻子为什么要杀丈夫?他们都是什么身份?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
以及那13分钟没来得及告诉我们,我们又最想知道的后续:假盲人如果活下来了,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真相说还是不说?
印度版《调音师》很聪明地给凶杀案夫妻安上了一个最容易让人有八卦联想的人设:有钱老男人,娶了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美貌妻子。但老男人的女儿从来也不把她当妈看,她想依靠这个老公完成逐梦演艺圈的梦想也没实现。
生活不和谐,出轨顺理成章。不小心看到了出轨现场的丈夫,果断就被妻子解决掉了。
法国版短片最精彩的部分也被还原了,即如何在凶案现场装作若无其事弹钢琴。印度版还做了更多发挥,弹着琴,眼前是凶手们在处理尸体的画面。
对男主角来说,这一定是人生中最漫长的几分钟,他的情绪已经通过琴声节奏表现出来了,越弹越快,音符越来越激烈。
活下来的男主角还面临着人生的一大悖论:揭露凶案,就要暴露自己的诡计,再也做不了天才钢琴家。不揭露,良心又过不去。
但是,你以为印式《调音师》就只讲了心理挣扎这么简单?惊喜可是都藏在“目击”之后。
3、本土特色
敢于“揭露”是印度电影的特点,《调音师》当然也不放过。在凶杀案之后,还安插了男主角被抓到黑市险些被“偷肾”的经历。
戏份不多,但一条黑色产业链呼之欲出。
那么问题来了,悬疑片里最让人感到“爽”的反转在哪里呢?
反转的核心,就是男主角的眼睛到底有没有瞎。
男主角几度在瞎与不瞎之间徘徊,这就成了一个“狼来了”的故事,怎么向别人证明自己?
另一边,杀人案的连锁反应也不会放过他,精明的凶手在一次次试探他是不是真瞎。
女凶手还要制造出轨的假象,让男主角的女友认为他始乱终弃。最终他的身边没有一个值得可信赖的人,彻底陷入绝境。
此时反转又来了,男主角上演了一出“绝地求生”,策反了要卖他肾的团伙,成功绑架了凶手。
是的,卖肾情节不仅仅是为了“现实主义”,更是引爆故事的关键点。
这一段也成了全片最精彩之处,男主角与女凶手之间,立场不断变化,两个人互相利用又互相陷害。谁生谁死,必须看到最后一秒。
在一切都看似豁然开朗之际,反转又一次来了。
男主角去了想去的伦敦,参加了想参加的钢琴比赛,过着风平浪静的生活。然后,接过拐杖的他,精准打飞了路上的易拉罐↓↓
此时的他,到底是真瞎还是假瞎,又要观众去找线索。
更细思极恐的是,那一段与女凶手的大战,是他和许久未见的女友之间的谈话内容。
这段故事是真是假?又成了一大谜团。
不断抛出问题,这才是悬疑烧脑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永远猜不透故事下一步的走向,留下耐人寻味的线索,也是悬疑爽片的愉悦之处。
当然,扩充成两个多小时的印度《调音师》,也并非没有问题。它和其他印度电影一样,铺垫过长,中间夹杂了太多歌舞,浪费了不少时间。
并且这部电影整体风格也不是统一的,影片开场像是印式言情片,男主角和女友浪漫相遇,中间上演了法国《调音师》的情节,结尾和女凶手斗智斗勇的反转颇有宁浩的荒诞风。被试探是不是真盲人的部分,则是完全会让人笑出声的喜剧。最后男主角在小酒吧的弹唱,时不时还会让人想起《爱乐之城》。
但因为故事足够有趣和刺激,从影片开始第一秒的线索都能一直用到最后,这种“野蛮混搭”反而成了特色,形成了乱中有序的趣味感。
在观众被爽到的前提下,这种不讲基本法的操作大概也可以被原谅了。既有如坐过山车一般的观影体验,又有足够的娱乐性,就是悬疑电影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