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冷档期,大盘低迷。
在抗疫纪录片《武汉日夜》、文艺佳作《小伟》、荷兰电影《指挥家》,以及日本歌舞片《与我跳舞》等强片云集的档期里,喜剧片《大红包》的市场表现脱颖而出,打破了此前各家媒体对它的票房预测。
截至目前,《大红包》的票房已经突破了一个亿,对于春节档前的市场寂静期,《大红包》的出现也为其注入了一丝活力。没有比喜剧更适合给春节档开路的类型了,收下“大红包”,欢喜迎新年,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的一大新年愿望。
面对如今的成绩,导演李克龙表现的很坦然:“导演这个工作,就是当你有能力、有条件做一部电影的时候,要不计回报、不遗余力地把它拍好,这就是导演的价值。”
上映前影片就已有了一定的宣传声量,上映后更是连续一周成为单日票房冠军,《大红包》究竟做对了什么?借此票房破亿之时,拍sir采访了《大红包》的导演李克龙,和他聊了聊这次的创作缘起,拍摄历程,以及他从网络电影导演,逐渐走上亿元商业片导演的“进阶之路”。
一个由红包引发的“闹剧”
婚丧嫁娶,升职乔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份子钱的存在,可以说成为了当代社会人的难言之隐,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是喜忧参半。
《大红包》的故事正是讲了一个因份子钱从而引发的“闹剧”。
一个苦恼于自己送出去高额人情费用的普通白领,情场失意,职场变动,在公司将其调离岗位之前,为了收回曾经“随”出去的巨额份子钱,同时也是刺激一下前女友,他决定和好朋友一起雇人举办一场“假婚礼”,企图蒙过所有人的眼睛,没想到却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乍一看上去,这个故事颇有些滑稽可笑,但是所讲述的主题却又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李克龙告诉拍sir,现实生活中还真的看到过类似的“故事原型”。
“一个小伙子,生活拮据,为了缓解手头紧张,他在网上找了一个小姑娘,跟她商量着一起假结婚,顺便捞点份子钱。本来说好的二八分成,但到手后又反悔,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李克龙笑着说:“我当时看到心想,还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不过,滑稽归滑稽,李克龙一眼看到了这个荒唐故事背后的“症结”所在——对于当代人而言,份子钱这件事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无法避免的生活压力,甚至在有些地方,这件事还演变成为某种不好的社会风气,大家通过“送红包”互相攀比、敛财,背离了“送红包”这件事原本的初衷。
在他看来,讲人情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道重要基因,也是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最大的不同之一。红包本来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美好,表达祝愿的载体,强调的是一份心意和吉利,但是如今人们却有点本末倒置,带来了不少的生活压力,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成为了李克龙创作《大红包》这个故事最主要的动机。
导演表示,他期望通过这个故事,在让观众发笑的同时,反映社会现实,达到一定的讽刺和批判性,并让观众们思考“红包文化”背后所具备的意义。而这,也正是影片所传递的价值所在。
一段难忘经历换来的成果
确定了故事的主题后,李克龙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光是剧本创作阶段就用了八个月。
“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滑稽的故事,所以一开始我就确定了要用喜剧的方式来讲述。既要通过插科打诨来让观众喜欢,觉得好笑,同时还要让观众明白我们的立意。”为此,导演也做了一些调查采访,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周围的人对于送红包这件事的看法。
影片于19年的6月份开机,拍摄花了两个月,之后进入漫长的后期阶段,光是剪辑就又花去了四个月时间。对于自己的这部商业院线片处女作,李克龙尽可能确保各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不过,他也和我们坦言道,在拍摄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融资的问题。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对于投资人来说,导演的作用太大了。我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网络电影,也没什么名气,执导商业片这是第一次。怎么样说服投资人给你投钱,这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顿了顿后,他补充道:“好在,我比较幸运。之前的几部作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遇到了比较赏识自己的投资人,当我把这个故事说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故事背后的市场潜力。”
投资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要解决演员的问题。
好的商业片要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这是商业电影市场运转颠簸不破的铁律。然而对新导演来说,手头拥有的资源有限,如何找到既有观众缘,又适合本身角色特质的演员来出演,这成为了李克龙面对的又一个困难。不仅如此,演员确定了以后,如何与这些成熟的明星演员进行磨合,这也是像他这样的新导演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电影是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这其中不管是制作拍摄,还是演员的表演,其实大多数都是导演个人艺术创想的实践和展示。”李克龙解释道,在拍摄过程中,演员如果在表演上有自己的想法,导演会和演员一起商讨磨合,去研究不同表演形式的区别,力图达到最好的效果;并不会轻易妥协。
顺利的是,在多方的努力下,这些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决。如今回顾起来,对于这段经历,李克龙也表示收获了很多。最终,《大红包》市场表现不俗,口碑票房双丰收。这也的确证明了,此前经历的一切困难,都是有价值的。
1月22日,首映当天,《大红包》就打破了《送你一朵小红花》连续22天保持的单日票房冠军纪录。
从22-30日,影片均保持着每天超过千万的票房进账,即便是29日有多部新片上画,《大红包》依然保持日冠优势。在它的支撑下,即使是在春节档前这样相对较冷的档期,也保证了每日大盘进账始终在四千万以上的基本量。
未来,距离春节档的到来还有近半个月的时间,而这期间不再有新片上画。《大红包》的领先位置可能还将继续延续至春节档前。目前,媒体对它的最终票房预测,将有望突破两亿。
影片票房走势图
好的市场表现离不开专业的宣发团队和营销策略。采访的过程中,导演也提到,此次影片在宣发上也做足了心思。
影片在上映之前做了灯塔试映会,根据试映会结果对内容进行了针对性调整。结合影片的亮点和特质,阿里影业的宣发团队制定了不同层面的营销手段。映前通过制定相关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形成传播。同时,在相关热门话题霸屏的基础上,利用口碑特辑、多款预告,以及差异化的定制物料,进一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达到积极的推动效果。
通过团队的一系列用心付出,扎扎实实锁定用户做宣传,口碑也得以迅速下沉扩散至三四线城市受众,反向助推影片达到更广的影响力。
总体看来,“出圈”的宣传,以及良好的市场表现,这些都可以说明,观众们对于喜剧类型仍然有着天然的强烈需求。而且,尤其是在年前这样一个较为喜庆的时间段内,光听片名就很喜庆的《大红包》,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所以根据影片热度走势,在1月17日,宣发团队立即决定将原定的档期1月29日,提前至1月22日全国公映,使超高热度提前转化。这不仅在贺岁档和春节档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同时也尽可能地带动起春节档的观影氛围,有望助推今年的春节档票房迈向新高。
一个网络导演的进阶之路
李克龙说自己“幸运”,但其实,他的“幸运”并不是毫无来由的。
在进入院线片的领域之前,他就已经是一位创作过多部成功网络电影的导演,多年的执导经验也给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能量。而如今,他终于迎来了这次迈上新台阶的时机。某种程度上来看,与其说是“偶然”,倒不如说更像是某种厚积薄发的“必然”。
2016年之前,李克龙给央视电影频道做了多部数字电影,其中不乏像《少年棋王》这种入围过金鸡奖和华表奖的优秀作品;2016年之后,李克龙开始涉足网络电影领域,先后执导了《不良千金》、《S4侠降魔记》、《差等生乔曦》三部爆款,收获了一批观众的喜爱,也确立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一直以来,李克龙对于现实题材的故事就情有独钟,然而这和传统意义上网络电影的故事题材其实是相违背的。直到现在,观众们甚至包括很多业内人士,对于网络电影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妖魔鬼怪”、“奇思妙想”的阶段,李克龙决定逆势而为,重新定义网络电影的环境,并成功突围出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道理。
“只要故事讲得有趣精彩,能够吸引人看下去,现实题材的作品未必不是观众们的心头好。”李克龙坚信这点。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以喜剧化的手法来展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李克龙和他作品的“出圈”,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下社会观众对于作品题材喜爱度的一个缩影。而这,正是李克龙一直以来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的价值观,也是他作品的永恒主题: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当被问及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在创作上有什么不同时,李克龙表示,其实除了放映形式的不同以外,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电影就是电影,为什么要有区别。电影都是通过视听语言来讲故事,表达一定的主题,不应该因为放映形式的差异而被戴上有色眼镜来对待。”他认为,随着网络电影创作风气的改善,只要是让观众们有所收获的好故事,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艺术表达,网络电影同样可以被“正名”。
在他看来:“不管是网络导演,还是院线片导演,最重要的就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前进。很多新人导演一上来就想要做一个很大体量的项目,但没有之前的那些小项目做铺垫,这其中的风险是很大的。创作者还是不能眼高手低,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自己的实力发挥出来。而当你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积累到了资源和经验,也给投资者赚到钱之后,会发现后面的路就没那么难走了。”
回顾过去的经历,李克龙并不介意自己的“网络导演”标签。在他看来,观众们的口碑和认可始终是他不懈前进的动力。而即使是面对争议,他也表现的很诚恳:“拍电影就像点菜一样,众口难调,很难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但一定会吸取大家的建议,下次会努力做到让更多人喜欢。”
从千万级的网络电影出发,到如今成功进军亿元商业片导演俱乐部,再到下一部作品导演透露将尝试科幻喜剧片的类型……未来,属于李克龙的这条“进阶之旅”,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