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伴随着两会的结束以及网传6月10日影院复工日期的临近,关于影院复工的声量达到了最高点。经过多家行业内外媒体的持续呼吁,外加贾樟柯导演在微博上的发声,目前绝大多数主流网友和普通观众都已经改变了过去几个月的“刻板印象”,认为电影院是时候全国有序开门了。
然而6月中,北京新增多例确诊病例的消息,让不少民众再度陷入恐慌,在这样特殊的舆论风口下,电影院的复工事宜毫无疑问将再度被推迟。
时间推移来到6月下旬,今天也是全国大多数影院停业的第150天。国务院、卫健委、疾控中心近几天连发文件,号召低风险地区重点单位应该做好新冠肺炎的常态化防护。此外,张文宏医生对演艺行业的发声,也再次拉动了民众对于影院复工的关注。关于低风险地区影院率先复工开业的议题,也再次被业内广泛讨论。
然而与此同时,关于影院分批开业的质疑声也同时在业内业外扩散。针对所谓的定档悖论、分账制度、市场规模缩小等问题,我们今天就一同分析分析,低风险地区影院先开门真的不可行吗?
我们先回应几个目前网上比较“流行”的质疑。
质疑1:影片盗版、窗口期问题
这也是部分行业外大V、媒体提出的第一个质疑,认为先复工地区上映的影片,会加速影片盗版和窗口期问题,打击片方定档影片的积极性。
可以说问出这种问题的人,本身并不了解电影市场复工的节奏。
首先,复工初期放映的影片,完全不存在“防盗版”的问题。经典复映片很早就已经释出了高清资源,无论是合法的视频网站,还是非法的高清下载,都已经在民间普及。此外,此类影片基本都是片方公益放映,即便所谓“盗版”横行,也不会打消片方的积极性。
另外,在复映片打头阵之后,以《小妇人》《1917》《刺猬索尼克》《碟血战士》为代表的原本准备今年2-3月上映的好莱坞“仓库片”,也会上映。此类电影虽然没有线上的合法播放途径,但是高清资源也早就已经在年初释出。低风险地区率先放映,并不会改变或者加速盗版已经大量释出的事实。
最后,在重映影片和老仓库片预热影市之后,基本上也已经过了2-4周的时间了,这时候再上映中等体量的院线新片,考虑到目前中等体量影片基本1个月左右的窗口期,也意味着影院分批次复工可以拥有近两个月的的阶段期,这个时间足够大多数晚复工地区开业了。此外,片方如果为了“晚复工地区”的票房考虑,也完全可以延长上线流媒体的窗口期以达到平衡。
目前,我国影视反盗版工作,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政策上都日益加强,像2019年春节档时出现的标清盗版资源早已从江湖上彻底消失,除了低劣的影院偷拍版很难再进行复制,而对于满足偷摄画质的观众,本身也不是影院观众受众。
可以说,影片盗版、窗口期问题,是所有质疑中,唯一不会对分批次开业造成影响的因素。
质疑2:少了北京的电影复工,
票房收益将大打折扣
倘若不是此次北京疫情的大规模反弹,影院大概率会在端午节就正常开业。而如果此次反弹的不是北京而是其他一些偏远省份的城市,估计也不会对影院复工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平心而论,北京的确是全国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官方机构”国家电影局、中影、华夏,除迪士尼外的好莱坞五大公司中国分部,还是大部分电影出品、发行、营销公司,办公地址都设立在北京。复工放弃北京等中高风险地区,这也给新片上映造成了不小的难处:如果一部新片确定将在全国大规模上映,影片宣发的离京出差计划,即便进行了核酸检测,也会被目前较为严苛的地方保护主义拒之门外。
作为华语电影目前不折不扣的中心城,北京的缺席的确也给内地影市复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不过客观来看,如果能抛弃成见,北京复工,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票房意义。
首先北京虽然人均观影数常年名列全国前列,但是总量并不算太高,2019年位列全国第六位,大盘成绩为36.13亿,占全国总量的5.63%,即便加上同样受到北京疫情波及的天津、河北地区,其票房总量仅为内地大盘总量的10%。
根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38个城市,其中325个城市都已经实现了确诊数的“清零”,仅有的有确诊病例的13个城市,大多数还是境外输入病例。可以说,目前90%以上城市,占着全国80%以上电影票房票仓的地区,都已经处于低风险了。
相对比新冠疫情给观众带来的对所谓“密闭空间”的恐慌,北京等中高风险票仓的缺失所带来的票房损失,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此外我们也相信,在北京政府现如今科学有效的防控政策下,在未来一个月内恢复到每天零确诊也并非天方夜谭。
质疑3:分批次开业影院半死不活,
成本更高,倒闭更快
从本月初开始,有不少文章以及微博大V指出,电影院迟迟不开门并不是电影局的政策原因,而所谓的“定档悖论”才是阻碍电影院开门的最大原因,不少大V还情景模拟了一下三方对话,描述得绘声绘色。
有关于定档悖论,我们在今年2月底的讨论影城复工的文章中就已经率先提出,在初次复工以及后续的文章中也曾经多次讨论并陈述过观点。的确,电影局、院线影城以及电影片方在复工初期,会存在着“是先开门还是先定档”的悖论,我们认为这只是影城复工开门的不利因素之一,但绝对不是阻碍电影院开门的主要原因。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悖论,那么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无法顺利复工开门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日本、韩国甚至美国的影市从4、5月开始,都逐渐进入到有序复工的阶段。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有多部有着较大体量的新片(3-8亿)想要定档在暑期,只要电影局政策“开闸”,就会立即官宣定档。与不少行业外人士指责电影行业内部“各行其事,谁都不愿意让步”的论调具有较大的出入。之所以目前影片还对档期“密而不宣”,也是跟目前整个的舆论环境有关。
理性讨论,未来7-9月因为处于复工初始阶段,无论是活跃的银幕数,还是上座率不能高于30%的限制,抑或是部分观众仍然对于所谓的密闭空间持恐惧排斥意见,都会让今年暑期档整体黯然失色,预测总票房大盘只能达到去年的一半左右,虽然反应到单片票房表现上,因为影片数量的减少,票房并不见得也会砍半,但注定无法达到之前预期的票房成绩。敢于在暑期档率先上映的影片,必定会有一定的牺牲,身兼着复苏电影市场的重任。而正是中国电影人们的这种坚守与坚持,才能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一直挺住,并对未来保有信心。
因此,对于分批次开业,虽然一开始只有复映片或者小体量影片上映,但是在一个月之后,中等体量影片便会跟进上映,届时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预计也已经从中高风险转低了。此外,在复工初期可能会有部分影城收入较低,甚至开业成本大于停业成本,但是更多的影城获得了一个逐渐稳定的现金流,也能让整个电影市场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中。对于大环境而言,在这个时候用部分损失去争取观众甚至资本对于电影行业的信心,不是更重要吗?
其实从4月底江西宣布电影院可以开业起,全国其实已经有多个地区的省(市)委宣传部门开出了可以让本地电影院逐步的复工复映的通知。但是因为国家电影局对全国电影院的统一管理,目前各地的通知仍然没有落实。
作为全世界影院数以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在中央不断强调精细化管理的当下,尝试低风险地区率先开业或许已经是目前拯救中国电影市场的唯一办法。如果全国影院真的要等到9月才陆续开门复工,注定会对中国电影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可能在至少5年内都没有办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