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潮”突然降临,这几类影院最危险!

尽管中国已有了全球最大的放映市场 , 电影产品的品质以及竞争力还是亟待提升

并购重组迟缓,院线格局难破

秋季档开局只能用 " 平淡 " 二字。

9 月全国放映场次 800 万场左右 , 场次数据仅能参考 , 不可当真 , 因为放映场上无效场次有时也会被统计进来 ,800 余万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11.6%。月度观众人群 8824 万多人次 , 同比去年同期下降 5.5%。由于全国平均票价有所上升 , 月度票房 29 亿元左右 ( 不含电商服务费 ) , 同期相比微减 2.1%。

大盘在经历了暑期档大卖之后 , 在起承转合的秋季档 , 能够取得这样成绩 , 也算正常。但是 9 月中外新片投放量比较大 , 月末冲击国庆档的国产重量级影片数部 , 如此考量 , 市场大盘已初现销售放缓 , 趋势向下的苗头。

观察院线市场 , 大盘波澜不惊 , 格局无变化少惊喜。总体上看在遏制 " 票补 " 之后 , 影院的平均票价略有提升 , 对冲了因观众减少的缺口 , 十大院线中有六条院线业绩在平稳中稍有增长 , 十大院线依然占了 69% 的平均市场份额 , 市场优势依然非常明显。排名前 20 的院线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 88%-90%, 全国 48 条院线间差距非常悬殊。

2018 年 9 月全国电影院线 TOP10

院线市场这一格局存在很久了 , 客观上为院线间并购和资源重组提供基础和条件 , 实际上近几年院线间并购和资源重组一直雷声大 , 雨点小 , 除了在影院间进行买卖交易外 , 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 对市场格局也无大影响。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换代 , 在院线制改革 16 年后 , 院线发展到了一个新节点 , 市场需要精细运作 , 观众需要精准定位 , 院线从自身发展就需要在企业治理和资源重组上有新的规划 , 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我们有理由期待 , 院线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突破性变革到来 , 打破院线市场一直缓慢前行的局面。

别怕!中国影院远未饱和

截至 9 月 30 日 , 中国影院已近 1 万 500 家 , 银幕数 5.6 万张左右。这个数据基本靠谱 , 但也有瑕疵 , 就是每月统计数据只有新增缺乏减少。在不断增长的影院和银幕后面 , 也有影院关门 , 银幕数有事实上的减少。

由于影院建设需要提前规划 , 周期相对长 , 短时间里 , 中国影院建设速度不会有太大变化。投资者虽然已经较前些年谨慎了许多 , 资本逐利本性使然 , 对于影院项目依然争先恐后 , 前仆后继地涌进影院建设市场。

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 据有关媒体披露 , 影院开始出现一轮关门潮 , 其中特别指出 : 广东省有多家星美影城突然关门 , 相关的全国维权人数更是超过 3000 人。

近三年 , 当中国放映市场成为全球第一的规模时 , 影院和银幕增长的高速与单银幕产出效率逐年递减就形成了一个困扰电影人的悖论。要破解这一瓶颈 , 就要调整发展与建设以及影院经营的结构。

影院开门的速度与初现某些影院的歇业、关门和暂停营业现象 , 或许表明一直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院建设板块走到了十字路口 , 是新的机遇 , 还是危机 ? 都是放映市场面临的考验 , 也是市场新一轮洗牌的信号。

不可否认 , 当影院建设快速发展 , 新影院、银幕增长的速度高于市场产出 , 观影人群增速时 , 每家影城必定面临观众被分流 , 新影城冲击 , 产品同质化 , 以及早期影院设备老旧 , 亟待装修等竞争压力。有的影院早就享有了产业高速发展 , 电影消费需求旺盛增长的红利。如今面临市场新竞争 , 新状况也属正常。

虽然国内放映市场规模增大 , 但尚未到影院和银幕资源饱和或过剩的程度。按中国城镇人口计算 , 以 5.6 万张银幕为基数 , 中国城镇人口是平均 1.4 万人拥有一张银幕 , 与美国市场平均 8000 人拥有一张银幕还有一定距离 , 何况我们的城镇人口率现还不到 60%。中国幅员辽阔的市场 , 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应 5.6 万张银幕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 , 影院关门潮突现 , 需要检讨的是我们自己 , 在过去追求速度中重投资轻经营 , 在互联网大潮来临时 , 轻易放弃自身转型提升 , 没有及时用互联网思维来提升经营水平和能力 , 简单利用第三方的网络销售平台 , 放弃自己经营的特色和提升 , 一旦有新影院不断开业 , 必然面对客源分流 , 同业相争的市场 , 同质化的经营手段 , 同质化的产品 , 以及自身经营能力和水平不断弱化 , 以至于被动依赖第三方网络销售 , 失去把控影院经营主动权。说到底 , 是自己的放弃 , 才有了今天的危机。

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无处不在 , 胜败都在瞬息万变中 , 没有永远的赢家。能够看到行业和市场前景 , 能早一步做好自己的特色 , 就可能与时俱进 , 跟上行业和时代发展的节奏。

本月全国前十的影院中 , 有一个新面孔 : 北京中影信达文化魔影国际影城 , 这个新影城上位全国影院榜第六 , 拉动其所属华夏新华大地院线连上三步 , 从 8 月排名 39 晋级到第 36 位。

2018 年 9 月全国电影院票房 TOP50

"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即使在大盘疲软期 , 也有脱颖而出的影院走上前列。所以影院市场的十字路口 , 机遇或危机 , 全靠影院自己把握。机遇永远是与挑战同在 , 对于各大影院而言 , 中国电影产业尚在发展的最好时期 , 我们影院经营的水准要配得上这个最好时期的中国电影。

" 碟中谍 " 都引进到第六部了

为什么依旧长盛不衰?

9 月全国发行中外新片 42 部 , 数量上是很可观的。新片虽然没有特别亮眼的 , 但是有份量和体量的新片还是很整齐的。

月榜前十中 ,9 月占据八席 , 说明秋季档开局 , 影片还是给力。前十中 8 月延续新片两部 , 都是进口大片 , 赶上暑期档末班车的《碟中谍 6: 全面瓦解》在秋季档市场销售中独挑大樑 , 以 9.89 亿元票房摘得冠军 , 月度票房贡献率高达 34%。《蚁人 2: 黄蜂女现身》也卷走 1.35 亿票房挤进月榜前五。所以 , 两部在暑期尾声进场的进口片凭着其强劲实力在秋季档斩获颇丰。

观察月度新片市场 , 特点有三 :

首先 , 进口续集大片在很有观众缘 , 得到观众青睐。

以经典谍战系列片《碟中谍》为例。这部影片属于早期引进国内 , 是续集系列电影引进最全的。《碟中谍》系列诞生 22 年 , 出品了六部电影 ," 不老的阿汤哥 "+" 流水的导演 ", 不断为影片补充新鲜元素 , 又不让观众有审美疲劳之感 , 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观影群体。

六部《碟中谍》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路径 , 折射出中国市场成长扩大的历程 , 从 1996 年引进第一部 " 碟中谍 " 的 4500 万元票房 , 到今年 " 碟中谍 6" 收获 11.54 亿元票房 , 在一些好莱坞续集大片每况愈下的背景下 ," 碟中谍 " 的市场表现是一个另类 , 一直保持了稳定趋上的销售态势。由此表明电影的品质是吸引观众、留住观众、扩大观影群的秘籍。

中国市场《碟中谍》系列电影放映情况一览

在这个平淡清风的秋季档 ,《碟中谍 6》不仅高票房拿下月冠军 , 还轻松晋级 "10 亿 + 俱乐部 ", 完全是影片品质使然。《蚁人 2: 黄蜂女现身》亦是如此。相比四年前的《蚁人》, 这部续集新片增长 15%, 比第一部 " 蚁人 " 多收 1 亿票房 , 影片累计票房 7.62 亿元 , 两部暑期档延续的进口片为 9 月市场贡献了 38.6% 的票房 , 将进口片市场占有率提升到 46.3% 对秋季档电影销售起到积极推助。

其次 ,9 月 34 部国产新片 , 月内票房过亿和延续 10 亿的影片有 8 部 , 国产片题材多样 , 类型丰富 , 影片风格迥异 , 其中不乏两点。

诸如青春题材片《悲伤逆流成河》, 月末进军国庆档的警匪片《无双》, 古装动作片《影》等获得好口碑 , 有良好市场表现 , 国产片以《反贪风暴 3》开始发力 , 让市场销售曲线保有了一定热度 , 最终收获了 55% 的市场份额 , 将国产片卖场优势延续下来。

最后 , 就是每每提及的市场垫底新片。

9 月 42 部中外新片中 , 票房不足百万的有 17 部 , 占新片总量 40%。其中票房 10 万及以下的新片 8 部 , 可见每月在市场形成 " 烂尾 " 的新片数量不在少数。这类影片无论是热门档期 , 还是平淡档期 , 由于在生产时没有考虑市场在哪里 ? 观众在哪里 ? 所以上映时难以找到观众 , 也没有市场。

尽管中国已有了全球最大的放映市场 , 电影产品的品质以及竞争力还是亟待提升 , 生产如果不能提供更多观众喜欢的电影 , 市场认可的产品 , 那么 , 我们的电影与这全球第一规模的放映市场不相匹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