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的至暗时刻:复工遥遥无期,购物中心很焦虑

用“全球同此凉热”来形容当下的影院市场再贴切不过了。新冠疫情下,全球的电影院一夜之间都走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破产、闭店,影院上演“生死时速”

4月9日,据美国综艺杂志《The Variety》报道,据华尔街分析师称,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万达旗下美国最大的连锁影院AMC剧院的业务已经关闭,但随着现金储备的减少,AMC剧院申请破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随后“万达控股的美国AMC院线申请破产“的传言不胫而走,尽管万达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在其官网发布了声明,仍无法阻挡外界对影院危机的诸多猜测。

而这波危机并非AMC独有,爆发的疫情导致全球的影院行业陷入困境。有业内人士直言,疫情给行业带来的冲击远比想象中要大,可以说目前行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在国内,已经有影院撑不住了。

近日,橙天嘉禾银河影城天津万象城店发布闭店公告,将于2020年4月17日永久闭店。关于闭店,影城方面无奈表示,在营运成本和疫情的双重压力下,终究等不到复工那一天。

据悉,该店于2012年9月开业,在过去营业的2752天里,共计放映电影164847场电影,观影人数达4134602人次。最后一场电影是今年1月23日放映的《误杀》。

此前橙天嘉禾曾发布公告称,预计公司2019年将出现亏损。预期亏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应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导致本年度该集团租赁相关开支增加;下半年缺乏卖座巨片而影响影城收入;投资物业重估损失;新业务的前期营运费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联商网》,香港影视企业橙天嘉禾的业务主要在新加坡及台湾,而在内地市场的表现一直并不出色,尽管影城和银幕数量在增加,观影人数却在下降。如今加上疫情的冲击,旗下影城经营难以为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关于橙天嘉禾银河影城的闭店缘由,也有另一种声音。知情人士告诉《联商网》,自华润置地收购银河国际后就注定了橙天嘉禾影城撤场的结局,因万象城自身就有万象影城的高端影院品牌,收购之后必然要整合资源布局自有影院品牌,这次疫情并非是橙天嘉禾影城闭店的直接原因,只能说是加速了它的撤场。

复工难,影院大门打开又关上

不管怎么样,疫情可以说是导火索,也是加速器。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密闭性且空气不流通的聚集性场所,影院自然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单位。

事实上,影院有过短暂的复工。但从数据来看,可谓惨不忍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3月23日,全国有528家影院复工,全国复工率4.65%,当日全国票房共2.08万,平均算下来一个电影院卖出39块钱,连成本都摊不起。

彼时业内曾预计,如果4月全国半数以上影院都能恢复正常营业,包括《姜子牙》、《紧急救援》、《急先锋》、《唐人街探案3》、《夺冠》等在内的春节档撤档部影片五一将有望回归,《囧妈》等临时上网播出的影片可能也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院线。当春节档国产大片集中上映,应该能起到一个唤醒市场的作用,加快票房恢复的速度。然而没过多久,一纸禁令,让燃起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3月27日,国家电影局紧急给各影城发放了通知,“所有影院暂不复业,已复业的立即暂停营业,所有复业时间等国家电影局通知”。

4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又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建议影剧院等娱乐性或者是休闲性场所应暂不开业。

影院何时能等来大开“城门”的好消息,眼下还是未知数。

注销、亏损,影院类企业置身黑夜

橙天嘉禾的遭遇只是行业的冰山一角,影院作为影视产业链线下终端消费场所,受疫情的冲击是最直观的,但疫情的影响绝不止于影院,而是全行业性的。

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今年以来国内共有3038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者吊销。其中仅在3月,就有1030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者吊销。

同时,在企业公布的一季度预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4月14日晚间,万达电影发布了2020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亏损5.5亿-6.5亿,相较去年同期盈利4亿,同比下滑超过200%。

此外,旗下拥有86家直营影院的幸福蓝海一季度预计亏损1亿-1.05亿,上年同期盈利1321.80万元;拥有186家直营影院的金逸影视预计亏损1.45亿-1.60亿;华谊兄弟预计一季度亏损1.43亿-1.38亿……院线公司集体迎来至暗时刻。

影院停摆,购物中心招商开业承压

疫情冲击下,对本就遭遇销售和客流双重压力的甲方(购物中心)来说,主力店不能按时开业,甚至爽约无疑是雪上加霜。

近日,华东某待开商业项目负责人告诉《联商网》,“我们此前与CGV都已经签约了,但最近似乎没了动静,也联系不上对方的人“,而CGV裁员传闻加剧了他的担忧。

随后,传闻被证明是事实。日前《证券日报》报道称,CGV确在裁员,“CGV裁员比例大概在30%,总部的员工也在被裁名单中,本轮裁员潮主要针对兼职以及部分岗位的普通正式员工”。

据了解,CGV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影投公司之一,主打高端精品影院,于2006年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影院,但直到2016年,CGV才正式开始在中国地区盈利。截至2019年底,CGV在中国已经有141家影院。

一位熟悉CGV影院的商业人士向《联商网》透露:“CGV喜欢进强势的项目,入驻成本高,对于CGV来说利润很薄,只能靠走量存活。CGV做高端,硬件投入远高于普通影城,没钱买设备就只能做分期。疫情下,租金少不了,借的钱也要还,过得比其他影城都痛苦。”

影院作为购物中心主力店招商标配,对新购物中心能否顺利开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影院全面停摆,由此造成的主力店客流预期折损,直接影响购物中心开业经营信心。

上述人士继续表示,“有些购物中心内的娱乐项目都是按照十一档作为节点来测算开业的(市场传言影城到十一档才能全面解禁),即便部分地方先放开,也没什么用,人员工资等成本还有得亏。”

自救杯水车薪,行业加速洗牌

当然,影院此前也尝试“自救”转型,纷纷打起店内零食、饮料、电影周边等库存的主意。包括大地影院、博纳国际影城、苏宁影城,均已将旗下的零食、饮料、电影周边等产品以超值礼包或低价甩卖的形式对外出售,尽量减少一些损失。

事实上,这样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对票房才是主要收入来源的影院来说,不能开业,一切都是白搭。“从经营角度来看,目前电影院经营者能主动去做的事情已经相对有限,上千家影院因此而停业倒闭的结局也是极有可能会出现的。”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建峰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

不过,在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郭歆晔看来,疫情的冲击正好可以加速行业洗牌。近年来影院市场过剩现象已较为明显,头部院线品牌在三线以下城市跑马圈地。截至2019年底,全国银幕数量达69787块,全年新增银幕9708块。

为了帮助影院类企业纾解困难,缓解电影院的经营压力,国家与地方开始行动起来。4月3日,国家电影局网站发布消息称,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国家电影局协调财政部、发改委、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同时,山东、广西、四川、浙江、上海、湖南等多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影视企业共渡难关的措施。此外,行业巨头也在做着选择,尤其是现金流充沛的国企。

3月8日,上海电影发布公告,公司与控股股东上影集团、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合同》,共同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新设公司将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与整合,打响了疫情之后院线整合与洗牌的第一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