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国最专业影评期刊《电影论坛》

以特稿形式,对好莱坞的政治潮、华裔摄影师黄宗霑的返国以及解放区的电影事业等予以大量报道

上海图书馆是收藏民国期刊报刊杂志的重镇,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收藏的系统、丰富而享誉海内外。

截至目前,馆藏的民国电影期刊多达70余种。

提起中华民国,似乎人人熟知、尽皆耳熟能详。

但细细究来,民国尽管命祚不长,但期间沧海桑田诸般变化却着实纷繁,虚实真伪、前后南北,堪称是中国历史诸朝代中变动变迁特别巨大的一个。

1945年8月30日,香港结束了3年零8个月的日据时期,英国重新管治香港。

经历“失语”空白的香港电影重新启程。

翌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内战中香港地位更为重要”。

经过长时间战争的洗礼,中国电影人无论是政治思想觉悟还是艺术理论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变化折射到当时的电影期刊中。

在此期间,诸多内地影人南移香港寓居,在左翼文艺雄踞香港文化主流的语境里“北望中原”,同时参与乃至主导香港电影批评的基本路向,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去港北上。

这一时期的电影期刊逐渐摆脱了单纯以视觉图像及对电影明星私生活的曝光来吸引受众的做法,转向注重电影理论的探索和电影文化价值观念的传递。

相当程度上,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批评,更易于界定作整个中国电影批评“其中一个特殊而带地方色彩的部分”。

此间,区永祥主编的“比较严肃的电影刊物”《电影论坛》,是重要的电影期刊批评阵地。

《电影论坛》为16开本月刊,1947年11月1日创刊于广州,出至第二卷第二期后,因内政部不予登记,被迫自第三期起转在香港出版,定为香港版第一期。

1949年5月25日出至总卷第三卷第三、四合刊后停刊,共出12期9本。

区永祥在创刊词中说:“我们是把电影当作一件学术来研究,最低限度我们是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不敢自夸为电影权威或专家学者……只不过凭我们的良心,把这本小小的《电影论坛》贡献给各位读者,希望造成一种追求进步的新风气。”

同时,还介绍了办刊宗旨:介绍视听教育理论;协助从业技术进修;报道世界银坛实况;探讨影音建设方案。

《电影论坛》在刊出后,被香港电影研究者林年同称许:

“《电影论坛》是战后香港出版的唯一比较严肃的电影刊物”。

《电影论坛》的文章大多偏重学术性和资料性,内容充实,其中不乏行文严谨、专业性较强的论文,撰稿人中更有不少专家学者。

至今保留下的文章有: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主任孙明经的《“影音”与“电化教育”》,《电影论坛》主编区永祥的《电影的八面观》《立体电影进化论》《“香港电影”论》,著名作曲家黄友棣的《音乐教育与电影》,电影事业家罗明佑的《复员后的中国电影事业》,著名编剧、电影评论家瞿白音的《论电影战线》,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助理范厚勤的《35毫米体系与16毫米体系比较观》

……

《电影论坛》也以特稿形式,对好莱坞的政治潮、华裔摄影师黄宗霑的返国以及解放区的电影事业等予以大量报道。

《电影论坛》还设有多个栏目:“每月实录”:国内外电影新闻、报道影界重要时事;“人物素描”:国内和欧美著名导演、演员;“小论坛”:对电影相关问题进行简短阐述讨论;“影片推荐”:选登近期上映的中外佳片热片;“书评”:评述电影书籍;“影论之友”:摘录热心读者和作者来信,刊登编者回复。

此外,还刊登了由该刊发起的“中国电影的回顾与前瞻”座谈会笔录,此次会议的出席者包括丁聪、夏衍、陈歌辛、欧阳予倩、韩北屏、瞿白音、苏怡、顾仲彝、李育中等诸多文艺界知名人士。

《电影论坛》非常重视“特辑”,如“奥斯卡金像奖特辑”“米老鼠特辑”“卓别林特辑”“阮玲玉特辑”“国际电影泛论特辑”。

阮玲玉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是很陌生,因为她有着自己的特色,还有很独特的标签,他还是中国第一任女影星,她就是当时上海滩的第一女神。

1935年3月8日,阮玲玉自杀身亡。

她的死亡叫她的所有影迷黯然伤神,她的几个影迷还因为她的自杀而相继去世,且都是自杀的。

这三位女士都是阮玲玉的忠实粉丝,因为不能忍受自己的偶像就这样离世而伤心过度,选择了自己了断。

她们也都留下了一封意思一样的遗书,大概就是阮玲玉死了,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为此,影视评论家石郎特别撰写《阮玲玉与社会问题》一文,刊登在《电影论坛》上。

这是“阮玲玉特辑”中一篇十分重要的批评文章。

按照问题的提出、阮玲玉作品的社会价值、社会怎样绞杀她、后继者还有多少、我们要怎样纪念,层层推进地剖析阮玲玉悲剧的社会根源。

认为阮玲玉的悲剧尽管有着个人“自私和小资产阶级的情感主义”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时代产生的大悲剧”;阮玲玉的自杀,实则是社会之杀,是“黑暗的巨手却紧紧地抓着她,硬要把她拖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