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提到比较多的一个词叫‘精准营销’,什么叫精准?首先是要知道目标客户群是谁,其次是怎样把影片做精准,而精准触达受众的这个过程也是最难做到的。”
回顾《绝杀慕尼黑》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行走之路,万达影视集团总裁兼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道出上面这番话语。
截至目前,票房7768万,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新晋票房冠军,猫眼评分9.6,淘票票评分9.4,今年双平台评分最高的影片,而且还是近五年俄罗斯电影豆瓣评分(8.3)第一,毫无疑问的是,《绝杀慕尼黑》已经成功做到了受众的精准触达。如今的《绝杀慕尼黑》不仅在俄罗斯,在整个批片电影市场都是一个亮眼的存在。
这背后,除了影片本身经得起检验的内容,以“精准营销”协助推广的万达更是功不可没。在《绝杀慕尼黑》继续稳攻稳打之际,一起拍电影也专访到曾茂军,跟他一起聊了聊这部黑马影片的逆袭之旅,以及影片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特殊意义。
确定影片定位,精准挖掘受众群体
《绝杀慕尼黑》在中国电影市场,其实并不占优势。
首先,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而回顾俄罗斯电影此前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抛开引进数量偏少的问题,市场表现层面也并无过亿影片的存在,票房最高的还是7423万的《冰雪女王3:火与冰》。因此,即使《绝杀慕尼黑》拿下了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但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究竟表现如何,依然充满未知。
其次,《绝杀慕尼黑》是一部体育题材电影,更确切的说,是一部篮球题材电影。题材更为小众的同时,往往影片的受众覆盖面也会进一步缩小。“比如女性群体有更大可能会天然排斥体育、篮球题材电影”,曾茂军说道。另外,《绝杀慕尼黑》的主创团队对国内观众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存在,并不是所谓的“熟脸”。
面对种种“不利条件”,《绝杀慕尼黑》无疑也背负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对此,万达首先做的便是改变大家对影片的某些固有看法。比如,影片篮球电影的定位。
在曾茂军看来,虽然《绝杀慕尼黑》是一部篮球题材的电影,但影片不是只有懂篮球知识的人才能看懂,这是万达一开始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事实,也是曾茂军认为的此次推广最大的难点。
“我们一开始跟院线、平台沟通的时候,大家对此都很质疑,但我认为一旦将影片定义为篮球电影,肯定会有很多不是篮球受众的观众拒绝进入电影院,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看不懂这类影片。”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影片初期所释放的物料,比如海报,便做得比较抽象,并没有传递太多的篮球内容,甚至是片名,也由原来的英文名《3 Seconds》译为《绝杀慕尼黑》,没有刻意突出篮球电影这一元素。
“后来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没有人说看不懂,也没有人去讨论其中的篮球规则,大家只是觉得电影很燃、很热血,所以《绝杀慕尼黑》其实就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而不是一部讲篮球的电影。而那种情感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感染大家,最容易传播的东西。”
实际上,非篮球电影的定位背后是对电影受众群体的精准挖掘,让影片受众不只局限于篮球迷本身,而是更广大范围的“口碑电影”观众。当然,这只是电影拓展市场的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万达继续发挥精准营销的力量,助力《绝杀慕尼黑》一步步在中国电影市场站稳脚跟。
精准营销“三步走”,实现口碑反哺市场
确定了影片定位的问题,接下来摆在万达面前的便是如何让观众知晓这部好电影的存在。对此,万达采取了精准点映、名人背书、保证基础排片“三步走”战略,不断以口碑带流量。
实际上,从今年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始,《绝杀慕尼黑》便进行了一系列展映,期间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影片口碑就此初显。
▲北影节口碑反馈
而从6月1号到正式上映前,影片也共计举行了千场超前点映,其中也不乏在全国推出的各类特色主题观影场。比如,“山东大汉”主题观影场、“战斗民族”主题观影场、“外国人在广州”主题观影场、“高颜值”主题观影场等等,此外,还有饿了么、中国平安、虎邦辣酱等公司或企业的专属观影场。
▲战斗民族观影场
在专业类社区平台,比如虎扑、知乎等等,万达也做了精准人群营销,举办了虎扑JRs、知乎“最后三秒的力量”等观影场。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向严苛评判的知乎平台,《绝杀慕尼黑》的推荐度也从最初的72%一路逆增长到85%,成为档期推荐度最高的影片。这也是精准人群营销触达,再口碑反哺引导平台受众的有效实例。
“以前我们做点映只针对普通观众,这次我们认为《绝杀慕尼黑》其实是一部非常适合团建的电影,”曾茂军笑着说:“所以我们在点映期间也联合不少企业做了很多特色观影场,希望通过这种精准点映,逐渐把影片口碑释放出去。”
在大众口碑积累到一定基础后,万达又邀请了不少名人前来为影片背书。比如,韩寒、吴京、张远、林允、张馨予、彭昱畅、叶璇、夏雨、明道、苏芒、谢飞导演、张一白、周一围、路阳、林柏宏、亓航、尹鸿、张小北、史航等都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为影片打call,杨凌、郑海霞、邢傲伟、刘建宏、张斌等体育圈名人也纷纷现身支持影片。
“一开始我们便想寻求名人来帮电影代言,但电影首先要被观众所肯定,没有人会愿意代言一部烂片,所以我们最初先在观众层面发力,后来再利用名人效应扩大影片影响力。”
随着《绝杀慕尼黑》口碑的不断释放,国家体育总局也组织各备战冬奥会、东京奥运会、卡塔尔世界杯的单位组织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统一观看了这部影片,前不久,姚明也带领中国男篮全体成员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观看了影片。如果说之前的名人代言是万达特意而为之的营销策略,那么后来的官方代言便是口碑发散后的主动行为,这也足以体现影片本身的魅力。
另外,万达还邀请了在《创造营2019》中表现突出的张远担任影片的中国区推广大使,并为影片献唱推广曲——《我没有如果》,用音乐助力电影破圈。
在《绝杀慕尼黑》正式上映后,万达利用自身的落地发行团队积极跟各院线沟通,力争至少保住5%左右的排片。“一开始我们就预测电影一定是走长线的,我们也不期望电影能排到10%、15%的量级,因为当时新片确实很多,而且不少都是有IP基础的影片,我们只希望院线能给我们预留一些空间,至少能保住5%左右的排片就足够了。”
而影片之前在上映日期上的调整,即从6月14号提到13号的18:00,也是出于提前一天释放口碑,为各院线提供首周末排片参考依据的考虑,提高影片首周末的竞争力。
从最终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上映首日,《绝杀慕尼黑》排片4.9%,第二天在一众新片的上映下,排片空间被压缩到3.5%,第三天继续下降为3.2%。然而,在排片数据不断下降背后,影片单日票房却从第一天的200万一路逆袭,到第三天已经超过600万。上映第四天,在排片上涨到4%背后,单日票房也逼近800万。也是从第四天开始,影片排片从4%一路逆袭到第八天的8%,翻了一倍,而在两天后的第二个周末,影片单日票房也迎来超800万的峰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障排片、引领口碑层面,万达院线始终走在前列,默默为影片保驾护航。上映首日,在全国4.9%的排片下,万达院线排到了8.5%,此后这一数据也不断上调,一直到上映第七、八天的18.1%。到目前为止,万达院线累计贡献票房也达到2478万,占比超过总票房三分之一。
精准点映、名人背书、保证基础排片,《绝杀慕尼黑》的逆袭离不开万达“三步走”的精准营销策略,而从排片到票房,数据逆袭背后无疑也是口碑反哺市场的最好证明。
引领体育题材新势力,
突破类型电影天花板
票房口碑双丰收,《绝杀慕尼黑》无疑是成功的。但在曾茂军看来,此次推广过程仍存有些许遗憾——“当时档期新片太多了,如果是在一个相比淡一些的档期,影片或许会拿下10%,甚至15%以上的排片空间,实现更大的市场逆袭。”
但在目前一众新片的包围下,影片还能拿下如此不俗的战绩,更能彰显影片本身的实力,以及在有限排片下,精准营销所达到的人群拉动和转化作用。同时,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电影,《绝杀慕尼黑》的成功或许也给未来,即将迎来“体育题材大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些许指导意义。
在曾茂军看来,即使是体育题材大年,故事,仍然是体育题材电影的关键所在。“如果是非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故事,观众很难有代入感,真实事件改编,如何在观众已知结局的情况下还能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也是一大难题,这背后考验的都是故事剧本的功力。《绝杀慕尼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除了故事,《绝杀慕尼黑》中出演篮球运动员的演员们都不是职业球员出身,但在接到拍摄任务后,演员们便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专业篮球训练,直到最后出演电影时,每个人的篮球技巧都纯属到可以去参加职业篮球赛了,这种职业化的工匠精神也是曾茂军认为的国内需要学习的地方。
另外曾茂军也坦言,以往体育题材电影在中国不仅数量少,也鲜有明星的参与加持,如今很多主创大咖纷纷参与此类影片创作,未来体育类型电影的天花板也或将被突破。“我们也希望《绝杀慕尼黑》做好以后,能够给中国未来的体育电影打开一道口子,让体育电影突破天花板,轻松拿下三五个亿,甚至十亿二十亿票房。”曾茂军笑着说。
从刚开始的不被看好,到逐步释放的口碑,再到口碑反哺市场,《绝杀慕尼黑》上演了一场完美的逆袭,万达团队凭借精准营销理念也再次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市场答卷,而且引领着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势力发展。接下来马上要到来的暑期档,万达还将上映《小小的愿望》《未来机器城》等几部新片,我们也期待万达能为中国电影市场持续输送更多的优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