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多部影片紧急撤档,主旋律电影也遇“过审难”?

“半主旋律”电影在内地的破局会显得异常艰难。

1月还没过完一半,2021年就已经紧急撤档了5部影片。这其中《猎狐行动》《扫黑·决战》的撤档据悉并非片方本身意愿,两部影片的突发撤档,多少也会为后续的部分主旋律影片的顺利上映蒙上一层阴影。

今年恰逢建党百年,预计年内将会有数十余部主旋律影片相继上映。在进口片持续缺席的前提下,内地银幕出现真空已成定局。从目前市场直接反馈来看,《猎狐》和《扫黑》撤档所留下的空缺,并没有其他影片可以添补。

2019年上映《“大”人物》是一部小爆款,其已经多少区别于以往内地的犯罪片,该片甚至走进公安部报告厅为干警和相关领导做了超前点映,和那些“更红更专”的主旋律影片不同,《“大”人物》和《猎狐行动》《扫黑·决战》,主导部门则是更多把拍片自由给与了制片部门。

可能正因如此,这些“半主旋律”电影在内地的破局会显得异常艰难。

相关部门热情提升

同时成为电影的双刃剑

但凡涉及到“公检法”和涉案的影视作品背后的故事,都远比银幕上的案件更复杂、更艰难。

但目前内地相关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参与影视作品的意愿都在加强,特别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院线电影,几乎成为很多数职能部门树立形象、展示职能效力的一个新窗口和新平台。

《猎狐行动》背后有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公安部经侦局;《扫黑·决战》背后有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这些部委其实都会对影片整体走向起到一个基本定调的作用,但不会在影片创作过程中过多干预。

包括之前上映的《红海行动》《紧急救援》其实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做一个整体的协调和协助拍摄的工作,只不过影片的具体内容不同,这些政府部门具体的参与程度会有差别。

相比来看,无论是《战狼2》《红海行动》和《紧急救援》,相应的职能部门在影片中作用和形象几乎是完全正面和积极的,只不过早比早年间内地“样板戏”和“红色经典”影片中“伟光正”,多了个体人物的小瑕疵。

但这种“小毛病”往往会成为人物的一种弧光,会让观众在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同时,对英雄人物产生足够多的认同感,这一点也是这些影片能够大卖特卖的基础。

当矛盾转移到国内时,“敌人”和反面boss往往是党员干部和人民内部的“坏分子”,尽管在剧作层面主管部门会慎之又慎,编剧和导演也都会依照过往的经验尽可能的避开雷区。

但如果不挖掉毒疮,无论是剧情的基本逻辑还是影片的矛盾冲突,都不会让观众信服。

正因如此,在大部分职能部门有兴趣参与到电影制作时,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困局,他们参与电影制作更多还是“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或者为宣传某项工作的政绩和目标。

但电影在讲故事的同时,并不完全会顾及他们的情绪,这可能是较难平衡的一种矛盾。

主旋律电影,

既要“精神文明”、更要“物质文明”

近些的主旋律电影已经有了相当长的进步,单就人物“不刻板、不完美”就非常难得,这也是因为观众的审美在一步步变化、观众的群体也在趋于年轻,用老一辈的思维去做影片,大家真心不认可、不买账。

其实并不是所有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影片都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我和我的祖国》与《我和我的家乡》是不错,《战狼2》和《红海行动》也很好,他们都会从精神层面鼓舞当下的观众,也是目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在精神文明方面有建树的一面。

但中国社会上的问题一些问题根深蒂固并长久存在,我们一直都在对腐败说不,也一直都高举打黑的旗帜,这一点从最开始就没有改变,未来也不会动摇。

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本身都是物质的,所有的贪腐和黑恶势力,他们的根源也都是一种物质的原始欲望,这一点同样从最开始就没有改变,未来也同样会长期存在。

让观众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当然重要,毕竟目前大部分青年观众都是在一个更幸福和更优越的环境内生长,但让更多人清楚的明白中国还有更多的不足、也很清楚的存在或者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同样很有必要。

毕竟只要存在一些“不公平”,就会有人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体会到这一点的普通民众并不少数,大家在物质方面简单的不满意,这种矛盾其实并也不简单只是因为个人的不努力和分配上的不公平。

再看《猎狐行动》和《扫黑·决战》,一部是反应海外追逃和商业罪犯,一部是描写当下最具影响力的“扫黑除恶”的热点话题,这些问题都是普通民众最关心,最迫切希望相关部门对其的态度。

从前几年热播的《人民的民义》,到今年的《巡回检查组》,内地影视作品要描写高层贪腐的禁忌在一点点打破,《“大”人物》也开始直面扫黑除恶的话题。

所有民众也清楚的知道(包括主管部门),只有通过大银幕的巨大影响力,一些社会问题才更容易得到更多民众的关心和了解,仅靠传统新闻的宣传现阶段已经不能解决矛盾和问题了。

社会的文明进步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屋建瓴的精神文明方面,中国目前已经有了足够多的主旋律电影,并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生产体系。那么另一方面,通过电影展现对法治建设的维系、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对经济犯罪和海外逃犯的追击,同样也是一种”物质文明“的特殊打地基过程。

不把基础打得好,就很难让观众再一次信服我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所取得的成绩,毕竟不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不让中国人活得有尊严,一些可能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更紧密的全盘合作、更宽松的创作环境、更豁达的态度责任

在内地想完全脱离掉相关部门的支援来做一部电影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电影产业所需要调动的环节实在太过复杂,很难绕过一些重要部门独立去操作完成。

普通一部影片尚且如此,那么涉及到严肃社会话题、触及到“公检法”和相关部门,有一些涉案情节,这些其实都要更多、更早和相关部门打好招呼,或者直接相关部门作为主要发起者来运行。

当然,电影创作自由绝对是必须的,过多过深的介入,对于电影肯定是一种枷锁和羁绊。但过渡的放任不管,在未来的审查层面,即便电影局会以艺术品质为先放绿灯,但到涉及的相关部门,往往容易被卡壳。

在前两年上映的一部青春题材影片可谓是命运多舛,当主管部门领导看完全片后,拍着大腿说道,“难道我们的XX里面就充斥着暴力,最终会导致杀人事件,这怎么可能呢,赶紧修改吧。”

其实社会上的问题,大家都不能无视,相信任何主管部门都很清楚自己所辖方面都面临那些弊病和问题,但这些问题更多要自己先去面对,由别人“打脸”的感觉总归是不那么舒服的。

这也就需要即便是好的题材和本子,也要提前和主管部门做密切的合作,最理想的状态是主管部门已经立项有一定的意向,制片方手里储备了足够丰富的内容让其在相当宽泛的区间做选择。

其实好的作品是不需要做太多干预的,创作环境的自由也是对作品完整度的保障,同时也是对作品合理性的最佳延展,毕竟电影更多还是从人物本身出发,主管部门要更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精神,让影片在完整度和合法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

当然电影创作是一个周期较长的工程,很多剧本在不断的修改和调整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风险。这里同时也包括了主管部门本身有人事任命和调动的情况,前任领导的项目能不能和继任领导达成共识,同样是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解决。

好在于内地目前大多数普通群众和相关领导,大家目前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总体策略上没有重大“错误和疏漏”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些“半主旋律”电影的限制和门槛应该降低。

从今年目前情况来看,一部电影如果没有真正的话题性和吸引力,是非常难以将观众来回到电影院之中。目前内地要盯着巨大的疫情反弹压力来面对后续的档期和影片,但在电影创作和过审限制进一步放开后,内地电影市场的春天会可能和2021年的春天一同到来。

猜你喜欢