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没有耽改电影?

起码在现阶段,观众的“观影欲望”或许也只能寄托在耽改剧上了。

自诸多耽改电视剧大火后,耽改剧逐渐成为国内剧集市场的热门类型。

眼见市场红利,很多投资方及创作者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试图分得一杯羹。根据相关媒体统计,如今待播耽改剧已经高达50部+。

尽管碍于政策红线,但包装成“社会主义兄弟情”的耽改剧,还是成功在市场闯出一条道路,赢得不少观众的青睐,成为市场爆款。然而,反观电影市场,却很少有类似作品的产出。

不禁令人反思,为什么中国没有耽改电影?

审查难越、市场难融

耽改,即由耽美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从更广大范围来说,耽美和同性题材会有一定程度的挂钩。

早在2008年,广电总局公布的《关于重申电影审查标准的通知》中,就将同性恋列入“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内容”,需要被删减和修改。尽管后来该规定在2010年被废止,但这还是整个行业不成文的法则。

2017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通过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后简称通则)一文,其中第八条直接将同性恋定性为跟乱伦、性变态、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同的“非正常性关系、性行为”,表示含有表现和展示这些关系及行为的网络视听节目,应予以剪截、删除后播出,问题严重的将不得播出。

通则发布后,国内同性群体还向广电总局相关部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希望了解通则将同性恋界定为“渲染淫秽色情和低级庸俗趣味”的法律政策依据等信息。后来这一事件不了了之,该规定依然存在于通则中。因此,耽改电影的立项与创作首先便带有审查风险。

如今,即使是市场火爆的耽改剧都是经过特殊处理,将原本主角之间的爱情转化为友情等等才得以顺利跟观众见面。

据曾经参与过耽改剧集审片过程的某行业人员介绍称,审查人员一般不会轻易给作品“扣帽子”,实际上,他们完全知道摆在面前的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但不会因为题材特殊,比如这是一部耽美作品,就完全否定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是会根据剧本及整个审查环境,提出一些可供修改的意见,使作品得以顺利播出。

尽管如此,但耽美文化还是被社会所警惕的,尤其是在耽改剧爆红的当下,这一现象更成了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该行业人员便透露,如今的耽改剧审查明显已经严格起来了。“以前耽改剧规模不大,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现在大家会直接将这层窗户纸捅破,直接点名同性作品,这可是被写进‘内容审核通则’,而且明令禁止的。”

情报君也曾就电影对耽改作品的审查标准是否比剧集更为严苛的问题,询问了一些业内人士,但均以“话题敏感”为由拒绝了。这也可以从中窥见这一题材作品的敏感处境。

而且,不同于面向B端市场的剧集性质,电影行业是面向C端观众市场的。耽改剧只要创作完成,并顺利销售给平台或卫视,即使中间遭遇停播、下架等风波,制片方几乎不会受到任何损害,因为此时承担项目风险的是播出平台。但如果是耽改电影,影片一旦不能取得公映许可证,或者在上映过程中被紧急叫停,制片方的后续盈利与回收便会大打折扣,甚至无从回本。这或许也是电影行业远离耽改项目的一大原因。

创作艰难、红利有限

抛开审查与电影本身的市场特性,从创作角度而言,耽改作品或许也不太适合电影市场。

首先,很多知名的耽美小说,比如《魔道祖师》《凤于九天》等等,一般都很长,如果将故事浓缩在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中,改编工作就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从这点来看,剧集要比电影更加适合呈现。

而且,改编之后的故事能否让原著粉和路人满意,抑或能否产出一个真正优秀的电影剧本,并找到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演员,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耽美小说主要以古风类型出彩,从早期的到现在的相关剧集,如今大部分耽改剧基本也都是古装、年代剧。而这恰恰是当下电影市场的“冷门”类型。回顾近几年,不仅鲜有古装作品出现,其票房产出同样不尽如人意。去年,仅有一部《诛仙1》市场表现令人惊喜,但这中间,何尝没有在耽改剧中爆红的肖战的流量带动呢?

再次,从本质上来看,耽改作品还是有很强的粉丝属性,其受众主要以粉丝群体为主。耽美圈层毕竟还是小众存在,这部分人到底跟电影受众本身有多大重合率,耽改电影又可以撬动多少路人粉,是值得创作者思考的问题。“腐女红利太有限了”,某业内人士便跟情报君感叹说:“风险高,受众有限,显然是不划算的生意。”相比之下,拉拉作品受众便更小了。

另外,耽改作品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CP营造”,这对电影同样不太友好。一部剧集可以在播出的一两个月中,配合剧情播出,持续进行主角CP感的营造,满足当代观众嗑CP的喜好,从而不断引流,吸引观众点击观看。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即使大结局之后,还会有观众不断入坑。

肖战与王一博/图片来源于豆瓣

电影通常只有一个月的上映期,演员“营业期”相对较短,很多营销团队在电影上映后往往也会逐渐退出,但耽改作品CP营销的关键便是要打“持久战”。而且,很多影片在下映后还要经历一定空窗期才会登陆视频网站,这也会影响CP本身的营销与传播。

还有业内人士打趣地跟情报君表示,国内电影导演中“直男”群体的高占比,或许也是耽改电影缺失的一大原因——“除了陈凯歌和郭敬明哈哈哈~”

删减、下架、禁映

中国没有耽改电影

当然,中国是有耽改电影的,或者更广泛地说是同性电影。

但可以看到的是,很多影片都处于“地下状态”,很难登陆内地院线市场。《春光乍泄》《谁先爱上他的》等港澳台产出作品只是会在当地进行上映。

《寻找罗麦》剧照

2018年上映的《寻找罗麦》被大家称之为是大陆第一部过审上映的同性作品,但顺利上映背后是影片的删减妥协。有消息称电影在原片基础上删减了9分钟,也有消息说删减了17分钟。无论如何,同性色彩在电影中算是“消失”了。不仅是国内,即使是被引进内地的海外电影,比如《波西米亚狂想曲》等等,同样会被进行不同程度地阉割,以适应大陆市场。

其它不得上映的作品更多是活跃在海内外电影节,进行小规模放映,比如《春风沉醉的夜晚》《再见,南屏晚钟》《光棍儿》等等。《类似爱情》《错了性别不错爱》等作品则以网络电影的形式存在着,甚至还推出了系列作品,可见受众影响力。但即使如此,这类作品还是时刻面临下架风险。

2015年,导演范坡坡就因不满自己的同志纪录片《彩虹伴我心》被下架,向广电总局寄出信息公开申请信,询问删除理由,申请公开电影审查标准。无果后,他又将广电总局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定广电总局对下架一事的公开回复违法,要求其支付50元诉讼费。

《彩虹伴我心》剧照

表面来看,范坡坡赢了这场官司,但作品被下架的原因,以及电影审查的具体标准都没有得到有效回复。同样的,《彩虹伴我心》也没能再次上线。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现状依旧会持续下去。即使是耽改作品,我们也很难在电影市场看到,这不止是创作及市场营收难度的问题,更是当下国内整个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不过,尽管创作风险大,但电影制片方或营销方仍可以巧妙利用耽改红利,借势社会舆论,从而撬动市场流量。其中,组CP便是常用的招式。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在上映时,哪吒X敖丙、刘培强X MOSS便在网友的脑洞大开下,意外被组到一起,在社交平台形成别样画风,让观众磕得津津有味,给电影本身带来不小关注度。

当然,对于电影本身,起码在现阶段,观众的“观影欲望”或许也只能寄托在耽改剧上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