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的下一个金主是谁?

建国至今,电影行业经历了几轮资本的变化。

这两年在单片票房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年度总票房不断突破新高的情况下,电影行业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奇怪现象:一边是票房创纪录的新高,一边是资本纷纷逃离电影行业。

而在电影行业投资中也出现了二八现象,二成的电影拿走整个行业80%的盈利,没有头部精品内容的公司难以盈利。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表示,资本已经在撤离电影行业,在未来两年,中国至少要有3000家影视公司倒闭,甚至可能更多。

王长田先生发言不久,在明星阴阳合同、偷税漏税引发的行业震荡中,超过90%的影视公司股价呈断崖式下跌,影视龙头华谊、唐德、慈文等公司的市值,更是极度缩水,有的甚至不足巅峰时期的20%。

因为包括霍尔果斯在内的几大影视税收优惠地区开始纷纷调整税收政策,一些需要补缴大量税款的中小影视公司被迫倒闭。受政策波动影响,不少影视项目停工搁置,横店剧组撤离,影视基地一片萧条,群演们无戏可接......

这仅仅只是开始。随着各个上市公司的债务到期的临近,不久后在影视股上,很可能出现影视公司因债务到期退市,资金链断裂的影视公司宣布破产的情况。

但是,引发行业寒冬的主因并不是因为阴阳合同的曝光,而是这几年影视行业资本变化的原因。影视产业是一个生产值很小的行业,整个行业现在的总产值一年不过500多亿,一些几千工人的大型制造企业创造的GDP都比整个影视行业总体都要高,这就注定了影视产业严重的依赖资本,也是需要大量资本推动的一个行业。

我们通过对影视行业背后的资本变化的研究,似乎能够对寒冬之后行业会如何走向,找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

国有资本时代:经典影片集中涌现

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电影行业发展也深受政府出台的投融资政策影响,电影市场也呈现出一种从国有到民营的发展历史。

在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完全处在政府的控制中,国有投资成为电影发展的绝对主力。

在建国之后的上世纪50年代末,根据中央对文化行业的发展指示,地方每个省都有一家电影制片厂。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一度国内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

随着优秀影片的不断涌现,峨眉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逐渐成为中国当时最出名的几个电影制片厂。

建国之后的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描写工人解放的《桥》开始,相继拍摄制作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影片。

到1957年,电影管理部门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双百”方针之后,电影制作已经由每年10余部提升到40余部,这一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

在1959年,电影产业在国有资本的推动下,达到了一个繁荣时期,出品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

之后因为文化大革命对艺术节的批判,加之3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电影行业出现了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在1961年得到了改变。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在1961年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

这一举措使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美术片。

这期间出现了中国电影发展中长达17年的黄金发展时期,电影放映屏幕从1949年的400余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到1965年,国内电影产业共发行放映1213部长短影片。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财政拨款下,这时候的电影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

虽然在1965年因为“四人帮”,电影产业陷入凋零,各个电影制片厂再无新作品产出。但1949年至1965年,在国家对电影产业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个完备的电影生产工业链,出品了大量在今日看来都很优秀的故事片,这17年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电影产业开始逐步复苏。在政治上,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的文艺路线是基本正确的,纠正了文革时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观点,重申要坚决执行“双百”方针。

在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获得大量财政拨款之后,电影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1980~1984年,中国电影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平均人次在250亿人次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快速恢复的新时期 。

有数据显示,1980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留给或者拨给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资金是9.372亿元,加上1981年和1982年的留成,根据财政部文教司历史数据显示,这时候给电影产业的留成拨款约有13亿。

这期间拍摄了诸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优秀影片。

可以说在“双百”思想的指导下,国内出现了一批现在看来尺度都很大的探索性影片。《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就是得益于“双百”思想才能制作出品的。

1987年“摄制重大题材故事片资助基金”成立后,从1987年至1994年,共投资了6部影片,总投资额为1005万元。

1991年成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之后,在1994年投资1000余万元拍摄了8部影片,1992年投资2000余万拍摄了19部影片。

这期间由于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低廉的票价,再加上人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求以及其他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看电影的人数和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到1991 年达到顶点,这一年中国电影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人均年观影10次以上,这个记录直到2004年才被打破。

可以说,在第一阶段电影的国有资本时代,所有影片的制作投资均为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各个导演和从业人员都是隶属于制片厂的国家工作人员,而观影人次和市场,在这期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民营和海外资本时代:走向市场化繁荣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

这个时期,有限的国有资金已经不能满足电影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外来资金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业的投融资政策相继出台。政策的放开促使系统外国有资本、民营,社会资本、海外资本纷纷涌入,电影业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中国的电影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繁荣。

这一决策让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自负盈亏,民营资本得以进入,电影产业由单纯的财政拨款的政府扶持阶段,开始进入到全面的市场化阶段。

特别是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出台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技术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政府政策的指导,对入不敷出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实行了破产。可以说,民营资本进入,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政府推动变成了市场化发展阶段。

在各大国有制片厂向民营资本融资的阶段,根据1993年的统计数据,1993年共生产电影154部,民营资本投资、参与拍摄的有81部。

1994年底,北京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华谊兄弟公司也在这一年成立。民营影视公司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嘉实文化成立后,先后推出了《影视新干线》《娱乐特快》等电视栏目,覆盖范围超过了200家地方电视台。华谊兄弟则投资导演姜文和冯小刚的电影作品。

这期间很多电影投资是以海外资金为主,民营资本只占据一小部分。海外资金主要来自欧美日国家和香港地区,比如这个时候大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投资都是来自于此,国外电影资本在这个阶段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仅次于国营资本的经济力量。

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合拍片,比如《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菊豆》《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东邪西毒》《宋氏王朝》等影片,此外,像贾樟柯、娄烨等第六代导演拍摄的影片资金不少也来源于海外资金。

万字长文告诉你,影视圈的下一个金主是谁?

《东邪西毒》海报

但在这期间因为政策的摇摆,如在1995年,广电颁布了影视制作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个人和私营企业原则上不设立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单独或境与境内组织和个人在我国合作设立经营机构。这一政策,导致民营资本和海外投资方不敢再贸然投资电影业,纷纷减少了对电影的投资。

从1996年开始,电影的数量逐步减少,到199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历史最低记录,年度票房只有8亿元。

电影产业持续衰退之下,政策又一次推动了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产业。1996年3月23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提出推进影视一体化,拓宽电影资金渠道等四项政策。

这种情况下,民营影视公司纷纷成立。1996年,北大华亿影视文化公司成立。1997年,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博纳文化公司成立。

不过在这一时期,民营电影公司只能参与联合投资,凭借资金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只是一种单纯的盈利行为,这时的电影产业对于民营资本来说还不是一个可以完全进入的成熟产业。包括当时《甲方乙方》这部电影,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出品方是1997年由国有资本成立的紫禁城影业。

1997年的《有话好好说》则由新成立的民营公司华亿发行,影片口碑非常不错,华亿也获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这是民营电影企业第一次独立参与电影的发行。

之后的电影政策改革是对民营资本逐步放开的过程,加大电影产业的融资能力,电影产业开始在这一段时间掀起去国有化进程。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明确阐述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一决策是监管部门对于电影产业深化改革,明确以市场为主的意见性指导文件。

有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国有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比重由75%下降为53%,同一时期,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故事片的比重由25%上升到47%。

这一时期,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在市场上开始出现分化的趋势,国有资本资助的基本上是带有纪念性质的主旋律影片,而民营和海外资本则主攻娱乐片和商业片领域。

在2000年到2006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前十名的电影中,民营和海外投资的影片开始成为主导力量。比如在2000年,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民营和海外投资的影片占据了7部;2001年,排名前十的影片,则占据了8部。

这一时期的电影,大部分呈现都市百姓的生活状态,此外还有部分体现中国当代风貌的小成本文艺电影。

地产资本时代:热钱推动进入膨胀期

虽然早在1996年,遂宁市北兴房地产公司就以1102万元的价格“独家买断”一座地级市两台一报的创收性栏目,但地产资本真正进入电影产业,则是中国加入WTO后,在电影方面承诺外资可以投资改造经营电影院才开始的。

在政策上的表现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广电从政策上放开民营资本进入电影的发行领域,首批批准了7家民营企业可以发行国产影片。

而让房地产资本最看重的是,2002年拉开了院线改革的序幕。电影院属于可以流通经营领域,在房地产看重影视产业的文化品牌宣传性的情况下,地产资本大量的进入了电影产业。

2004年,万达集团利用自身的地产优势和资金优势,外加华纳兄弟的影院品牌,在天津万达广场开设了第一家影院——华纳万达影院,保利集团则是联合博纳文化公司成立了保利博纳集团。

万达更是在2005年经总局批准,成立了万达院线,如今成为国内第一大院线。万达集团也实现了由单纯的房地产企业转型为文化地产集团。

在万达城的设计中,把购物中心、创意休闲街区、影视主题公园、酒店集群以及写字楼集合在一起,打造城集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巨型“消费王国”,电影院则是万达城核心的流量入口。

更为吸引地产商的是,以文化开发的名义,可以以相对较低价格拿到土地。比如万达,在建成万达广场,通过电影院、购物中心吸引流量,从而拉升地价,然后以卖公寓和写字楼的方式快速回笼资金。万达就是靠着这种商业模式,短短几年间就在全国兴建了大量的万达广场,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

在万达的带动下,有73家房地产企业开始进军电影产业。因为这一阶段中国房价的飞涨,房地产企业携雄厚资金进入电影行业后,电影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膨胀期。

保利集团与博纳合作,大力开发院线地产,2014年保利文化在香港上市,2017年拿下星星文化旗下已开业的21家影城,到2017年底,保利影院已经布局全国31城,拥有超过70家院线。

恒大集团布局文化产业,成立恒大文化集团,主打院线经营业务。在2017年底,恒大院线累计开业影城106家,共计银幕735块,已覆盖除西藏之外的全部省份和直辖市。

泰禾集团成立泰禾影视投资建设泰禾影城,华润置地组建万象影城,葛洲坝地产与英皇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地产资本大量投建院线,使得中国电影院的银幕数量也开始了飞速增长。有数字统计,2005年全国大概有3000块银幕,2010年仅一年,全国就增加了1533块银幕,是2005年前总量的一半还多。到2012年底,全国银幕数量已经从2002年的1845块飞涨到13118块,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2万块。在地产资本需要院线引流的情况下,中国电影院线建设走在了世界前例,主流影院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放映。 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总银幕数量达到了50776块,成为全球银幕数量最多的国家。

快速增长的银幕数量需要大量的内容作为支撑,供给关系则推动了电影内容制作数量的飞速增长。

从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期,开启了商业大片时代。从《英雄》到《无极》再到《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单片票房不断刷新着之前的记录。到2004年,国产电影票房首次超过进口片,2004年总票房达15亿元,国产电影占据了55%。

自2003年中国电影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以来,国产电影从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09年的456部,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到2009年的超62亿元,增长速度全球第一,总票房挤进全球电影市场前十。

电影内容的疯狂增长,也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诸多问题。戴锦华教授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国电影被钱噎住了,每年有70%的电影无法上映,资源被大量的浪费。

地产资本大量进入电影行业的同时,受限于房地产企业对电影制作的流程和文化价值的理解,这时多以投资效益回报率作为一部电影好坏的评价,房地产式的管理方式导致电影产业投资急功近利、热钱泛滥,电影制作求量不求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大量烂片。

地产资本进入电影产业之后,还带来了保底发行模式,而“对赌”方式的出现,给电影发行市场带来诸多隐患。电影《大腕》里就有其对房地产行业的价值观的部分体现,在影片结尾从精神病患者口中说出了“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颇具讽刺性的口号。

在地产热钱纷纷进入电影行业之后,其他行业的热钱也多以个人投资的方式涌进电影行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煤炭领域的热钱,被影视行业嘲讽为“煤老板”。

这种情况下电影行业虽然迎来了快速发展,但也因为热钱过多,显露出各种问题,集中体现是,不少电影制作人心态浮躁。

知名编剧汪海林在2018年7月某个电视节目接受采访时,表示十分怀念那个以“煤老板”、地产商为主要投资商的时代。他在节目里回忆,那个时候谈剧本都是和“煤老板”、地产商在按摩房里谈,分分钟就能拉来投资。并在谈话里炮轰互联网进入影视行业,说互联网外行指挥内行,不如“煤老板”、地产商。

回顾整个地产资本在影视行业泛滥的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时代,银幕数量快速发展,开启了商业大片的风潮,地产资本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仍功不可没。 不过,因为受房地产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影响、热钱泛滥,也是造成中国电影烂片横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互联网资本时代:全面渗透产业链

进入互联网时代,虽然早在2005年流媒体平台就已经开始在全球出现,在中国也出现了优酷,土豆和56等在线视频网站。但这个时期,互联网行业自身也缺乏资金,更多的只是成为电影的在线播放平台。

由于影视制作的风险太高,在线视频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真正进入这一行业。

乐视是第一个进入影视内容制作的互联网公司。在2012年乐视网进入影视行业后,大量购买影视剧版权,成为拥有版权最多的视频网站。另一方面,乐视还积极开发在线流媒体平台乐视网,甚至曾一度超越土豆,与优酷比肩。

在互联网越来越需要跨界,需要内容作为其流量入口的时代,各个互联网公司紧随乐视,纷纷进入了影视内容制作领域。

完美时空、盛大网络、腾讯、百度、阿里全面布局影视行业,以各种符合自身业务的切口进入影视产业。在地产资本和互联网资本的热钱推动下,一时之间,电影行业似乎成了风口上的猪,甚至有行业人说,“只要有剧本大纲就能拉来投资”。

与房地产行业将影视作为其文化地产的补充不同,互联网资本是全面进入影视领域,从电影制作、宣发、在线售票、再到院线,从原创内容到衍生品市场,可以说电影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到互联网资本的身影。

互联网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免费”,互联网企业的前期主要战略就是通过免费和补贴等方式培育市场,升级服务体验,快速做大做强。因此,互联网资本用这一方式或理念进军影视产业,发展速度惊人。

在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博纳影业的总裁于冬就曾预言,“未来的电影公司,电影产业都将为BAT打工”。

博纳方面没有说错,互联网行业始终对文化行业充满了野心,只要有需求,等时机成熟,互联网行业就会毫不犹豫的进入影视产业,让电影产业的内容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一个补充,更有甚者,有互联网企业试图通过互联网化的思维、技术,改变传统的电影产业。

从内容角度讲,这是因为影视文化产业对互联网有极强的互补性,再没有什么能比一部十几亿人观看的电影,更廉价更容易获取流量的方式了。

事实上,美国硅谷在影视行业的发展方面就早已经给国内互联网企业指明了方向。

早在2000年,美国在线就以190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时代华纳,组建了新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这是被华尔街认为是“成功的一次并购”。美国在线的海量用户和时代华纳的优质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将产生的是质的变化。

2008年,亚马逊开始进军在线视频平台,其Prime Instant Video开始为会员提供原创内容,并作为亚马逊会员服务的一部分。2010年,由亚马逊副总裁亲自负责这个项目,将这个项目号称为“未来电影工作室”。

这两年,谷歌和苹果公司也纷纷成立电影公司,投入到影视的制作领域之中。

在国内,百度2012年先是收购了爱奇艺,2013年再以3.7亿美元全资收购PPS视频业务,爱奇艺和PPS合并。百度手握百度文学、游戏等IP资源,依托百度地图和搜索入口,享有流量和大数据优势。

阿里巴巴先是在2014 年毫无预兆地收购了文化中国成立了阿里影业。2015年,又以45亿美元收购在线视频平台优酷和土豆。第三方售票平台方面,2014年上线淘票票业务,阿里影业在2018年将其更名为淘票票,自此开始疯狂砸钱培育淘票票的市场。

阿里除成立阿里影业之外,还在行业内大量投资其他电影公司,早在2006年阿里就投资了华谊兄弟,之后入股博纳、光线等大量影视公司。在电影院线,阿里也曾以10亿元入股大地影院,之后更是入股万达电影,涉足电影产业上下游。

腾讯则先是从腾讯视频开始,此后成立了腾讯影业和企鹅影视。第三方票务平台则拥有猫眼和微影时代,收购电影制作公司新丽,等等。

万字长文告诉你,影视圈的下一个金主是谁?

腾讯投资部分影视企业整理

在院线方面,腾讯入股万达影业,通过微影时代投资了中环影城、比高影城。相比阿里,在原创内容方面,腾讯早在2015年就收购盛大文学,成立阅文集团,几乎垄断了国内80%的网络文学IP资源.....腾讯同样摆出了进入电影行业的战斗姿态。

相比地产资本,互联网资本更深入的介入到了电影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对电影行业进行了更深度的开发,也是在此情况下,电影单片票房开始不断地增高,单片票房动辄几亿的电影已经屡见不鲜。

在这一时期电影票房虽然快速增长,影视产业的乱象也频繁爆出,众多影片以商业回报为导向,使整个行业的价值导向产生了偏移。在国家“有虚转实”大的背景下,互联网资本开始热潮退却,为电影产业留下一堆问题。

国有资本的逐渐回归:或推动电影工业化

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文化产业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018年1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将从全国5万多个影厅中选出5000个组建人民院线,专门用于播放主旋律电影,并且采取组织观影,优惠票价,给予政策或资金扶持和奖励的方式,保证人民院线的政策放映。

这5000个签约影厅一经成立,即成为国内第二大院线。

2018年3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随着中央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表明电影将回归文化宣传责任,成为国家形象和政策的代言人,一定程度上弱化娱乐和文化属性。

2018年国营八一电影制片厂被裁撤,但在2018国发第23号文件中,却表明了国有资本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23号文件关于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中,说明了通过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主体,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实行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

而在2017年,按照中央确定的文化发展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一系列广电政策相继出台,以价值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全方位指引和规范行业发展。

事实上,早在2002年,政府引导基金就已出现,到目前全国设立引导基金千余只。根据投中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6月底,国内共成立1171支,总规模达58546亿元。其中2012年至2017年,引导基金数量增加987支,年复合增长率45.47%。

细心者可以发现,这几年成立的各类文投基金为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对文化产业或者相关领域有扶持效应的产业投资基金。

2017年9月20日,总规模为50亿元,成都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等共同发起的成都音乐文化产业基金成立。

2017年9月12日,由广州市城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市属全资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广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揭牌。

除了这些,山东省设立了一只总规模1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广东亦设立了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服务于广东文化强省纲要提出的六大服务业。

北京华控汇金投资管理公司则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机关服务中心合作成立了北京国新华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发起建立了一只规模在20亿至30亿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而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则是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部、中银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公司联合发起,在成立的10年间,已经投资了新华网、中国出版传媒、中投视讯、百事通、万方数据、欢瑞世纪、开心麻花、华视、微影时代、芒果TV、洛可可、蜻蜓FM等公司,还参与投资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电影《绝地逃亡》和《栀子花开》.....

其设立目的是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相关领域,既要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又要重视文化产品对人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下,这一系列举措,显露出国有资本重新回归影视产业,并将作为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引导影视产业承担起文化宣传、开拓主旋律电影制作放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影视方面也将一定程度弱化娱乐性。

纵观影视资本变迁的历史,资本的流动趋势是由影视产业的回报率决定的,影视产业的资本回报率高于社会资本平均利率时,资本必然会流向影视产业。影视产业资本到现在逐步已经形成了一个全面、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影视产业在各种资本涌入的情况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电影工业也开始了长足的进步。

在去除热钱、严厉监管行业乱象的举措下,国有资本重新回归电影产业将为保护影视产业,推动电影工业化,生产精品文化迈出重要一步。

在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去产能之下,虽然行业整体热钱减少,但资本必将流入头部内容资源,电影制作则会更理性,电影行业人才将会变得更抢手。这将会有效杜绝电影行业因为人员混乱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真正的人才得到更多的拍摄机会,锻炼出精干的电影制作队伍,制作精品电影,打造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规则化之路。

中国进口片票房占比的逐年下降,表明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在逐步提升,《战狼2》《红海行动》票房记录的出现,表明电影的娱乐属性和价值观宣扬对立而统一的结果,主旋律作为引导,娱乐电影作为补充,这种社会主义特色恰恰是中国电影持续保持活力的因素。

2018年,不是影视行业的寒冬,而是影视行业开始了转型之路。没有制作能力、没有自有人才团队的皮包影视公司,都将面临出局。只有握有充足资金和制作符合市场需要、人民群众喜欢的电影公司,才能在这个行业长久的生存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