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发力不足,影院或再遇倒闭潮?

影院没那么容易被击垮,也没那么容易快速复苏盈利

自影院复工至今的50多天里,影院上座率由30%调至50%,除了重映的老片之外,新片逐渐登上院线,朋友圈也都陆续晒出2020年看的第一场电影,这些现象似乎表明影院在慢慢走向光明。

可是在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留意到的地方,影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1

新片票房不济,老片已经乏力

《八佰》、《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荞麦疯长》、《信条》已经相继上映,历经波折的《花木兰》也在今天迎来了首映。

但是就票房看来,只有《八佰》取得了25.4亿票房的成绩,观众对于《信条》的议论不断,可是上映8天仅有2.9亿票房,这场疫情似乎也对“诺兰现象”造成了影响,而在一直备受关注的《花木兰》在国内上映首日也只有4500万的票房(截至写稿时间),或许周末会引起小高峰,但是从目前豆瓣4.7的评分看来,反转的可能性不大。

疫情的影响,本计划春节档放映的新片大都没有上映,至今定档的也多集中在国庆,从影院复工始,老片占据了更多的市场,起初由于对影院的怀念,对部分影片没在影院看的遗憾,加之票价很低,很多观众都愿意去影院打卡,开启2020年的第一场电影,可是随着票价回升,新鲜感下降,老片已经漏出疲态,影院的收入还是需要有更多新片的加入~

2

影院或再遇关门潮,中小影院即将被整合

虽然上座率从30%调到了50%,但是影院的现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不是所有片方都敢像《八佰》一样在市场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试水,老片的乏力和新片迟迟没有带动市场,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中小影院支撑不住关门,天眼查上显示,我国2651家电影放映企业被吊销放映资格,3472家电影放映企业已经注销了公司,更是有百家影院正在出售却无人接盘。

这场疫情淘汰了很多因为交不起房租、有物业问题的影院,还有不计其数濒临关门的中小影院,他们该怎么办?

今年3月8日,上海电影出资8000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宣布将依托上海国有文化企业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与品牌优势,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与整合。其它上市公司:横店影视、万达电影、金逸影视也纷纷宣布成立投资基金,通过多种方式壮大影院规模。

3

情怀还能坚持多久

复工以来影院迎来的观众,有多少是某部影片的影迷?有多少是影院的支持者?有多少是仅仅是为了“凑热闹”来影院拍一张照片?

打过卡后的影院

半年之久,影院复工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尤其是在各大实体企业陆续开工之后,观众对于影院的热情高居不下,在宣布影院可以真正复工的消息之后,网络上“终于等到你”的文章铺天盖地。

那几天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终于开门了、2020年的第一场电影。。。几日之后影院在朋友圈销声匿迹,小编再去影院的时候也时不时产生包场的错觉,打过卡之后,消费完情怀之后,票价回升了,影院再一次陷入困境。

即将上映的国庆档新片,不知道能否再次把观众吸引回影院~

社交地位不可撼动

有人说影院迟早要关门,有人说即使不关门影院也再难挣钱,疫情之后好像这些说法更加可靠了。2018年就听说影院被整合,三线城市影院混不下去,2019年又听说影院遭遇寒冬,2020年《囧妈》《肥龙过江》相继网络播出后,实体影院似乎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可是说了这么久的影院关门,不也一直坚持了下来,不少影院尝试影院+餐厅,影院+书吧,影院+健身房,影院文化城,网红影院...创新手法不断,社交属性的地位也从未被撼动。

玩游戏、看直播等,如何更好地发挥影院的社交功能打通线上售票、真人社交、线下观影,将更多的年轻人吸引到影院现场提升影院的非票收入,早就引起了影院重视,并实践取得成果。

大荧幕的体验感

窗口期日渐变短,各大片方选择在网络平台播放电影,都为影院增加了难题,但是大荧幕带来的体验感才是留住影迷最大的原因。

近几年IMAX、杜比的发展都加持了影院的吸引力,巨大的荧幕、震撼的音效带来的感官刺激使电影更具魅力和感染力,沉浸式的体验让影院更顽强地抵挡着流媒体带来的冲击,也没有几个家庭影院的播放设备比影院更完备和优质,在影院观影依然是大众第一选择。

总的看来,影院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的艰难险阻,新片的存量直接影响着影院的收入;濒临倒闭的中小影城团结起来未尝不是一个解决办法;在社交上多做文章,多一点创新是影院除了管理上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关系着存活时间。

影院没那么容易被击垮,也没那么容易快速复苏盈利,未来几何,终究还是要看各家影院接下来要怎么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