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9、19:三代“十年大典”献礼片的进化论

只要贴近观众和时代,献礼片一定能在市场票房和社会效益之间取得平衡和更大的成功。

暑期档刚刚落下帷幕,国庆档又燃起了“战火”。

距离国庆节还有一个月时间,可国庆档电影已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也自然成为了这个档期的主角。

作为中国电影独有的门类,献礼片或可追溯至1959年的献礼展播,那一年全国热映的《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影片,如今已是留名影史的经典之作。献礼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进,也成为如国庆档电影市场的保留节目。

这60年来献礼片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站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盘点其发展历程,就会发现1999、2009以及2019年的献礼片显得格外突出。这三个“十年大典”的献礼片风格和方向,代表了近三十年献礼片的发展趋势。

1999年献礼片

主人公身份转换,商业元素初试啼声

自1959年国庆献礼片诞生以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一直都是各重大时间节点献礼片中的重头戏,像《大决战》这样的系列电影,将宏大战争叙事提高到后人几乎无法超越的地步。而塑造英雄人物,树立典型这类的献礼片更是从多种角度得到了充分挖掘。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市场环境的变化让大部分献礼片开始失去观众群,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显露出来,献礼片急需打开创作新空间。

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那一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

相比之前紧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做法,这一年的献礼片开始另辟蹊径。变化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电影主人公由革命领袖、英雄模范转变为更贴近观众的平民化英雄;二是开始对商业片的元素进行借鉴。

其实早在1989年,这类摆脱“高大全英雄”“宏大场面”的探索就已初露端倪。《开国大典》《百色起义》等一批献礼片不再神化伟人,拉近领袖和普通人的距离,由此激发观众的共鸣,这样的经验被1999年的献礼片继承和发扬。

1999年的《冲天飞豹》,以人民解放军空军两代试飞员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如何完成中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飞豹”的试飞任务。在影片对于飞行员的人物塑造上,可以看出其对好莱坞电影《壮志凌云》的借鉴。

如果说《冲天飞豹》的借鉴稍显保守,那么《黄河绝恋》的尝试则显得格外大胆。这部电影有了西方视角,以一位盟军飞行员欧文的遭遇展开故事,欧文因为飞机迫降被八路军救下,在长期的相处中欧文爱上了八路军女军医安洁,谱写了一段战火中的跨国之恋。

片中对于东西方价值观碰撞的展现,对于战争与爱情元素的处理,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旧有着诸多可以借鉴之处。特别是《黄河绝恋》中女军医安洁在壶口瀑布面前张开双臂的场面,配合着夕阳和音乐,成为了献礼片中令观众难以忘怀的经典场面。可见商业元素的加入,让献礼片在拓展观众群上有了新的“武器”。

与此同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献礼片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讲述中国原子弹研发过程的电影《横空出世》,展现巴黎和会上中国遭受屈辱对待的电影《我的1919》,都取得了不错的评价。

2009年献礼片

深度融合类型片元素,大制作的商业化探索

2002年,随着新的《电影管理条例》的出台,中国电影行业对民间资本放宽,电影对于市场越来越重视,这也影响了献礼片的创作,2009年的献礼片正是其中的典型。

在与类型元素的结合上,《风声》尤其具有代表性,这部主打谍战元素的献礼片,从另一个视角反映了革命的历史。此前同类题材的献礼片,有1979年的《保密局的枪声》,但这部影片过于脸谱化的人物和不完整的故事情节,让它难称艺术精品。

在《风声》中,敌我之间的斗智斗勇,故事情节的反复波折,复杂程度和悬疑感远非此前的反特电影可比,对类型片元素的深度结合引人入胜,也助力这部电影的票房超过2亿。

《建国大业》是2009年献礼片中当之无愧的压轴之作。影片云集了百余位华语影坛明星,开启了“全明星、大制作”的献礼片风潮,并以3.93亿的票房刷新了当年的国产电影纪录。《建国大业》和此后的《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合称“建国三部曲”,在后两部电影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此类大制作献礼片关于商业化探索的传承。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在谈到《建国大业》的独特意义时表示,肯定了这部表现真人真事的献礼片,能够高扬商业手法的颠覆意义。2009年的献礼片用事实证明了献礼和票房并不冲突。

2019年献礼片:史上最强献礼档

围绕民族自豪感和情感慰藉做文章

今年的国庆节,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依然是市场的重头戏,但是今年的献礼片无论参演阵容还是影片类型,都远比过往丰富,可以说是“史上最强献礼档期”。

论阵容,《我和我的祖国》堪称今年国庆档献礼片的扛鼎之作。此片集结了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等优秀导演,这其中既有戛纳金棕榈奖的得主,又有近年来票房和口碑双赢的创作者,而参演演员包括了黄渤、张译、葛优、宋佳等几十位明星。

“大导演+全明星”的组合模式,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又一次得到了创新展现。因为其主创团队几位导演的年龄,覆盖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区间,因此影片总导演陈凯歌表示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人给新中国的一次集体献礼。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直是献礼片的主要素材来源,在今年的国庆档依旧如此。

李少红导演的《解放了》,取材于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刘伟强导演的《中国机长》,是根据2018年川航3U8633航班成功备降改编;而李仁港导演的《攀登者》故事内容则源于1975年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壮举……

虽说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是这些影片各自的类型细分更为明确。

如果说《我和我的祖国》是主打全民记忆的一种群像表达,那么其他电影的类型元素则十分明显。《解放了》的战争片背景、《中国机长》的灾难片元素、《攀登者》的传记片元素,都是有着明确目标受众的。可见“最强献礼档期”的铸就,离不开市场垂直细分的助推,唯有丰富多样的献礼片,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近年来中国电影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提供情感慰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商业大片主旋律化,通过电影工业的进步实现了对于中国当代军事力量的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民族自信心。这样的影片由此带来了一种对于国家的认同,满足了众多观众在这方面的渴求。

《攀登者》围绕着中国人登上珠峰做文章,阵容强大,题材特殊,可以激发观众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很多人看好《攀登者》,将其视为国庆档献礼片的种子选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

除了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之外,观众还是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触动。在这方面消防题材的《烈火英雄》做得很好,目前该片已经拿到16.25亿的票房。作为一部以消防员为主要对象的电影,在表现消防员的英勇事迹上充满催泪效果,这和在电影市场屡屡创造高票房的“哭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市场已经证明,能够带给观众情感触动的献礼片,往往会取得较高的票房。《我和我的祖国》主打的“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就很有希望带动观众的情感,引起共鸣。基于人性的表达,提供情感的慰藉,同样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献礼片的创作思路。

纵观1999、2009、2019三个“十年大典”中献礼片的形态变化,可以看到,为了兼顾社会影响和市场效益,献礼片的类型化与情绪情感叙事已经成为创作主流。像《战狼2》《红海行动》等泛主旋律影片的成功,也证明了在中国浓郁的爱国文化、英雄文化气氛中,献礼片的市场储量上不设限。只要贴近观众和时代,献礼片一定能在市场票房和社会效益之间取得平衡和更大的成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