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电影院,没那味儿了

你今年看电影还多吗?

2021年早已过半,春节档全民观影的盛况仍然历历在目,仿佛我国的电影行业已经复苏了,可数据却给我们泼了一大盆冷水。

灯塔专业版app显示,今年2月春节档期间,全国影院以25部的影片数,斩获了122.72亿票房,这也是人们普遍产生“电影行业复苏”认知的源头所在。然而之后包含了五一档和半个暑假档的3至7月,以261部的上映数量,仅累积了151.96亿的票房,显得格外可怜。

在其他方面,2020年因疫情影响,影院上座率从2019年的10.87%暴跌到8.15%,今年虽略有回升,但截止到7月31日也只有可怜的8.42%,与往年相比足有25%以上的差距。

2019年1至7月观影人次9.72亿,今年则只有7.71亿,少了将近四分之一;若将观影总人次除以影片数量,得到的片均观影人次降幅甚至接近40%。看样子虽然情况较2020年稍有回暖,但人们的线下观影欲望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高,反而是有所下降了。

这么一想,像我这种以前每月不去线下看电影四五次就不舒服的家伙,今年的观影次数也屈指可数。

难道电影行业的复苏只是大家的错觉?又或者春节档的盛况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光返照?这就不得不引起我身为电影爱好者的好奇心了。

1 观影成本无形提高,体验却日益降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电影同好交流后,我又特意多去了几次影院,发现现在的影院和往年有所不同。

为什么去影院少了?最直接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原因之一,还是对于观影安全的担忧。虽然当前国内疫情已经相对平稳,却也会时不时看到某某地区新出现了感染者或疑似病例。多种变异病毒的出现,更是让大家放缓了前往影院的脚步。

同学阿京就是其中的代表:“疫情期间本来就不太想出门了,电影院又是密封空间,怕传染。”虽然影院有要求观影期间要戴着口罩,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电影开场以后就摘了,要是再咳嗽两声,心里就更不好受了。

阿京还表示,曾经有见过观众将用过的餐巾纸,直接丢入放饮料杯的扶手里。虽然最近没再见到过,影院也每天会消毒,但多少还是会心存芥蒂,也因此降低了去电影院的频率。毕竟看个电影而已,犯不着把命搭上。

我在影院也发现,各个影院都有标示几个小时消毒一次,按照电影时长来算基本每部影片放映后都应进行消毒。尽管如此,有些时候,无论在候影区还是观影厅,都不能闻到明显的消毒水气味。偶尔,影片结束后也只是有保洁人员清理一下垃圾,并没有能观察到的消毒操作。

或许标示上只是影院刚复工时的标准,现在消毒没那么频繁了,但观众在未能亲身看到、闻到的情况下,难免会怀疑是否真的按时消毒,自然担心与他人共用座椅被间接传染。我认为影院仍应保持一定的消毒频率,观众们对观影环境放心,对观影潜意识的抗拒也会减轻。

“因为疫情确实有时不太想出门,电影院又是密封空间,简直天然病毒传播源。怕传染。”

除了健康方面的考量,线下观影其他方面成本的提高也是原因之一。所谓的成本不光体现在票价上,还暗藏在观影过程的方方面面,比如时间成本,或者“麻烦成本”。

朋友小霁就表示,除了觉得没什么好看的、不安全,麻烦也是使她最近不怎么去电影院的原因之一:“疫情之后好多地方又扫码又核酸检测,去电影院还要自己准备眼镜,就很麻烦……感觉去电影院没大必要,电影一般的话就很不值当。”

而且以前小霁住所附近就有家电影院,走个10分钟就能到,结果疫情期间没挺过去,关了。现在再想看电影,还得先走到地铁站,再倒趟车,至少要花两倍的时间,光是去电影院就累个半死,就很少再去了。

“主要也是觉得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电影看,而且人多也觉得不安全。疫情之后好多地方又扫码又核酸检测,去电影院还要自备(3D)眼镜,就很麻烦……感觉没啥大必要,电影一般的话就很不值当。”

我个人也深有体会。原本小区侧门出去就是电影院,2020年为了控制人流,侧门被关闭至今未开,正门又要绕一大圈。本来已经是大热天了,戴着口罩走得呼哧带喘,我都害怕自己中暑,进了放映厅后也不敢摘。也幸好有空调,要不一场电影下来能憋得半死。就此下定决心,以后不是看特效的大片,轻易不去电影院了。

另一个好哥们阿红,则对需要自备3D眼镜这件事进行了吐槽:“3D眼镜基本就没想着带,买了一堆了。堆在家里,想着下次带着,然后下次还是忘了。”主要是这东西平常不太用得到,多了放在家里占地方,丢了又可惜,确实挺麻烦的。

临了阿红还不忘虐下单身狗:“之前看电影还能跟女朋友加深一下感情,现在戴着口罩太不方便了。”虽然气得够呛,但也着实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而小霁和阿红的话也给了我启发,除了观影成本以外,观影体验也是影响观众热情的一大因素。而这两者往往还是共同产生影响的,观众会对这两者进行综合分析:一部大片IMAX屏看才过瘾,现在疫情也比较稳定,那就算有点麻烦也是要去看的;反之,这个片子可能看得不爽,去电影院又麻烦得紧,还有可能被感染,那自然就不去了。

拿这次去看的电影举例:周末午后,刚上线的电影,两个主演都是影帝,外加该场次有折扣,这要是放在往年提前一个小时都不一定订得到票。而这次开场前,我临时起意去电影院,不止没有坐满,甚至中间的空位还有不少。

我在散场后还厚着脸皮跑去问了个同场次的观众,超哥。超哥表示:“之前还挺常来电影院的,现在也就偶尔才来了。本来就是看超级英雄电影比较多,结果这两年基本就没的看,好不容易《黑寡妇》出来了,还没引进,没什么好看的,来得也少了。”

这么一想确实是,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国内外不少剧组都直接停工了。考虑到电影的制作周期,外加上春节档的爆发,能上线还值得来看的电影也不太多了。万一费半天劲来看了个烂片,那也太亏了。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倒是也有解决途径的——重映经典影片。今年重映的指环王三部曲,就分别取得了1.17亿、7455万和1.20亿的票房,高于今年90%新片的票房。宏大的场面、酷炫的特效,往往也是观众选择线下观影的重要考量因素。在高质量影片青黄不接的如今,或许重映经典影片将担负起为空档期增色的重责。

即便如此,还是有个问题无法回避:好多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图个气氛,吃着爆米花,喝着大可乐那才叫看电影。现在也不怎么敢在影厅里吃东西了,感觉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失去了气氛加持的电影院,吸引力自然也大打折扣。

2 性价比更高的全新替代品 

2020年春节档,徐峥导演的电影《囧妈》在影院停业的情况下,率先上架了流媒体,也让线上观影概念走入了更多人的视线。即便在影院复工之后,避免了提前订票、路途奔波、反复扫码等麻烦的流媒体,也代替线下影院成为了不少人的新习惯。

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不用紧赶慢赶避免迟到,也不用怕中途上个洗手间,挡到后边的观众。按个暂停按钮,中间随便做点什么事,回来还能接上,加上可以尽情地吃喝,这才叫真正的放松。更别提院线只能看在档期的电影,而网上“应有尽有”了。

流媒体上看电影还有个优势——便宜。拿B站举例,观看神奇女侠1984只要5B币,相当于5块钱,如果在电影院看通常得花10倍的价钱。B站观影,对于学生党这种热情高,但手头又不太充裕的观影群体,性价比要远高于电影院。

类似B站这种平台还有一个特点,办了会员以后,价格会额外有折扣,但不同电影的版权往往也分散在多个平台。当购买了好几个平台的会员以后,怎么想都是要尽量多在网上看才不亏。更何况有的观众在影院休业期间为了追求大屏幕的感觉,在家购置了投影设备,就更缺乏去线下观影的动力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玩一款游戏的时候,动力满满做完每天的日常,风雨无阻好几年。突然有那么几天太忙,来不及上线,等闲下来的时候感觉空落落的,再也提不起劲儿来玩了。

对于我来说,好像电影就是这种存在:疫情前每周都要看,没好看的片看烂片也要补上,最多的时候甚至周末两天全扑在电影院。只要不是特别排斥的影片类型,就全都要看一遍。没别的,就是养成习惯了。

然而疫情期间影院的休业粗暴地打断了这种习惯,吊着的一口气泄了,线上观影又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新的习惯,去电影院的积极性也就没以前那么强了。

与线上观影为观众养成新习惯的情况类似,游戏,剧本杀,甚至密室逃脱,在疫情期间为倾向社交目的的观影人群提供了额外的途径。

鱼哥就是这样的人。跟朋友去看电影多少是想聊两句的,在放映厅里也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打扰到其他人被骂,还不如线上一边看一边聊。

“疫情就更倾向于看线上电影了,还便宜哈哈哈。因为电影有一个功能就是社交嘛,和朋友一起看。线上还方便聊天,所以确实线下影院看得越来越少。”

“而且现在出去玩也不一定是看电影了,之前电影院不开门,又想跟朋友们玩,就弄了个app连麦剧本杀。现在就算出去聚,也是约剧本杀比较多了。”鱼哥表示现在找到了其他的选择,社交属性比电影要强得多,看电影也就不再是首选了。

其他朋友有的是找了三五好友一起打网游,有的则是开始沉迷各种桌游,不一而足。对社交需求比较强的观众们,似乎在疫情期间也都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最多是在想要出来吃个饭,逛个商场时,才顺便看个电影。

当然了,因为可玩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用也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

3 在困境下寻求出路 

线下观影当前面临的困境,是在诸多内外因的影响下产生的结果,想要脱困,还是要从多方面加以应对。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电影行业受到的影响比国内更大,流媒体却在危机中发现了机遇。诸如Netflix、Disney+、Hulu等行业龙头,纷纷加大了对电影方向的投入。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流媒体观影成为额外选择,反而影响到了传统的好莱坞制片方和院线的收入。甚至近期还闹出了,因在《黑寡妇》电影院线档期时同步上映流媒体,Disney+被斯嘉丽·约翰逊起诉的事件。由此可见,即便流媒体能够帮助整个电影行业度过疫情期间的寒冬,但在拯救实体院线方面只怕会是越帮越忙了。

与流媒体相比,国外在疫情期间的电影制作工艺的迭代,或许更有启发作用。将游戏引擎带入到电影制作流程当中,结合动作捕捉、LED墙等技术,能够在降低拍摄期间传染风险的同时,减轻天气、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加快影片制作进度。用以尽快填补疫情期间停拍导致的影片数量的空缺。

除了数量之外,影片质量更是拯救院线的重中之重,历史上也不乏颇具借鉴意义的案例: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电影行业也曾遭受重创,当时电影人寻得的出路是精品化,自1931年起,涌现了无数杰出作品,从而挽救了电影市场。

威廉·迪亚特尔《仲夏夜之梦》,1935

电影院对观众吸引力不够,是疫情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的结果,提高影片质量无疑是增强线下观影吸引力的最直接途径之一。要让观众觉得去电影院看值,而不是看不看都可以、在哪看都可以。至于那种让观众感觉浪费几个小时时间的影片,别提帮助院线回暖了,只会是雪上加霜。

另外一点,则是发挥影院的不可替代性。由于观影效果和氛围,线下观影对于诸如战争、科幻等类型的电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或许这些题材的影片,将会是在近几年“救市”道路上发光发热的主力。

至于安全的问题,只能靠影院自己加强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更好的观影环境了。降低观众们的忧虑,直到疫情平稳度过,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今年春节档的盛况,与其说是回光返照,更像是学生们高考完后的放飞自我。《唐人街探案3》这种定档后推迟一年才上线的大片,更是添了一把火。但当大家憋了一年的那股劲儿一口气释放出来以后,也就逐渐回归冷静了。而电影院的回暖之路,恐怕还是道阻且长的。

那么在疫情已经相对平稳的当下,大家还会像以前一样,经常去线下看电影么?

题图图片来自:东方IC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