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8年《萝莉的猴神大叔》在国内电影市场再次引发关注后,印度电影便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截至目前最热闹的征程。据电影情报处统计,从2017年《摔跤吧!爸爸》开始到即将上映的《一个母亲的复仇》共有十多部印度影片引进国内。
《一个母亲的复仇》除了故事里直接的深刻主题,影片还从侧面反映着印度现实社会的女性意识觉醒。有影迷评论道:“印度电影越来越走在前面,独立性越来越强”。另外,该片作为“宝莱坞最后的女王”希里黛玉·卡普尔的银幕遗作,她的演技在柔弱母亲和“复仇女神”间游走转换地行云流水、舒服顺畅,从一开始不被继女接受的“老师”,到愤怒崩溃后开始暗中给女儿复仇,无论是眼神变化还是举手投足间,希里黛玉没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少影迷表示:“珍惜最后在大银幕上看一眼希里黛玉的机会。”
那么印度电影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印度电影中歌舞元素的充分运用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歌舞, 是印度民族形象传播的最有效途径。在世界电影中,歌舞片几乎可以说是最精美、最富有“艺术气息”和最具梦幻性的作品。迷你裙、纱丽、吉祥痣、鼻饰与脚链等饰物,左右摆头与赤足蹈地的动作; 和之以手镯、脚环的叮当作响和摸脚礼,配合着外围民众喜怒哀乐的丰富表情, 这些元素在印度电影中的应用,使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展露无遗。这些舞蹈形式是印度古老的艺术,产生于早期人类群体中,与人类的精神信仰紧密相连,表达着人类的精神和情感。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既是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体现, 更是精神层面的外在显现。文化消费群体在进行电影观赏的时候, 往往会被无与伦比的歌舞元素所震撼,欲说还休却充满激情的舞蹈场面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印度电影的单线叙事风格
在印度电影当中,很少有进行表达技巧的复杂化传达,除了不常见的倒叙和插叙方式之外,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直线型的单线阐述。电影情节悬念的形成,不是通过表达的技巧来加以完成,而是通过情节的设定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这种表现方式与主题的表达密切相关。以《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为例, 整部片子可以概括为在故乡的生活—在印度生活—重返故乡生活三部曲, 阐述的方式非常简单,通过电影主人翁的主体身份转化,进行不同地点的元素呈现,实现了人物身份与外部环境的错位统一。在印度,无孔不入的宗教因素决定了影片浪漫主义的风格,印度文化将主要精力放在探讨人与超自然中心的关系上,追求人与某种虚幻存在之间的联系,这种探讨是直接的、不回避的, 不需要华丽的镜头语言来故意设置顺序的错乱。
印度电影的世俗化
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 精神信仰对于印度民族而言具有特殊的地位。文化在精神层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类的各种精神信仰和因为这些信仰的需要而创造出的各种表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创造出过许多具有信仰色彩的事象, 它们都是由人类的原始信仰不断传承、进化而来的, 属于民间群体的思维观念和习俗惯例。对于女权主义的关注和追求,也是印度电影走向世俗化的明显标志。伴随着印度的民主化进程,妇女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一定提升, 印度宪法和法律也明文规定了妇女的基本政治权利和其他类型的权利, 但是透视印度现实不难发现, 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没有实现完全的平等化。例如《印度合伙人》影片中以男主关注的是:印度女性生理经期的健康问题,这是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得以解决的话,给印度女性和社会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这条主线反应了印度的世俗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非逃避性的国际话语权争夺
印度电影不排斥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但却实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文化的物化和民族商品化,是全球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下资本主义文化产生的特点。体现在印度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则呈现为精心打造充满富裕的大家庭和奢华歌舞场面的文化景观。作为印度商业电影的典型特征及其在全球媒介环境中的独特性指标,歌舞段落之于印度电影的重要性包含着纯文化和商业上的双重意义。从艺术的角度看,印度电影的歌舞、异域风情、宗教元素的渗透、婀娜多姿的东方美女等, 支撑着印度电影的感染力。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选择中,作为编剧,艺术创作必须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尽可能地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多层次价值。在表现风格的展现中, 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尊重本土与本土外的群体消费习惯,形成自己独特且具有魅力的展现形式,在国内与国际之间找到契合点,努力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