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电影票房惨不忍睹,可这部烂片咋轻取9亿票房?

做文艺片就意味着商业上的舍弃,文艺片强调的是个性表达,商业电影追求的则是迎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一如《悲伤》。

电影日报 | 03/31 09:04 | 阅读: A+

今天虽然有多部新片上映,但市场一片狼藉。

曾逃离春节档的《人间·喜剧》首日排片占比高达30%以上,上座率仅为个位数,实时票房只有2800万,继而导致次日排片占比呈现下跌走势;而口碑方面更是惨不忍睹,豆瓣开分3.2,目前评分上涨到了3.5,该片导演的上一部电影《不可思异》豆瓣评分3.8。

不过,我们今天重点说另外一部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截止到发稿时,上映了16天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累计综合票房逼近了9亿,约8.8亿。

该片在豆瓣电影上的评分只有4.8,属于典型性烂片范畴;与同档期其他电影相比,口碑也很糟糕。可是,票房却无人能及。

比如:同档期上映的《阳台上》,豆瓣评分还有6.1,累计综合票房只有392万,就已经被迫下线。

再比如,同档期上映的《过春天》,豆瓣评分高达8.0,绝对佳片评分,背后还有万达撑腰,但该片的累计综合票房仅仅只有970万,且已经下档。

而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之后一周上映的口碑电影《地久天长》,既是柏林电影节首部摘得影帝影后桂冠的获奖影片,豆瓣评分8.0,还有类似王源等流量明星助阵,但,上映8天的累计总和票房只有3776万,今天的排片占比也只有1.1%。

导演王小帅为了呼吁更多人走进影院观看电影,还因在朋友圈发了俗套的文案而备受争议,当然,再俗的文案也不能把观众招呼到影院里,并没有什么用。

为什么口碑好的电影票房惨不忍睹,而口碑一般般的电影却能轻取近9亿票房呢?

要知道,《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卡司阵容并不具备强势号召力,在内地上映也是引进批片的模式,口碑不好怎么也能成为票房黑马呢?这是为什么呢?

电影日报认为:简单来说,最近一段时间的内地电影市场,关于女性主题的电影确实少了一些,而这部电影的主要观众就是女性,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女性更是该片的观影主力!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一线城市男女的观影比例为43:57,二线城市女性观众占比为60%,三线城市女性观众更多,占比超62%。这也意味着,除了出双入对的男女情侣观影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单身女性,或者是闺蜜搭档组团观影的。

对于女性观众而言,口碑好坏并不是他们选择观影的重要参考,或者就本身而言,她们之于电影的宽容度也是最高的。

从豆瓣和猫眼电影的评分上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该片豆瓣评分4.8分,而猫眼的观众评分则为8分,其中以女性观众为主。

另外,从某种角度来说,爱情电影依旧是市场的刚需,特别是具有一定体量和话题关注度的爱情类型片;我们预测,“小妞电影”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再则,三月档整体走势低迷,观众的流失非常严重,加之整体票价上涨,虽然观影人次流失严重但整体票房却继续走高,表面的高票房掩盖了一些残酷的现实问题。

记得,三月初时很多媒体均乐观地表示“三月档是文艺片的春天”,现在看来,文艺片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没有春天,只有寒冬。

影视工作者要想在这个市场中活下去,文艺片一定不是首选。做文艺片就意味着商业上的舍弃,文艺片强调的是个性表达,商业电影追求的则是迎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一如《悲伤》。

而且,全世界都一样,文艺片的票房整体都非常尴尬。想必每个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其实,商业还是文艺,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