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档,注定会被载入史册。
回溯时间线,从1月18日零点开启预售算起,春节档分别经历了1月20日《囧妈》带动的提档事件,1月23日疫情导致的集体撤档事件,以及1月24日《囧妈》免费在线播放的划时代决策等。
三大转变中,抛除越发严重的疫情,无论提前上映还是免费登陆流媒体,首次以导演身份站上春节档的徐峥,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之所以徐峥会频繁突破规则,对《囧妈》的信心至关重要,作为「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囧妈》依旧主打公路喜剧的路线。但不同以往,徐峥在路演时便透露,亲情也将是电影的侧重点。
然而伴随《囧妈》上线,豆瓣刚刚及格的评分似乎是对电影质量的否定。因此,不谈《囧妈》登陆流媒体对未来行业的影响,我们只看电影的质量究竟如何,徐峥的「囧系列」又究竟过没过气?
不合格的「喜剧」
在路演时,徐峥表示《囧妈》的创意,来自一次全家旅行。
「本来以为是一次很舒服的旅行,没想到过程非常艰苦。好在整个旅程中大家相互帮助,我发现原来妈妈也在让自己不断成长。」
有了创意,徐峥便开始了剧本创作,但据徐峥透露,《囧妈》原本并不在「囧系列」中,只是边回忆边创作,发现囧事儿太多。于是原本名为《开往俄罗斯的妈妈》的电影,也被赋予了「囧」的灵魂。
既然被归入到了「囧系列」,那故事当然要从婚姻陷入危机的中年男人说起。
话说徐伊万(徐峥饰)为了挽回妻子张璐(袁泉饰),决定飞往美国阻止张璐售卖两人共同研发的专利「暖霸」。但在机场,徐伊万发现自己的护照在母亲卢小花(黄梅莹饰)手中。正巧卢小花要坐火车前往莫斯科,完成自己没有在红星大剧院唱歌的遗憾。于是阴差阳错下,最终徐伊万和母亲一起,登上了北京通往莫斯科的列车。
同样的人设、同样的「囧途」,但不同的是相比于前两部作品的王宝强和包贝尔,黄梅莹自然无法通过「傻」来和徐峥的「丧」做对比,因此,电影的喜剧效果只能借徐峥和母亲观念上的冲突,以及与不同角色的碰撞来实现。
然而不知是缺乏故事本身的问题,还是在家观看没有影院的效果,虽然电影在列车的各个站点都安插了不同的人物,但无论是换床铺、邂逅异域美女,还是最后上演「铁道游击队」、在车厢外过夜等「魔幻现实」的情节,都很难触碰到观众的笑点。
只有在前半段剧情中始终在线的列车员贾建国(贾冰饰),在和徐峥的几番戏中,取得了不错的「笑果」,成为了电影喜剧层面难得的亮点。
另外,在各个站点插入的多个功能性人物,除了通过和徐峥的碰撞产生喜剧效果外,也展现了电影想要表现「众生相」的野心。
但一方面是没有在群像戏上有太多着墨,寥寥几个镜头很难让观众产生共情。另一方面是不同时间线出场的几个人物,没有与主线产生联系,此举也导致了电影节奏的紊乱以及叙事的不流畅,得不偿失。
合格的「合家欢影片」
不过即便「笑果」没有达到预期,但牺牲了「囧系列」喜剧标签的《囧妈》也绝非一无是处。相比于「囧系列」的前两部作品,徐峥在创作《囧妈》时并没有将思维固定在喜剧上,「妈妈」这个角色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社会性。
徐峥曾说:「在故事中放大喜剧色彩,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但讲述一个跟自己有关,还能打动观众,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精神、思想意识层面启发的故事,这才是我最大的目标。」
放在春节档因为这是中国合家欢类型的电影,我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合家欢电影。中国家庭有中国不同的家庭关系和特质,电影要给观众一个交代。在每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争执拉扯背后,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中国人的爱。
正是因为这份诉求,《囧妈》对喜剧的「放弃」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前半段的列车戏中,母亲通过给儿子喂食等行为,儿子通过和母亲长时间的接触和陪伴,二人的关系完成了从浅层的「割裂」到「复原」。而从母子俩爆发冲突,黄梅莹下车所引出的后半段剧情中,两人在经历了和熊搏斗、跨越冰河等更加激烈的矛盾冲突后,达到了更深层次的「割裂」和「复原」。
黄梅莹的表演自然是电影「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但由深至浅的两次亲情碰撞,才是电影之所以能传递传递中国式家庭观念的关键。
尤其是二人在冰河上的一场戏尤为动人,在何解之后,母亲为儿子讲述了伊万这个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一次迟到,母亲才和父亲相遇,也正是二人一同观看了《伊万的童年》这部电影,父母才因此结缘并为徐峥的角色起名为伊万。
在这次讲述中,电影表达了两种孩子容易忽视的问题,其一是如今絮絮叨叨的母亲,过往也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期待的少女。其二则是在父母的关系上,在孩子看来,能否将父亲这个角色做好,是孩子评判的关键。但在母亲的视角中,对父亲的评判标准则变为了丈夫是否尽责。因此,孩子并不一定能观察到父母关系的状况,自然也无法对二人的婚姻危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通过后半段文艺片式的文戏,电影讨论了更深层次的家庭问题,也基本实现了徐峥完成「中国式合家欢」的决心。
徐峥也透露:「拍摄电影本身,就是对我的洗礼和改变,在拍摄过程中,我跟妈妈的关系一直在改善。每部电影都有社会性,很多母子羞于表达,怎么能让爱流动起来?我希望电影能够给出答案。」
不过,即便情感到位,电影的后半段也绝非完美,首先是二人达成和解的原因,在最关注现实的剧情中,二人通过魔幻现实的「熊出没」达成和解,在说服力上有所欠缺。而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宋小宝驾驶的热气球抵达莫斯科,更加重了电影的超现实色彩。
这两个桥段放在前半段的喜剧中观众还算可以接受,但在已经「收住」的温情戏中,过于夸张的剧情对情感的表达无疑有明显的损害。
「囧系列」过气了?
从2012年徐峥执导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票房奇迹以来,徐峥的「囧系列」便成为了公路喜剧的标杆。
两个性格迥异、身份差距悬殊的人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中产生交集,随着旅行中两人的互动,制造矛盾冲突的角色将另一位逐步拉回原本的人生轨道,而两人的生活态度也在旅途中发生了改变。这一路数在《港囧》中得以延续,虽然只有5.7的豆瓣评分,但16.14亿的票房,依旧证明了观众对于电影的喜爱。
不过虽然没有票房成绩提供参考,但在《囧妈》上线后,因为搞笑成份的欠缺,关于「囧系列」生命力的讨论开始增多,那么「徐氏喜剧」与「囧系列」,究竟过气了么?
在笔者看来,这要从徐峥本人与「囧系列」两个维度思考。首先是对于徐峥而言,虽然在《港囧》之后,徐峥无论在创作还是选择剧本上,都更关注现实层面,《我不是药神》更成为了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但在其客串的电影中,徐峥的喜剧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戏份不多,但也都成为了电影的亮点。
因此,就徐峥本人而言,在喜剧表演上多年的磨砺以及观众对于演员的认可,都是未来徐峥依旧能在喜剧片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但就「囧系列」来说,公路喜剧的类型已经过了市场的风口,《泰囧》之后的两部作品也没有在口碑上达到预期。
不够好笑是《港囧》《囧妈》的局限性,但也表露了徐峥在公路喜剧上的灵感枯竭。尤其是找不到好的搭档,更下降了类型自带的矛盾冲突效果。包贝尔在努力之后依旧无法代替王宝强,温情风格的黄梅莹自然也无法增加电影的喜剧效果。
所以如果未来徐峥还想在「囧系列」中取得突破,好的创意和好的搭档缺一不可,但极高的操作难度还是让徐峥透露《囧妈》或许就是「囧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了。不过,虽然「囧系列」可能落幕,但《囧妈》或许为徐峥的创作「下半程」开了个好头,在徐峥看来,喜剧是一个很宽的概念,希望喜剧具有更多的空间,超越搞笑,应该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我们也希望徐峥能在继续逗笑观众的同时,创造更多温暖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