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黑白电影里看到的“血”,可能都是巧克力酱…

鲜血喷涌,这永远是惊悚电影热爱的视觉要素。

鲜血喷涌,这永远是惊悚电影热爱的视觉要素。为了营造出银幕上的惊人效果,很多时候需要制作假的血液。制造假血,人们都用了哪些成分呢?

在20世纪初,剧院演出中就已经用上了营造效果的假血。在巴黎的Grand Guignol剧院中,常有惊悚戏码上演,在这里,他们使用的早期假血配方是:

胭脂虫红+甘油

甘油提供了有粘度的基底,而胭脂虫红是天然的红色色素。 

v2_b171463479944142850e51698bf06f4e_img_000

后来,他们的配方稍有改进,这一次配方增加了 甲基纤维素,具有增稠作用。 

v2_27b4319940b343fbbb103dc0e77898e7_img_000

而在电影上,人们也有不同的配方选择。在黑白电影时代,要想营造具有视觉冲击的血液,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方便选择: 

巧克力糖浆

巧克力糖浆完全不是血的颜色,但反正在黑白片中它看起来也不违和,而且比起红色的假血,它有更强的对比度,反而是看起来更有冲击力的。在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Psycho)中,就出现了这种巧克力糖浆血。 

当然, 这一招只适用于黑白电影。彩色片时代,假血还得是红色的才行。在彩色电影中,一种经典的假血配方是以玉米糖浆为基底的。一般来说,包括: 

糖浆、适量的水、红色色素,以及一些玉米淀粉

加入玉米淀粉的目的是营造不透明度,在另外一个版本中,导演Sam Raimi选择的是加咖啡奶精,他还会在假血中加入一点点蓝色色素。 

v2_2d762112e43d469eb28f1beb2e8af239_img_000

当然,电影需要的不只是一种假血。事实上,假血的配方有很多变化,可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比如说,如果需要粘稠、看起来糊在局部的感觉,可以在假血配方中加花生酱(我看到一个书说如果过敏还可以换成榛子酱,十分贴心了……)。 

电影使用的这些假血很多都是用可食用材料制作的,这也很好理解,毕竟经常有假血接触到演员口腔的镜头。不过,也有的配方会更注重仿真度而适当牺牲可食性。在1970年代,Dick Smith为假血配方加入了 尼泊金酯(防腐剂)和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成分:洗照片用的 除水渍剂(Photo-Flo,含有表面活性剂)。据说后者可以让糖浆假血更好地浸透织物,看起来更真实。 

看完假血的历史,感觉它们的共同点是: 

都好甜啊_(:з」∠)_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