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潮再起!卢米埃传被恒大收购,电影院竞争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电影院最核心的吸引观众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从去年星美影城大面积停业起,国内影城就已经开始新一轮的淘汰与并购潮。

除了之前大地收购了橙天嘉禾之外,近日又有媒体爆料恒大也有意收购卢米埃影管旗下的影城。加上一直被传闻收购的CGV以及UME影管,在新政的影响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将迎来全面的升级换代阶段,很多老旧影城可能要做巨大调整。

电影院之所以在家庭影院、流媒体和互联网影响下,仍然没有被完全打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院有这些渠道无法代替的社交愉悦感和沉浸观影体验,但不同的影城在播放同一部影片时,观众的体验是有区别的。

收购扩大当然是好事,也是目前的长期趋势,但收购的影城可能面临参差不齐的状态,很难达到自己全新新建的整齐划一,让大家所担心的问题就是可能有影城会存在很明显的短板和缺点,恐难吸引观众。

那么电影院最核心的吸引观众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地产商的激进和他们的去“社区化”

基于万达在影投和院线上的成功,明显感觉到这两年地产商向院线和影投“垂涎”的态度,但因万达布局太早,已经吸纳了足够多的资源和人才,并形成了极强的品牌效益。

要知道,中国人对品牌有较强的依赖度是重要和难以摆脱的。

相比于万达的商业广场+商住公寓的地产模式,其他地产商更多是利用了社区影城的模式来做最初的开疆扩土,因商圈影城和社区影城有较明显的消费差异,这也使得最近几年社区影城始终硬件条件不够高端。

总体地产商收购速度是非常之快,恒大意图收购卢米埃,毫无疑问是看重卢米埃整体的优质硬件环境和不错的周边配套设施,毕竟卢米埃在内地是最早提倡影城设备发烧化的影投公司。

在2010年《阿凡达》进入中国之时,大部分有3D设备的影城还是局限于主动快门和老式的杜比3D,但卢米埃和百老汇这些外资影城此时就开始使用RealD这种国际化的设备。

但大部分观众对此并不发烧,普通观众早期对硬件设备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大家可能因《阿凡达》知道IMAX和3D,但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观众认为IMAX就是3D的,甚至3D也成为很多观众看电影的必须选择。

地产商开始重视硬件,也预示了目前普通观众也开始有对电影放映设备的最低要求,虽然还是搞不懂具体什么是IMAX、什么是中国巨幕、什么是杜比影院和杜比全景声,但特效厅已经开始逐步出现到社区一级的影城之中。

大部分观众可能看不出区别,甚至可以说95%的观众连细微的一些放映事故(比如说银幕比例的错误)无法分辨,但仍然有对特效厅和一些品牌的需求,完全没有特色厅和特效厅的影城似乎难有好的竞争空间。

地产商快速收割影城和扩大范围,本质和星美当年的扩张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样会面临速度太快可能导致的管理人员跟不上。好在于他们收购影城标准较高,硬件条件都比之前有提升,去掉以往地产影城都是社区影城的标签还是挺重要的。

同时,观众自己本身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目前来看,价格已经不完全是左右大家选择影城的因素,毕竟如果因价格便宜,但要把时间耽误在路上是很不划算的。

更何况在今年,票价整体上涨幅度较快,且已经形成了很稳定不会下降的趋势,这也使得很多观众在选择电影院的时候,如果考虑到回家的方便性,距离和交通会成为大家的首选,这也是地产影城要开始升级硬件和收购高端发烧影城的目的。

商圈影城依靠多元化经营和周边环境影响

因为经济发展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国内大部分城市目前都存在传统商圈和新兴商圈两个主要群体,传统商圈内的商场很多存在建筑格局硬件上的缺憾,但不愁人流;新兴商圈的商场都是在最初就规划了有影城进驻,建筑格局都相对理想。

不同商圈也存在了不同的消费群体,虽然目前互联网和电商虏获走了大批的流量,但商圈内内含的餐饮、娱乐和其他社交方式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

传统的商圈影城,特别是二三线地区,更多是借助了人流优势,尽管可能存在硬件条件落后,没有巨幕、没有特效厅的劣势,但“流量万岁、客源万岁”,伴随人流的集中,餐饮和其他配套设施也要优于其他地区。

传统商圈影城更多集中了情侣、朋友、闺蜜这些消费能力较强,群体观影的社交功能大于对欣赏电影本身。这部分观众对硬件敏感度要差很多,方便快捷的看完,最好还能吃个饭才是最重要的。

也是因此,目前大部分商圈影城也更多针对青年观众进行服务,排映进口片多选择原音字幕版,这可能多少加速了配音版电影的消亡,但市场的选择永远都是趋利和市侩的。

也是和社区影城有一点点区别,目前观众在商圈影城对卖品的消费意愿也有提升,特别是前两年票补将价格拉低,更多观众把富余出来的钱买了卖品套餐,看电影、吃爆米花也成为商圈影城的特色。

同时,商圈影城这些年也深受到“海底捞”经营模式的影响,力图使用多元化服务模式去吸引观众。虽然就专业性和新鲜度来看,商圈影城的一些配套设备不足以真的吸引观众,但的确在某种程度补充了电影院经营单一化的问题。

这一点社区影城难以完成,毕竟大家驻留在商圈的时间和意愿更强,社区影城则极难留住观众,大家在社区影城消费目的也很单一。比起社区影城开始逐步升级,商圈影城目前更多还是依赖了人流,或者说他们的自身的优越的条件促使他们即便没有特殊优势,也会有不错的回报。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过于扎堆的影城新建,使得商圈影城周边的环境和商场的业态是能否让观众进入商场并观看电影的先决条件。

高端影迷依赖发烧设备,学生观众消费能力增强

社区和商圈影城可以更多依赖地段优势,其他影城吸引观众的又是什么呢?

实际来看,目前地段仍然是影城最有优势的方面,毕竟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大家把时间更好的节省下来,非热门商圈和非社区的影城在目前能够生存下来则需要更多的方式方法。

优势地段大家不用想,竞争肯定非常激烈,甚至淘汰和更新的频率极快,事实也证明总是靠低价是不行的,毕竟价格是极难形成对观众有效的粘性吸引。

那么,绝对领先的技术优势似乎成了很多高端影城吸引观众的利器,仅从直觉上看,当进口大片上映时,一些位置并不理想的影城,只要拥有IMAX影厅,首周的上座率都有不错的保障。

但问题在于,因影城在IMAX和其他特效厅已经投入了足够多的成本,这也使得影城在其他影厅和设备的投入上有所缩水和打折扣,最终所体现的便是,大片上映第二周的工作日,IMAX厅上座率极具下滑,普通厅则干脆没人。

比起前几年,现在高端影城虽然可以在最初吸引很多电影发烧友,但热度再极大下滑,IMAX和高端特效厅排队的情况可能在一年之间也就十余次,这对于几百万和千万级别的单个影厅投入费用,明显是很不划算的。

和高端影城相比,现在更多出现的轻型校园周边影城的情况在好转,特别是前段时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很多周边有校园的影城都斩获超高的票房和上座率,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已经远超大家的想象。

目前全国都有大的趋势,将大学校园挪移到城市周边,也使得很多学生想进市区看电影变得困难,本来城市周边地段优势不明显,但依靠校园反而使得这些影城重获生机。

但即便如此,校园周边的影城仍然不会出现集中的情况,毕竟学生有至少3个月的假期,恰好是暑期档和春节档两个主要时间节点,大部分校园周边目前居民居住的情况都不是很理想,也使得校园影城的风险在增大。

其实校园影城的主要竞争力除了依托学生之外,更多还是要依靠自身来深度挖掘周边社区群众的观影需求,这也是最困难的。因为这部分居民逐步趋于老龄化,让他们看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极难的课题。

虽然我们一直都说,也都知道,影城的地段可能是唯一最具竞争力的强项,且是无法被取代和替换的,但电影院最终还是服务性行业,地段优势在某些时候会演变成影城扎堆的弱势。最终在同一区域内,影城最强的竞争武器仍然是差异化服务和高质量流畅的放映流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