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黑暗命运》昨天上映,首日票房6600万。
也许因为这个系列的第四、五部质量较差,回归的第六部口碑还不错,豆瓣开画分数7.3,烂番茄新鲜度70%,Metacritic评分54。
回归的《终结者:黑暗命运》首先是打好了一副情怀牌。
经典的开场“裸体穿越+抢衣服”的惯例镜头依旧如此熟悉;T-800(阿诺德·施瓦辛格饰)和莎拉·康纳(琳达·汉密尔顿饰)两位标志性人物回归;莎拉戴着墨镜手持火箭筒喊出了经典的“I will be back”;T-800两鬓斑白,台词变成了“I won't be back”,也真的没回来。
尽管旧瓶新酒,两位标志性人物并非主角,而是加入了新的主角在前台。但抛开情怀因素客观评价,有卡梅隆把控的《终结者:黑暗命运》只能说是重回正轨,质量依然有些勉强。
《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努力与挣扎
《终结者:黑暗命运》在叙事内容上衔接了这个系列的第二部《终结者2:审判日》。故事主时空设定在2020,作为保护者或杀手的终结者们从2042年穿越而至。2020年,“军团”取代了“天网”,而且它们的机器人们更加强大。“军团”派遣了最新型号的REV-9,前来杀害未来的重要人物丹妮。丹妮、格蕾丝、莎拉、T-800,组成了一支小型反抗联盟。
为了增强情怀牌的冲击力,重启故事还嵌入了一条莎拉和T-800的矛盾线。儿子约翰正是死在终结者T-800的追杀下,悲伤绝望试图复仇的莎拉转变成了一名“终结者猎人”。
总体上,影片动作戏依然是值得一提的。
整个终结者系列最经典的动作场面是持续不断的追杀戏,主人公们与反派互相切换着摩托车、大卡车、油罐车、警车、直升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入地上天。各种险象环生的飞车、撞击、腾空和爆破场面不断交叉剪辑,夹杂懵圈的路人被强行拉下车调整节奏。
《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开篇高速追车戏还原了经典一幕,也融入了新的特色,即反派人物REV-9“终极混合”技能。比如他融合了格蕾丝刺过来的钢筋,顺着钢筋将躯体延伸出窗外。
工厂车间大战、边境监狱大乱斗场面也各有特色,全片最精彩的是长时间的瀑布水下搏斗镜头,从视觉上看完全属于做电影特效出身的导演蒂姆·米勒的看家本领。IMAX屏的话,水下那种真实感和窒息感会分外突出。
遗憾的是,动作场面设计和场面调度过于模式化。
要知道,这个系列的最佳,即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2:审判日》,突出地运用了非常多节奏缓慢的摇镜头或跟拍镜头,配合着行动非常沉稳的T-800,观众的视点与其缓慢地缝合在一起,将恐怖的气氛推到了极致。
每一次反派终结者被消灭后的时刻,是我们最紧张的时刻。因为你知道,它还是会复生。精彩之处在于电影如何渲染这种惊悚入骨的气氛。
而《终结者:黑暗命运》中,紧张的动作场面完全是靠短镜头、快速视点切换、音效设计等常规好莱坞剪辑技巧来后期制造那种紧张感的,在前期调度上的功夫看不到。以至于追击戏与《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处理,没啥差别。动作戏眼花缭乱,但却消解了终结者杀手带来的真正的恐怖氛围。
恐怖氛围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反派角色偏弱而无特色。
本部中的反派人物REV-9,是具有金属骨骼的T-800和具有液化金属的T-X“终极混合”版,不仅浑身上下都是武器,而且可以皮与骨分身成两个不同的实体。你可以说这个反派人物REV-9,有一种目空一切的恐惧感,但在我看来他就是两眼无神。
大家公认,整个终结者系列最经典的反派是第二部中的液化金属T-1000。卡梅隆设计了很多细节去塑造这个让人极端恐惧的角色。他是“警察制服控”,嘴角带着似有非有的微笑,来无声去无息,他的目标判断和准备行动的过程比较缓慢,爆发时行动才会快起来,正是这样才加剧了恐惧感。
作为战斗天使,女性成为绝对主角
《终结者:黑暗命运》的最大特点,是女性扛起了大旗,成为核心人物。
其中融入了一个年轻版的“莎拉”——丹妮,以及女性终结者格蕾丝(其实终结者3中就有女性终结者,不过是反派)。就角色功能性而言,丹妮相当于未来的人类反抗军首领约翰·康纳,格蕾丝相当于从未来穿越回来帮助丹妮脱难的凯尔·里斯。
丹妮是这部电影中努力去突出成长弧线的角色,前期她是关爱弟弟的好姐姐,也是关心父亲的好女儿,后期成为不畏惧的女战士。你可以在她身上看出简化版“龙母”的影子,包括名字、外部形象设计也非常相似。可惜,实际上她是一个非常乏味并不能激起太多情感投射的符号化角色。
回顾第一部中莎拉是如何从寂寞、惊恐、夸张发型的女服务生,转变为眼神坚毅、充满母性能量的干练女战士,《终结者:黑暗命运》中所谓的丹妮的成长和转变,浮皮潦草,差得太远。
你在丹妮身上看不到任何不枯燥之处,除了她是墨西哥裔。
格蕾丝,是科技改造后加强版的人类。在一次抵抗行动中身受重伤,所以选择了肉体改造,把自己变成了介于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终结者/“人机器”——整个终结者系列中常有的设置。
格蕾丝这个角色的最大亮点,就是有“阿丽塔”的影子。
卡梅隆的“战斗天使”情结,使他将未来反抗军领袖置换为女性。
片中的一个重要反转是,丹妮为什么成为被保护和被追杀的人物呢?她是另一个莎拉吗?不是,她跟之前的莎拉不一样,她不会生下一名叫约翰的领袖儿子,她本身就是未来的领袖,女版约翰。
能拯救未来的不再是女性的子宫,而是女性本人。
这个意义上说,women power 达到了制高点。
片中的老年莎拉也值得一说,这个顺应潮流而勾勒的老年战斗天使,当她甫一出场,在高速公路上救下两个年轻女性并喊出那句“I will be back”时,我相信大多数男性粉丝会笑场,大家可以接受,但绝不会信以为真,因为她替代不了施瓦辛格的T-800。何况她还抢了T-800的墨镜。
由于好莱坞电影近两年极端的女性主义立场,老年莎拉被塑造成了《第一滴血》系列的兰博。她带着仇恨和委屈,身上笼罩着疲惫和愤世嫉俗,战斗力和走位比兰博还man,丧失了这个女性主角一如既往的讨喜之处。
虽然身为女性,但我不能认同好莱坞电影近两年试图应和当下女权主义、种族问题的创作方向,包括出现很多过火的、矫枉过正的偏差——像《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叙事逻辑一样,活下来只有女性,死的都是男性角色。格蕾丝抢衣服都是抢男人的,汉密尔顿甚至夺去了施瓦辛格的经典台词,然而,救世主必须是一个墨西哥裔女性。
用不了两年,好莱坞电影中可能看不到一个活到最后的白人男性角色了。
英雄迟暮,男性重返家庭
如果说《终结者:黑暗命运》中有一点打动我,那也是来自于T-800。
最后大战中T-800与反派同归于尽,悲壮之极,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T-800与杀手终结者同归于尽的结局,与《终结者2》《终结者3》相同,《终结者5》中是几乎同归于尽。不同的是,以前T-800的口号是“我还会回来”,这次成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影片中刻意安排了一个细节,在出发行动之前,T-800端量着手里的墨镜,再三犹豫,最终还是放下了墨镜没戴。
墨镜最为一个有意设置的道具细节,是塑造T-800身份的因素之一。黑皮衣、黑墨镜、火箭枪才是完整的、充满力量的保护者T-800形象。墨镜缺失,身份也变了,这预示了他的结局。
回过头来,相信所有人被影片戳动的,还是对英雄迟暮的刻画。
对英雄迟暮的强化和突出,我们在休·杰克曼的《金刚狼3》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骡子》中也能找到。休·杰克曼51岁,施瓦辛格 72岁,伊斯特伍德89岁,他们曾经风华正茂,如今在影片中风烛残年,让人心酸。
更大的不同是,新片对经典的T-800进行了改造。
这个T-800,比起此前的所有版本,都显得更加“人性化”——他是一个拯救受丈夫虐待的女性及其儿子的“父亲”。老年T-800斑白的双鬓和胡须,是他更具人类自主意思的体现。为了让角色更丰满,片中突出了他的人类名字——卡尔,墙上和货车的广告上大写着这个名字;他还有一份特别接地气的职业——自己制作窗帘、卖窗帘。角色过的是踏踏实实的普通人日子。
唯一的bug在于,整个系列所有的终结者都是脸颊光滑的青年,尽管T-800版本过旧了,但人工智能也会老得这么外化吗?胡子拉碴?
从另一个角度说,“男性重返家庭”成为近几年好莱坞电影的一个主题。
《金刚狼3》《终结者6》《骡子》均是迟暮之年的男性回归家庭,他们重新发现和肯定家庭、家人的力量,并拥有了一个最温柔体面的落幕。
有人说,27年后经典必须让位了,新的女性英雄是时候登场了。但其实也要分情况,终结者系列放弃T-800,让观众聚焦女性英雄,就像《金刚狼》系列弱化金刚狼一样,这本身就是很滑稽的不可取之处,大家本来就是要看男性英雄的啊。
这么多年过去了,特效直线上升,预算也似无上限,终结者系列拍到如今,始终没有超越前两部,那种惊人的、伟大的科幻片。那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诞生了一批伟大科幻片的时代,那个将人类对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恐惧突出得极端深刻的时代,让人怀念。
好莱坞模式再次证明了一种寡淡无味的保守性,视觉奇观与美学贫瘠相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